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3米恐龍首露真容:蜥蜴蟒蛇大象混合體

2020-11-22 驅動之家

2014年年底,四川涼山州會理縣文物管理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自貢恐龍博物館,開展古脊椎動物化石調查勘探工作,在會理縣南閣鄉某地,搶救發掘了一具暴露於地表、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華西都市報客戶端2015年1月5日報導)。

現在,這隻來自遙遠侏羅紀的生物,經過修復,其霸氣形態終於得以展現。12月23日,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從會理縣文物管理所獲悉,經過4個月的清理、加固、拼接、補配等步驟,這具恐龍化石已初步完成修復。

該具化石由140多塊骨骼組成,完整率約70%,長度13米,高約5米,推斷為早侏羅世晚期植食性蜥腳類恐龍,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種屬為「何氏通安龍」。

目前,會理還有近2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待發掘,這或將填補雲南祿豐與四川自貢恐龍之間的斷代空白,對研究恐龍發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被秘密保護 16年後恐龍化石首露臉

2014年10月30日至12月10日,會理縣文物管理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自貢恐龍博物館,在當地進行了為期1個多月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調查勘探工作。勘察中,發現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其中,在會理縣南閣鄉某地,搶救性清理髮掘出了一具部分暴露在地表、且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

事實上,這具恐龍化石,早在1998年就已經被發現。這些年來,由於沒有發掘條件,擔心化石被人偷挖破壞,文管所一直沒有對外界公布這個秘密,只有少數幾人知道化石地點。在化石被發掘出土前,2013年5月,已退休的會理縣前文化局副局長肖桑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曾帶著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一起,尋訪了這個被埋藏了10多年的秘密地點。

在南閣鄉某地一處密林中,一處由紫紅色粉砂質巖堆積起來、表面光禿禿的紅土包,就是這隻恐龍的長眠之地。因無植被覆蓋,土包表面,已經有不少脊椎、肋骨化石露出地表,風化嚴重。在周圍,還可撿到小段散落的化石。

今年年初,這些化石被清理髮掘完畢後,全部運到了會理縣文物管理所,開始了拼接修復工作。

140塊骨骼 4個月拼接出13米長恐龍

幸運的是,雖然化石被風化損壞,但其中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12月22日,會理縣文物管理所內,幾張長桌拼接出的展臺上,已經清理出來的恐龍化石按照身體結構擺放整齊,復原出了它原本的面目。這隻來自遙遠侏羅紀的生物,令參觀者嘖嘖驚嘆。

會理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翔告訴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今年5月,文物管理所與雲南祿豐恐龍化石專業修復人員,達成了修復協議。經過4個多月的拆包剔除土石雜物、清理、粘結加固、拼接補配、修復,以及記錄、編號、入庫等步驟,現在,已基本完成了這具恐龍化石的修復工作。

唐翔說,清理修復工作,還是很花時間。發掘出來的恐龍骨骼一共140多塊,裝了12袋,其中最重的一袋約有七、八百斤。其中,脊椎骨最多,其次為肋骨,兩隻腳爪保存完好。最重的是腿骨,最長的60多釐米、重30多斤。「這具恐龍化石完整率約為70%。」他說,對於恐龍化石來說,完整率在50%以上,就算比較完整了,所以說,這具化石保存得還不錯。

化石專業修復人員朱劉榮來自雲南祿豐,有著多年修復恐龍化石的經驗。他介紹說,一塊化石可能裂成數十個碎片,沒有經驗根本無從下手。修復的第一步,是從一大堆泥沙中尋找清理出化石。修復時,形狀像是原子筆的風筆非常有用,它能震動巖層,吹出高壓氣體,將巖層和化石分離。

修復的第二部,就是逐漸恢復恐龍骨骼的形狀,先從頸椎開始。因化石比較脆弱,為避免損壞,整個過程都在沙土上進行。對於有斷裂的化石,則用粘合劑進行粘接,如果缺失了一部分骨骼,就用膠土等材料進行補配。

修復後,這具恐龍的形態清晰地展現出來:長度達到13米,預計其站立高度在5米左右。不過,因經費緊張,目前還不能將其裝架,復原其完整形態

距今2億年 填補恐龍歷史斷代研究空白

唐翔說,經過對比研究後認為,這具恐龍化石與2007年在會理通安發現的「何氏通安龍」為同一種屬。從恐龍的發展演化看,這具恐龍化石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介於雲南祿豐龍與元謀龍之間,屬早侏羅世晚期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

2007年,成都理工大學對會理縣通安鎮的一處恐龍化石點進行發掘後,確定這是一種新的蜥腳類恐龍,將其命名為「何氏通安龍」。

唐翔說,會理的恐龍化石很多,但一直鮮為人知。目前,南閣鄉、鹿廠鎮、樹堡鄉、黎溪鎮、通安鎮、普隆鄉、新安鄉等地共發現近2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金沙江沿岸最多,尚待發掘。會理與雲南僅一江之隔,從地圖上看,與雲南發現的武定、楚雄、祿豐等滇中恐龍化石帶相連接。明年3月,將再次邀請專家去現場考察。恐龍化石的保護與發掘,需要大量資金,會理恐龍的研究,將是一個長期工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後尤海魯表示,我國對侏羅紀恐龍的研究,始於對雲南祿豐和四川自貢恐龍化石。祿豐恐龍為侏羅紀早期,自貢恐龍為侏羅紀中期,它們分別代表了侏羅紀的兩個階段,但其中實際差別非常大。這段時間內發生了什麼?從較小的祿豐蜥腳類恐龍,到自貢20多米長的大恐龍,中間是如何過渡、怎麼發展的?對會理恐龍的深入研究,很可能將填補這一斷代空白。

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光照說,初步判斷,會理恐龍位於雲南祿豐和四川自貢恐龍之間的過渡性層位,這對研究恐龍的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什麼是蜥腳類恐龍?

恐龍分為兩個不同而又相關的目——蜥臀目和鳥臀目,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腰帶的構造不同。蜥臀目又分為獸腳亞目及蜥腳形亞目。蜥腳形亞目恐龍有100多種,被統稱為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身軀肥碩,頸長尾長,靠四條粗壯的腿步行,勺形或棒狀的牙齒只適宜吃柔嫩的植物,有點像是蜥蜴、蟒蛇和大象的混合物。它們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最小的蜥腳類恐龍可能都比現在的大象還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恐龍體長可達40餘米,估計活著時體重超過100噸,是大象的十幾倍,只有現在海洋中的鯨可與之相比

蜥腳類恐龍的分類主要有梁龍類和圓頂龍類兩大分支。世界上被描述的蜥腳類恐龍有70多個屬,其中骨架比較完整的主要有梁龍、阿普吐龍、圓頂龍、腕龍以及馬門溪龍、峨眉龍、蜀龍等等。

相關焦點

  • 樂高版「瓦力」首露真容
    樂高隨即加快了製作步伐,現在這款萌值爆棚的玩具終於首露真容。      瓦力是皮克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機器人總動員》中的人氣角色,其方正矮小的身體和一對幼犬般的大眼睛溫暖了很多粉絲的心。該片獲得了2009年第8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並在全球攬下5.21億美元的票房。
  • 蟒蛇費力吞食大型蜥蜴 畫面令人毛骨悚然
    據英國《鏡報》報導,近日,墨西哥一條蟒蛇拼命吞食一隻大型蜥蜴的視頻被發布在網上後迅速傳播開來,畫面看上去讓人不寒而慄。視頻中,這條蟒蛇纏住了已經死亡的蜥蜴,從頭部開始吞食,而蜥蜴碩大的身軀讓它吞咽起來非常吃力。據悉,這隻被吞食的蜥蜴為刺尾鬣蜥,體長可達1.2米。
  • 從恐龍滅絕到人類出現,中間6000萬年,誰主宰了地球?
    那麼,在那之前,是什麼樣的生物取代了恐龍的生物霸權?古蜥蜴從已經發掘出的化石上可以得知,大約在4萬年前,人類遇到了一種生活在澳洲大陸,叫做古蜥蜴的兇猛生物。這種生物也保持著類似於爬行動物如恐龍的外貌特徵,並且有著異常巨大的身體。據生物學家分析,古蜥蜴至少重600公斤,長6米多,這是如今難以得見的陸地生物體型。
  • 史上最大的鱷魚,嘴巴比人體還長,體重堪比一頭大象,可獵殺恐龍
    鱷魚是當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大型鱷魚比巨蟒還大,比如著名的灣鱷(又叫鹹水鱷),成年的體長可達5米以上,最長可達7米,重量可達0.6~1噸,最重可達2噸。雖然最大的蟒蛇網紋蟒長度可達10米以上,超過了灣鱷,但是重量通常都不會超過300公斤,最大的也沒達到500公斤,所以最大的鱷魚要比最大的蟒蛇大很多。
  • 遠古時代的巨型蜥蜴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一口能吞下一個大象嗎
    再遠古時代,地球上出現了很多的巨無霸,這個時代在恐龍時代以前,也就是說在恐龍出現在地球以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比恐龍大得多的生物。當然還有一種生物大家可能猜測不到,那就是蜥蜴。相信很多人都見過蜥蜴這種動物,有的體形能夠達到兩米左右,有的比壁虎稍微大一點。估計大家怎麼也想不到,在遠古時期存在著一種巨型蜥蜴,這種蜥蜴的體長可以達到5米左右,下面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種蜥蜴。稱可達到4.5米上下,下面小編就來具體介紹一下。
  • 廣州一動物園蟒蛇裹棉被過冬 大象長頸鹿烤炭火
    蟒蛇不但裹上了厚厚的棉被,旁邊還有取暖器加溫。在蛇園,記者看到青蛇、蜥蜴等爬行動物也有這樣的待遇。對蛇類冷血動物,飼養員表示,室內溫度一般控制在25攝氏度左右。動物園怕冷的動物還不少,黑猩猩、環尾狐猴等也是靠取暖器加溫過冬。  香市動物園飼養隊隊長劉玉清告訴記者,如果氣溫低於12攝氏度,那麼大象、長頸鹿、綠猴、狒狒等一批來自熱帶的動物都要加溫取暖了。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作為大眾媒體最為熱衷的古代生物,恐龍的復原形象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恐怖的蜥蜴「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稱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創造的。「Dinosauria」衍化自古希臘文,意為「恐怖的蜥蜴」。近代日本將其翻譯為「恐龍(恐竜)」,中文地區襲用之。
  • 如何破解蟒蛇的獨門絕技——「死亡纏繞」?
    通過測算,這種巨蟒的長度平均為12米,最長的超過15米,相當於半個籃球場的長度。而現存最大的蟒蛇——森蚺,最大也才7米長。「泰坦蟒」僅頭部就超過0.6米,身體最寬處超過1米。它的體重達到2500斤以上,是恐龍滅絕後,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這麼巨大的身體,且不說泰坦蟒能否吞下一頭成年大象,吞掉一頭幼年小象肯定是不在話下的。我國上古神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中就記載了一種叫做「巴蛇」的異獸,身長有100多米,能吞食成年大象。
  • 蟒蛇的天敵是什麼?與恐龍對抗,勝算的機率大嗎?
    比較大的蟒蛇才稱得上巨蟒,長的可以達到3米以上,它們獲取食物的方法就是靠偷襲,把自己隱藏起來,當獵物從身旁經過時,不注意的時候就會抓住地方。獵物被巨蟒纏住以後,根本就沒辦法逃脫,要不了多久就會停止呼吸,蟒蛇就可以享受美餐。
  • 恐龍就是灰色版、XXXL號的蜥蜴?
    恐龍,這種比人類先祖早出最短一個紀(第三紀)的中生代滅絕動物,從它的化石發現之日起,人們就出於好奇,極其「貪婪」並極具耐心地尋找著它的原始真容,至今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只有間或完整的骨骼或冰冷的殘肢,我們又怎樣能恢復或推斷其全貌呢?難道恐龍就是灰不溜秋的大蜥蜴嗎?
  • "哈利·波特"外傳搬上大銀幕 "神奇動物在哪裡"露真容
    原標題:《神奇動物在哪裡》首露真容   昨日,由華納兄弟影業出品,執導過四部《哈利·波特》的大衛·葉茨執導,J·K·羅琳闊別《哈利·波特》系列四年後首任編劇,奧斯卡、金球獎雙料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凱薩琳·沃特斯頓、埃茲拉·米勒等人主演3D魔幻冒險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開拍後首露真容
  • 揭秘恐龍同期爬行動物:鱷魚和犰狳混合體(圖)
    考古學家發現與恐龍同期存在的爬行物種正體龍是「鱷魚、母牛和犰狳的混合體」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考古學家最新研究揭開了與恐龍同時期存在爬行動物恩吐龍(aetosaurs)物種的真實面目,
  • 「活恐龍」紐西蘭大蜥蜴,恐龍時代爬行動物的後代,壽命長達百年
    這三種蜥蜴養著簡單,適應性強。體型比較小,很適合家庭飼養。體長最長近1米,壽命長達100年,外形與龍有幾分相似,是恐龍時代爬行動物最後的後代。它們就是紐西蘭大蜥蜴,因為僅生存在紐西蘭的某些小島上,所以以此命名。它們有「活化石」和「活恐龍」之稱。一方面就是因為它們外形相似,另一方面,就是它們是從恐龍時代進化來的。
  • 蟒蛇真的會吃人,四川貴州蟒蛇吃人真相
    生活在中國的大多數人們,可能只是從影視劇,紀錄片之中見識過蟒蛇的模樣。總有人認為蟒蛇往往生活在亞馬遜熱帶水林或者非洲這些地方,但是需要告訴你的是,在中國,蟒蛇並不是完全不存在,吃人的蟒蛇更也是存在的。蟒蛇習慣性地從頭開始吞食獵物,但是成年人肩寬對於蟒蛇來說是一個大麻煩。因此,在世界各地的蟒蛇事件之中,例如南非蟒蛇吞下嬰兒,美國巨蟒吞下整隻鹿,緬甸巨蟒吞下兩隻貓,很少涉及到蟒蛇吞下成人地故事。
  • "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 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大象都不夠它塞牙縫,滅絕原因出乎意料!
    大象都不夠它塞牙縫,滅絕原因出乎意料!說實話,小編最怕的動物就是蛇類了,只要一看到蛇,立刻就起一身的雞皮疙瘩,心裡也緊張害怕到不行。以至於現在就是看到蛇的圖片都受不了。不過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一種巨型蟒蛇,叫泰坦巨蟒,這些蟒蛇非常龐大,目測有10米以上的長度,張著血盆大口,非常恐怖,那麼,小編就感到好奇了,這種巨蟒真的存在嗎?
  • 蟒蛇整天睡覺 大象是個"吃貨" 動物園裡的動物怎麼過冬?
    飼養員在餵大象吃香蕉。記者崔引攝  就在我們用羽絨服、帽子、圍巾把自己裹得緊緊的同時,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裡的動物卻過得很愜意。  蟒蛇整天睡覺  昨天,記者來到寧波雅戈爾動物園。一進爬行館,就感到一股暖意撲面而來,瞄了一眼溫度計,差不多有20℃。  進門處,靠牆的恆溫箱裡,蟒蛇已進入冬眠狀態。繼續往裡走,飼養員打開其中一間展廳的小鐵門,一條比記者的腿還要粗的蟒蛇盤在門邊上,它並沒有被開門聲驚擾,依舊一動不動。「平時它可不是這樣,遊得別提多快了。」
  • 剛果盆地深處發現恐龍後代,那裡真的還存在活著的恐龍?
    據科學研究發現,恐龍在6500萬年前已經滅絕了。而人類第一次發現恐龍化石是在1822年,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發現的。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 。自1822年開始,全球各地陸續發現了恐龍化石。
  • 《侏羅紀世界》曝恐龍真容 霸王龍兇殘雷龍高大
    《侏羅紀世界》曝恐龍真容 霸王龍兇殘雷龍高大 時間:2015.03.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