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底,四川涼山州會理縣文物管理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自貢恐龍博物館,開展古脊椎動物化石調查勘探工作,在會理縣南閣鄉某地,搶救發掘了一具暴露於地表、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華西都市報客戶端2015年1月5日報導)。
現在,這隻來自遙遠侏羅紀的生物,經過修復,其霸氣形態終於得以展現。12月23日,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從會理縣文物管理所獲悉,經過4個月的清理、加固、拼接、補配等步驟,這具恐龍化石已初步完成修復。
該具化石由140多塊骨骼組成,完整率約70%,長度13米,高約5米,推斷為早侏羅世晚期植食性蜥腳類恐龍,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種屬為「何氏通安龍」。
目前,會理還有近2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待發掘,這或將填補雲南祿豐與四川自貢恐龍之間的斷代空白,對研究恐龍發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被秘密保護 16年後恐龍化石首露臉
2014年10月30日至12月10日,會理縣文物管理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自貢恐龍博物館,在當地進行了為期1個多月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調查勘探工作。勘察中,發現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其中,在會理縣南閣鄉某地,搶救性清理髮掘出了一具部分暴露在地表、且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
事實上,這具恐龍化石,早在1998年就已經被發現。這些年來,由於沒有發掘條件,擔心化石被人偷挖破壞,文管所一直沒有對外界公布這個秘密,只有少數幾人知道化石地點。在化石被發掘出土前,2013年5月,已退休的會理縣前文化局副局長肖桑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曾帶著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一起,尋訪了這個被埋藏了10多年的秘密地點。
在南閣鄉某地一處密林中,一處由紫紅色粉砂質巖堆積起來、表面光禿禿的紅土包,就是這隻恐龍的長眠之地。因無植被覆蓋,土包表面,已經有不少脊椎、肋骨化石露出地表,風化嚴重。在周圍,還可撿到小段散落的化石。
今年年初,這些化石被清理髮掘完畢後,全部運到了會理縣文物管理所,開始了拼接修復工作。
140塊骨骼 4個月拼接出13米長恐龍
幸運的是,雖然化石被風化損壞,但其中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12月22日,會理縣文物管理所內,幾張長桌拼接出的展臺上,已經清理出來的恐龍化石按照身體結構擺放整齊,復原出了它原本的面目。這隻來自遙遠侏羅紀的生物,令參觀者嘖嘖驚嘆。
會理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翔告訴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今年5月,文物管理所與雲南祿豐恐龍化石專業修復人員,達成了修復協議。經過4個多月的拆包剔除土石雜物、清理、粘結加固、拼接補配、修復,以及記錄、編號、入庫等步驟,現在,已基本完成了這具恐龍化石的修復工作。
唐翔說,清理修復工作,還是很花時間。發掘出來的恐龍骨骼一共140多塊,裝了12袋,其中最重的一袋約有七、八百斤。其中,脊椎骨最多,其次為肋骨,兩隻腳爪保存完好。最重的是腿骨,最長的60多釐米、重30多斤。「這具恐龍化石完整率約為70%。」他說,對於恐龍化石來說,完整率在50%以上,就算比較完整了,所以說,這具化石保存得還不錯。
化石專業修復人員朱劉榮來自雲南祿豐,有著多年修復恐龍化石的經驗。他介紹說,一塊化石可能裂成數十個碎片,沒有經驗根本無從下手。修復的第一步,是從一大堆泥沙中尋找清理出化石。修復時,形狀像是原子筆的風筆非常有用,它能震動巖層,吹出高壓氣體,將巖層和化石分離。
修復的第二部,就是逐漸恢復恐龍骨骼的形狀,先從頸椎開始。因化石比較脆弱,為避免損壞,整個過程都在沙土上進行。對於有斷裂的化石,則用粘合劑進行粘接,如果缺失了一部分骨骼,就用膠土等材料進行補配。
修復後,這具恐龍的形態清晰地展現出來:長度達到13米,預計其站立高度在5米左右。不過,因經費緊張,目前還不能將其裝架,復原其完整形態。
距今2億年 填補恐龍歷史斷代研究空白
唐翔說,經過對比研究後認為,這具恐龍化石與2007年在會理通安發現的「何氏通安龍」為同一種屬。從恐龍的發展演化看,這具恐龍化石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介於雲南祿豐龍與元謀龍之間,屬早侏羅世晚期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
2007年,成都理工大學對會理縣通安鎮的一處恐龍化石點進行發掘後,確定這是一種新的蜥腳類恐龍,將其命名為「何氏通安龍」。
唐翔說,會理的恐龍化石很多,但一直鮮為人知。目前,南閣鄉、鹿廠鎮、樹堡鄉、黎溪鎮、通安鎮、普隆鄉、新安鄉等地共發現近2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金沙江沿岸最多,尚待發掘。會理與雲南僅一江之隔,從地圖上看,與雲南發現的武定、楚雄、祿豐等滇中恐龍化石帶相連接。明年3月,將再次邀請專家去現場考察。恐龍化石的保護與發掘,需要大量資金,會理恐龍的研究,將是一個長期工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後尤海魯表示,我國對侏羅紀恐龍的研究,始於對雲南祿豐和四川自貢恐龍化石。祿豐恐龍為侏羅紀早期,自貢恐龍為侏羅紀中期,它們分別代表了侏羅紀的兩個階段,但其中實際差別非常大。這段時間內發生了什麼?從較小的祿豐蜥腳類恐龍,到自貢20多米長的大恐龍,中間是如何過渡、怎麼發展的?對會理恐龍的深入研究,很可能將填補這一斷代空白。
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光照說,初步判斷,會理恐龍位於雲南祿豐和四川自貢恐龍之間的過渡性層位,這對研究恐龍的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什麼是蜥腳類恐龍?
恐龍分為兩個不同而又相關的目——蜥臀目和鳥臀目,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腰帶的構造不同。蜥臀目又分為獸腳亞目及蜥腳形亞目。蜥腳形亞目恐龍有100多種,被統稱為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身軀肥碩,頸長尾長,靠四條粗壯的腿步行,勺形或棒狀的牙齒只適宜吃柔嫩的植物,有點像是蜥蜴、蟒蛇和大象的混合物。它們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最小的蜥腳類恐龍可能都比現在的大象還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恐龍體長可達40餘米,估計活著時體重超過100噸,是大象的十幾倍,只有現在海洋中的鯨可與之相比。
蜥腳類恐龍的分類主要有梁龍類和圓頂龍類兩大分支。世界上被描述的蜥腳類恐龍有70多個屬,其中骨架比較完整的主要有梁龍、阿普吐龍、圓頂龍、腕龍以及馬門溪龍、峨眉龍、蜀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