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冬天,冬眠已經成為動物躲避嚴寒和食物匱乏最有力的一個法寶。儘管人類已經進化到食物鏈的頂層,然而卻不具備這樣的優勢一直是人們的困惑。要想弄明白人類為什麼不會冬眠,還得先搞清楚動物冬眠的原因。
作為一種能夠節省體力和能量的超長時間睡眠,冬眠期間,動物活動量大幅減少,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心率也都減緩放慢或下降。據調查,刺蝟冬眠時,每分鐘心跳只有10~20次,即使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
在冬季,動物們這麼做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寒冷的冬季,生存環境變得更加惡劣,獵物變得很少,甚至連可食用的青草都很難發現。因此,許多動物在夏季的時候在拼命地添膘,目的就是為了存儲能量,它們圓滾滾的身體裡儲存的能量足夠維持它們活到再次睡醒。
冬眠不僅僅發生在寒冷的冬季,有些動物的冬眠時間甚至超過11個月,這讓科學家也不得不懷疑動物冬眠還有其他的原因。來自維也納收益大學的Claudia Bieber教授通過對睡鼠的研究發現,動物的冬眠可能是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
睡鼠似乎能夠預測食物大豐收,如果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桉樹種子不足以支持它們繁衍後代時,它們就會選擇呆在地下。科學家們也推測,躲避天敵也是動物冬眠的主要原因。潛在地下的冬眠動物不會發出任何的氣味,冬眠的存活率接近100%。
對於冬眠動物來說,冬眠有各種各樣的好處。但是人類為什麼沒有選擇這一重要能力呢?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機能已經無法承受冬眠給我們的破壞。比如,如果天氣變得太冷,我們的心臟就已經無法工作。
我們的心臟會對鈣產生收縮反應,如果鈣太多會導致心臟停搏。在溫度降到一定程度時,人類的心臟無法清除多餘的鈣,就會無法正常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動物的心臟因為擁有特殊的泵樣器官可以清除多餘的鈣,因此在極低的溫度下仍然能繼續維持跳動。
另外,科學家們發現冬眠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冬眠中的動物幾乎沒有任何免疫能力,它們時刻處於被感染的危險之中。此外,冬眠還會影響記憶。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冬眠後的松鼠對於迷宮路線的記憶出現了偏差。因此,如果人類也冬眠的話,可能也無法進化出如此強大的大腦了。
不過,人類真的無法冬眠了嗎?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人類其實是具有冬眠的潛能。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北極生物研究所的教授凱利·德魯通過研究表示,長期以來,37℃的設定值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但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儘管人類通常不會憑藉自己的意志進入身體核心溫度降低的遲鈍狀態,但人類並不缺乏某種「冬眠分子」或器官。事實上,在極端的情況下,醫生也會誘導病人進入遲鈍狀態。
外科醫生常常在心臟必須長時間停跳的過程中使用低溫療法,使大腦和其他器官在沒有能量可用的情況下存活更長時間。1900 年,《英國醫學雜誌》還曾發表論文表示,在俄羅斯普斯科夫州,那裡的農民每當面臨冬天的食物困境時,就會退回室內,進入他們稱為「lotska」的深度睡眠。
在進入「lotska」之後,他們每天只會醒來一次很短暫的時間,而且只需要吃一點點硬麵包,就能度過一整個冬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航天局也在2014年開始資助,長期冬眠的研究,以推動長期太空旅行成為現實。
不過,也有科學家表示,許多冬眠動物的內臟已經適應了冬眠,是長期進化出的結果。而我們人類則不同,想要通過降溫實現冬眠或許有些急於求成了。或許,從基因中能夠找到人類冬眠的開關,那時的世界可能又是一個新的天地。對此你怎麼看?
往期回顧:
一夫一妻是反達爾文行為?科學家稱一夫多妻才是動物界的生存之道
為什麼雄性的力量大於雌性?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這3個原因導致的
如果你有好的想法,不如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