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這四種人一生命好!

2020-12-03 騰訊網

什麼樣的人,一生好命?

佛說:

01

第一種:敢於認錯的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在世哪有不犯錯的,犯錯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會認錯。

懂得認錯的人,不會因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也不會因為害怕丟臉而否認自己的過失。

古語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最大的知慧就是懂得認錯,懂得認錯的人就像水一樣,不爭名不奪利,知道自己的位置,在任何地方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質。

正如作家黃佟佟說的:一個身段柔軟的人,在任何一個容器裡,都可以盛滿這個容器。

在人生道路上前行時,如果我們攜帶過多的自我,只會寸步難行,更別說輕巧轉身了。

懂得認錯的人,會拋開面子,卸下行囊,身輕如燕,挪騰自如地到達自己想要的境界。

人對自己最好的認知就是要有空杯的心態,懂得認錯,將自我放下,恰到好處地融入世界這個大熔爐裡,這樣才能真正到達自由的境界。

人生苦短,願你少些自我,多些豁達通透,用一種謙遜與敬畏的方式過自由自在的人生。

02

第二種:善於隱忍的人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故事雖短,但道理深刻。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草叫「尖毛草」,是草地之王。在春天,別的花草樹木都瘋狂增長,但尖毛草幾乎看不見有什麼增長,比草原上的其他野草都低矮。

正當人們對尖毛草感到無比失望時,情況一下子發生了逆轉。

一場大雨來襲,尖毛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拔地而起,每天以一尺半的驚人速度向上猛長,不到一個星期,就長到了一米六七,有的甚至達到了兩米高。

原來它不是沒長,只不過別的花草都是向上長,而它則是在向下長,不斷的索取養分和水分,將根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突然間爆發,瘋狂生長。

而有的人就像尖毛草,他們表面上看上去不動聲色,實際上背後付出了巨大努力,只不過在隱忍不發等待時機而已。

「忍」字頭上一把刀,人生可能最難面對的就是「忍」了。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肯定會遇見許多令我們不開心的事,有時候可能使我們生氣至極。當我們生氣的時候,頭腦會暫時失去理智,也許會動口罵粗,甚至動手打人。

當然,人非聖賢,誰也不能時刻都保持良好狀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修行,來慢慢調整自己,學會在大事臨頭時「忍耐」克制。

忍耐不是懦弱,而是莫大的勇氣。受到莫大的委屈,還咽得下這口氣,今後才會有機會出人頭地。

比你強的人,你沒有與其為敵的實力,不得不忍;不如你的人,比你更不怕失去,還是要忍。

在困難中磨礪自己,在痛苦中完善自己。前行的路,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放棄。

隱忍是為了尋找機會,機會一旦來臨就要毫不猶豫抓住。

03

第三種:懂得感恩的人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複雜,很多人說現在人心冷漠,人已經喪失了感恩之心。

所有對別人的好,似乎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應該、成為一種必須。朋友之間如此,同學之間也是如此,甚至於親人之間也一樣。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種物種而已,但為何我們只有我們人這個物種創造出了文明?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我們和普通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有思維、有感情。所以,我們才被稱之為人。

為人者,懂孝道,知廉恥,更懂感恩!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對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都會怨恨。比如:

晴天時他會埋怨:「太陽這麼大,是不是要熱死我,為什麼不是雨天呢?」

雨天時則又發牢騷:「這麼冷,怎麼不出太陽呢?」

即使四季如春,還是會埋怨節氣不分明。

這種人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是他需要感激的,因此總是在不停地抱怨、怨恨。

所以我們要儘量避免怨恨心生起,而消除怨恨最佳的方法,就是多從感恩的角度來看人和事。

人不可能離開萬物獨自生存,生活在天地之間,包括吃一口飯、喝一口水,甚至於呼吸一口空氣,都要感恩。能夠如此,怨恨心就會減少。

感恩是一種善行,我們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間萬物,並且要知恩圖報。

一個人只有心懷感恩,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會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感恩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這是一種福分。

04

第四種: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天,老和尚攜小和尚雲遊四方 ,中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繼續與小和尚趕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

一路走,一路想,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問師父:「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女人過河呢?」

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君子坦蕩蕩 ,小人常戚戚。心胸寬廣,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

有人說:

生活中能夠拿的起放的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天生豁達的人,另一種是經歷的磨難多了的人,心已經被磨的無所謂了、豁達了,所以才能放下。

但這世上誰又能真正拿得起、放得下呢?我們絕大多數畢竟都是平凡人......

人一旦有了感情,就會對情放不下;有了錢,就對會財放不下;有了職位,就會對權放不下......

有時候就是因為我們追求的東西太多,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不舍,所以才會不那麼容易做到拿起、放下。

我不得不承認,能「放得下」人太少,但人生不就是一場修行麼?

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而能力與智慧都是後天都可以慢慢培養的。

要做到「放得下」,就要有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生活簡簡單單就好,凡事盡心努力即可,不需過分執著追求;得到的及時珍惜,得不到的懂得放手;常以微笑示人,不要太計較得失;無論是錦衣玉食還是布衣糟糠,都以平常心對待。

人生不多短短數十載,何苦為難自己,為難別人,還不如放下的好!

05

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哪有樣樣順心。

所以,不和別人較真,因為不值得;不和自己較真,因為傷不起;不和往事較真,因為沒價值;不和現實較真,因為要繼續。

因為善良,所以寬容。

生命太短暫,哪有時間遺憾,一分鐘都不要留給那些讓你不快的人或事。

敢於承認錯誤、能夠隱忍、懂得感恩,能拿的起放的下,這樣的人一生好命!

相關焦點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前世,今世和來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的因果通達三世,因緣成熟,就要接受自己的果報。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佛說:這四種人,千萬別去傷害,因果報應很嚴重!
    但是,同樣是行惡或者是做善,這其中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在佛教當中認為,一個人若是傷害了這四種人,肯定就會種下無量惡因,獲得無法承受的惡果。所以,當大家一旦遇到這四種人,切記要萬不可去傷害。第一種人,修行人,僧人修行人大都是有德之人,常行的也是方便之事。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
  • 佛說:這一生,傷害你的人,都是來渡你的!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人與人之間沒有緣分是不會見面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凡有出現,皆有使命。世間萬千,皆因緣和合,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用微笑,看風落塵香,看雨繞籬牆,風景這般靜好,溫馨而從容。這就是心靈的歸宿。知道一切相而不廢於幻,因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而覺也是幻,所以山河大地,根身器界,都是這樣,能見到這個同一的幻化之相即是實相。
  • 一位老僧說:這四種人,就算不拜佛,也會招來好運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結善緣,必得好的果報;為非作歹,魚肉鄉裡,就不要再想著有好事了,就算你建寺供僧,燒香拜佛也沒用,一位老僧說:如果你是這4種人,就算不拜佛,也能招來好運,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之人,不需要燒香拜佛,因為父母就是每個人的守身佛,好好孝順父母,就是在拜世間最大的佛。
  • 佛只是人,人只是佛(美篇)
    但是眾生學習佛,往往不夠切實、仔細,忘了自家寶藏,於是煩惱痛苦產生了。百丈有一次對溈山靈祐說:「你撥一撥爐灰,看看是否有火?」靈祐撥了撥,說道:「沒有。」懷海便親自起身,深撥爐灰,找到了一丁點火星,就舉起來給靈祐看,說道:「這不是火嗎?懷海由此啟示靈祐佛性本來具足,絲毫都不欠缺,只不過常常被虛妄分別心遺忘了。
  • 佛是實語者,為何佛說宇宙世界與科學探索的不一樣?
    佛是實語者,非妄語者。佛弟子都深信:佛之所說,必是或必將成為現實。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佛教的世界觀遭到了嚴峻的挑戰與質疑。比如佛說宇宙世界的生成、發展與毀滅與科學探知的宇宙世界有很大出入。佛不妄語,那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 愛因斯坦說「宇宙有界但無邊」,釋迦佛說……
    他曾說「宇宙有界,但無邊」。感覺這句話就把我們的智商瞬間打了個結,點(dim)解(gai)。而在更早的兩三千年前,那時候就有修行者問過釋迦佛,因為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佛陀沒有正面回答,也囑咐大家不要去討論這種問題。這些屬於十四難問題。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南懷瑾老師:佛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
    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 從地獄到佛的生命層次論
    按照人的內在感受來劃分生命層次,但丁在《神曲》、歌德在《浮士德》中都有過這種比喻。在那些偉大的經典詩篇裡,將人世分為地獄、煉獄、人間與天國,或分為魔界、神界,而這一切無非是人心境的外化。現代存在主義說得更為明確:天堂和地獄就在我們心中。佛教認為生命存在共有十個層次,即十界。這十界不是指人死後進入的某種有差別的世界,而是生命在現實中的感覺境界的斷與續。
  • 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所以,不論我們生命中出現誰,他都是我們該遇到的人。哪怕是傷害,是劫難也是恩賜。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來幫助我們的貴人,也有來傷害和打擊自己的「小人」。幫助我們的人給我們溫暖,傷害自己的人卻帶給我們成長。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身邊,他必定會教會我們什麼,然後轉身離開。
  •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作者:念空大叔生而為人,我們要習慣任何人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因為孤獨本是生命的一種常態,沒有人會一直陪在我們身邊。紅塵的渡口,我們都是匆匆過客,生命中的所有遇見,到最後也就不過是相逢一場,無論每一個經歷的人,陪你走的路或長或短,但最後總要分別,人總是孤獨的,需要一個人面對所有。人們總是習慣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 佛說:做個愛做夢的人
    點擊上方藍字[孤島與花],尋找內心的聲音佛說:做個愛做夢的人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
    人生有四種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第一個煩惱魔我們就解脫不了。可是要注意,佛說人生是煩惱的,煩惱不是痛苦,比痛苦輕,討厭就是煩,覺得頭痛就是惱。人生隨時隨地有煩惱,這是個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用磨,就是磨練之意,到了隋唐以後把磨字下面換成了鬼字,這下子糟了,磨變成了紅眉毛綠眼睛的魔了。
  • 佛說人生經典語錄,分享一些感悟人生的經典哲理句子
    佛說人生道理: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佛說人生道理: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好光埋怨自我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佛說人生道理: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 扒了50條佛沒說過的「佛說」後,我們總結出5個分辨方法!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  都時不時會出現幾篇「佛說體」文章  即便我們懵懂知道  那些內容並不是佛陀說的  但難免還是會被其中  似是而非的觀點迷惑住  不知不覺中,被其潛移默化  本期講堂,我們借著網上流行的  佛陀沒說過的50句「佛說」  探討如何慧眼辨別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地藏菩薩為一切眾生說諸佛名號功德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衹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嘆,其人獲福無量無邊。』地藏菩薩對佛說:世尊,在過去無量阿僧衹劫,有一尊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