讀者問:
胡老師,您提到人都有深層的恐懼感,那麼「突破恐懼」是不是一定要回到源頭,回到小時候去處理?可是大部分人是不願意面對源頭的,那非常痛苦……有沒有可能不要強調陰暗面,而是從正向的、快樂的角度去發展?
胡因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基本上有消極之道,也有積極之道。
很多很多開悟者或者研究心理狀態的專家學者、治療者們都發現:如果我們只是從正向的、更積極的方向下手去解決和面對問題,其實很容易產生對內在深層創傷、深層情意結,或糾結不清的心理狀態的一種「規避」,基本上效果不會很好,而且容易形成自我合理化的反應。
所以成長是很難避免要涉及到深層的、如實的揭露。而如實的揭露是痛苦的,因為我們不願意面對這麼多內在的,我們認為「不堪」的經驗。
那麼事實上,所有的「不堪」的名相跟標籤,基本上不應該加上去。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負面的標籤拿掉,然後如實的去百分之百地經驗它——那些我們不願意體認的恐懼、不安全感、自卑、匱乏感、嫉妒、佔有、怕受傷害、脆弱、自慚形穢等等,各種各樣的內在真正的、最深層的真相。
讀者問:
我們與大多數人互動的時間都很短暫,不能像與愛人那樣深入、忍耐,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怎麼達成?一個比較沒有深交的人,如何能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把溝通可能形成的障礙和誤解化解掉?
胡因夢:好,其實最佳的溝通方式就是先從自己檢討起,這個是最容易在瞬間就消融掉對方防衛機制的方式。
大部分人面對一個知道自省和認錯的人,或者一個態度謙卑的人,多半都會開放他們的心。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對待方式會讓我們武裝起來、不願意開放?一定是對方把矛頭指向我們的,要求我們去改造,或者要求我們去產生蛻變的。
任何一個最高智慧的人都是懂得自省、先把自己的問題呈現出來,也就是說,不怕呈現出內在的脆弱面,不怕犯錯,不怕認錯的。這是很關鍵的,尤其在兩性關係的互動裡面,這也是一個關鍵。
其實它是一個所謂「教學相長」的關係,你可以教我的東西,我也可以教你。雙方如果都有謙卑的態度,把防衛、機制、面子問題、尊嚴問題都放掉,願意在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肯承認我們也有不足之處,那麼這個關係就很容易形成正向的互動。
我會看到一對關係,可能對立了八九年、十年,其中的關鍵點全部都在面子、尊嚴,不肯承認自己有不足。
自我檢討,關鍵都在這裡。
讀者:
可是我們互動的時間很短,我們經驗的傳遞會比較難,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
胡因夢:那就「不要急」……因為人跟人之間拉近距離也有因緣的,也有時間的timing,不是說你必須要在這個時間內一定要完成一件事的。所以那個allowing,那個「允許」很重要,給予一個空間,一個允許,允許當下不盡人意的狀態的存在,這一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訓練。
讀者問:
我其實是一個非常願意自省的人,但我碰到的談話對象會「利用」這一點。比如當我檢討自己,他就會以此繼續攻擊我:你看你就是這樣,你這樣不好、那樣不好……那我就更加覺得確實是我不好,就沒有辦法和他再次溝通……
胡因夢:好,這個「自省」有兩種層次。一種就是「帶著罪惡感來認錯」。
如果我們是帶著罪惡感來認錯,對方如果有一點「虐待狂」的話,那麼就形成」虐與被虐」的關係,那麼對方就會指責我們,讓我們不斷的認錯。這個罪疚感還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
在臺灣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叫做《邪噁心理學》,作者是一位叫做派克的很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跟心理學家(編著:《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面對謊言》,作者:斯科特·派克)。他在書中講過,有些人會拿著一個符合道德標準跟社會準則的尺度或態度來合理化自己,用這種方式跟別人互動,其實這個背後是一種邪惡的心態。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辨認能力」,必須要有一個洞察力,就是當對方不斷的在揭露我們的問題、譴責我們的時候,他心態的真相是什麼?而不是我們一味地基於罪疚感而認錯。要去觀察這個雙向的互動,這很重要。
讀者問:
人類所追求的最終極圓滿感受是什麼?
胡因夢:據說啊,據說,(笑),因為我們都沒有進入那個狀態……據說那個狀態就是,當自我的存在感完全消融掉以後,我們發現進入到一個極致的自由。
因為最大的捆綁就是來自於「自我存在感」,這個ego被消融掉的一瞬間——我們所謂「開悟」的狀態——就是你獲得了完全的絕對的自由,而這個自由是你發現自己無所不在,跟所有萬物基本上沒有任何界限,沒有任何的防衛的需要,沒有任何的恐懼,然後進入到一種無法形容的解脫……這是據說的。
文字圖片源自網絡,謹此致謝
歡迎你來 長按關注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