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就是灰色版、XXXL號的蜥蜴?

2020-11-22 驅動之家

恐龍,這種比人類先祖早出最短一個紀(第三紀)的中生代滅絕動物,從它的化石發現之日起,人們就出於好奇,極其「貪婪」並極具耐心地尋找著它的原始真容,至今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只有間或完整的骨骼或冰冷的殘肢,我們又怎樣能恢復或推斷其全貌呢?難道恐龍就是灰不溜秋的大蜥蜴嗎?

唯心的思想常常把無可扭轉的現實寄希望於虛幻的造物主或神靈,於是「天無絕人之路」或「老天有眼」的企盼常常縈繞於腦海中。作為唯物的地球生命演化歷程,就是在用自然留下的實證來一個個推翻或破滅唯心的假想。

恐龍滅絕了,我們怎麼來認識它的皮膚或毛髮的顏色呢?這一奢望必須要經歷完好的化石皮膜或毛髮的印痕並藉助現代高科技手段,逐步放大自然遺留的點滴線索,或許才能為人類的這一美好夢想圓夢。

滅絕動物的特質就是至少在昨天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對於其中的部分與我們人類生命並行者來說,我們有豐富的圖像或文字記載來記錄曾經地球上留下足跡的一員,像非洲模里西斯的渡渡鳥、澳洲的象鳥、袋狼等。但偏偏恐龍這種奇怪的動物,生於人類先祖之前若干年,滅於人類之祖尚未孕育的年代,與人類無絲毫生命的交集。這一切讓人類變得茫然無從。

人們如何推斷已滅絕動物的顏色?

滅絕動物的體表顏色在復原動物時是必然會考慮的問題。如果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完全忠實於可靠的化石證據,那麼恐怕所有的化石動物都被復原成無色或者灰色,並且沒有任何皮膚花紋,因為動物在保存成為化石的過程中會丟失很多生前的生物學特徵。

但從一些被特殊保存的化石上發現,很多滅絕動物的體表在其生命時期也存在顏色,只是保存在化石上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如已經發現的一些甲蟲化石上有色彩斑斕的鞘翅,貝殼化石以及羽毛化石也有帶顏色的花紋(這些已經不是原來的顏色)。那我們怎樣來推測或者判斷這些滅絕動物生前的皮發顏色呢?

一方面是建立在人類常規思維的推理上,這些很多是習慣性或者經驗性的,但有時會出現很大的偏差。另一方面就是參考與滅絕動物在分類上或者習性上非常接近的現生動物,就是常說的「將今論古」的原則。

按照常規的思維,大型動物的顏色往往比較暗淡,這樣往往會減弱來自其他動物的注意力,在體色復原上考慮了對動物的自我保護意識。如大象的膚色,所以得出體型龐大的恐龍可能也是如此。

對於大多數現生的水生動物表現出所謂的背腹面反隱蔽現象,即腹面顏色淺,背面顏色深。這樣從上面往水裡看,因為水不見底常常會是深藍或綠色,顏色比較深,看到的水生動物的背部也是深色的,當在水面下往上看,透過水麵就是天空,顏色比較淺,這樣水生動物的腹部也是淺色的,不容易被水中的天敵發現。這種反隱蔽都會使動物與環境相接近從而得到偽裝。

因此可以確信,過去的水生動物,包括魚、魚龍、蛇頸龍等,也有類似形式的反隱蔽形態。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量三疊紀的魚龍、幻龍或蛇頸龍的復原圖比較接近現生的海洋生物。

一些動物身體上的花紋和斑點,這些對於同種的其他成員來說可以起到識別作用,或者可以助於破壞動物的輪廓,從而有助於它們在捕食者面前偽裝自我。如非洲斑馬身體的縱向條紋,在獵食動物的視覺中,斑馬的身體輪廓往往不易被快速分清,這樣,斑馬就起到了自我保護作用。在一些大型植食性恐龍的皮膚顏色復原中,也通常會復原出一些條紋,這就是來自於這方面的啟發。

由一塊始祖鳥化石而復原的不同版本的始祖鳥顏色,到底哪個更接近真實?

對於體色鮮豔的動物,其炫耀性生理結構是很明顯的。這種方式使動物對異性更具吸引力,傳達了有關健康、繁殖狀態和成熟度的信息。如公雞鮮紅的雞冠和肉垂,蜥蜴皮膚裝飾和頭上的懸垂物等。因此在復原中生代的一些恐龍時,常見到體色鮮豔、裝飾耀眼的特徵。霸王龍就是典型的例子。

恐龍皮發的顏色是如何被恢復的?

在大型恐龍化石的發現中,大多數是以分散的骨骼形式呈現的。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埋藏環境和小型帶毛髮恐龍的化石,不僅保存了恐龍的骨骼,甚至連羽毛的印痕也能保留下來,如中國遼西地區中生代火山灰覆蓋的生物環境,大量的動物的毛髮印痕都被保存下來。於是,面對已經炭化的羽毛印痕,科學家們藉助先進的分析手段和對比方法,能夠分析出這些羽毛印痕的原始顏色。

因為恐龍的皮膚很難保存下來,即使保存下來,也不可能具有原來的皮膚成分和顏色。所以,恐龍專家一般參考現在爬行動物的身體顏色,來給恐龍復原體色,當然他們有時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復原體色。所以,我們看到的恐龍大多數是灰色的,也有的顏色很鮮豔,比如紅色或藍色。反正沒有人看到過活著的恐龍,誰也不能說給它們上的顏色肯定不對。

因此,至今為止,科學家對於恐龍皮膚顏色的復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同類動物的借鑑和參考,甚至推斷上,其中具有很大的假設性和不確定性。唯獨一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就是科學界熱議的進化為鳥類的那些保存有羽毛的恐龍,通過毛髮印痕中黑色素體的提取,再經過現生鳥類羽毛顏色的比對,推斷出個別長有羽毛的恐龍,其體表羽毛的顏色,而且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如有一種恐龍的顏色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它就是赫氏近鳥龍。2009年,在遼寧西部,我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了一塊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恐龍化石,小恐龍身上的許多細節都清晰得肉眼可辨。這塊化石形成於一種全身長滿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

我國和美國的古生物學家組成了一個團隊,開始了對這塊化石的研究。他們在化石的羽毛部位上找了29個點,用細針從化石上挑出樣品,然後放到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視電子顯微鏡下仔細查找,終於在化石中找到了保存完好的黑色素體。黑色素體是存在於動物體內的一種色素細胞,它含有褐色、黑色、紅色、黃色等色素,是決定動物體色的大「管家」。

因為不同顏色黑色素體的形狀和密度都不同,所以根據化石上發現的黑色素體的形狀,就能推斷動物體表是什麼顏色。研究人員將化石中的黑色素體和現代鳥類羽毛中的黑色素體進行對比,最終弄清了赫氏近鳥龍全身羽毛的顏色。

2012年,相關專家利用同樣的方法對小盜龍的羽毛顏色進行了復原,顏色明顯不同於之前近鳥龍的體表顏色復原,原來小盜龍全身長滿了像烏鴉羽毛的黑褐色體羽。如此看來,白堊紀時期出現的很多長著羽毛的恐龍,原來它們體羽的顏色相差很遠。之後,科學家對恐龍羽毛顏色的功能進行了探討,認為具有這種黑色素體的羽毛的色彩差異出現較早,早於具備飛行能力的鳥類出現的時間,這種羽毛還不能輔助恐龍飛行,而只能用於展示或吸引異性。

真正的恐龍皮發顏色恢復的路途還很漫長,除了受制於化石的保存環境和發現的數量、種類外,更多的原因可能還是來自於過於久遠的年代,更多有益於復原的證據或線索已經不復存在,就是新的手段或方法也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正如恐龍滅絕原因的謎底何時能揭開一樣。

相關焦點

  • 《無主之地3》沼澤星球"伊甸6號"新截圖:巨型蜥蜴形似恐龍!_遊俠網...
    最近,《無主之地3(Borderlands 3)》官方發布了幾張新截圖,展現了遊戲中伊甸6號星球上的環境和一些本土生物,其中還有身型龐大、滿口利牙、形似恐龍的生物。一起來看看吧~  據悉,「伊甸6號」是一個植被茂盛、水澤豐富的溼地星球,到處都有汙濁的沼澤、盤錯的樹木和兇狠的生物。這裡從來沒有出現過文明社會,各方勢力總在互相爭鬥。
  • 每日一小物 | 角落生物 | 一隻自稱是蜥蜴的恐龍
    漫畫原作:橫溝百合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主人公是蜥蜴,但它其實是一隻恐龍,因為害怕被人知道身份怕被走起來,所以就跟大家說自己是一隻蜥蜴
  • 是蜥蜴、恐龍還是
    在眾多的怪獸電影中,「哥斯拉」可以說是一面旗幟,而對於其原型更是爭論不休,有人說是恐龍、有人說是蜥蜴,也有人說是神話中的生物,真相只有一個?,法國多次在島上進行核試驗,導致小島上的蜥蜴發生了基因突變,變成了「哥斯拉」,哥斯拉遊過太平洋,在美國海岸登陸,釀成了一場災難。
  • 這種蜥蜴長得像迷你版恐龍,後背長滿棘狀鱗片威風凜凜
    恐龍已經逝去六千五百多萬年了,但是今時今日依然存在著長得像恐龍的生物,比如與恐龍一樣同屬於蜥形綱的鬣蜥科動物——刺尾鬣蜥。說來刺尾鬣蜥的長相頗有幾分恐龍的感覺,其背部與尾部長有棘狀大型鱗片,看起來與侏羅紀晚期的劍齒龍有些相像。因為體型比較大的原因,所以刺尾鬣蜥在野外是比較囂張的。
  • 「活恐龍」紐西蘭大蜥蜴,恐龍時代爬行動物的後代,壽命長達百年
    這三種蜥蜴養著簡單,適應性強。體型比較小,很適合家庭飼養。體長最長近1米,壽命長達100年,外形與龍有幾分相似,是恐龍時代爬行動物最後的後代。它們就是紐西蘭大蜥蜴,因為僅生存在紐西蘭的某些小島上,所以以此命名。它們有「活化石」和「活恐龍」之稱。一方面就是因為它們外形相似,另一方面,就是它們是從恐龍時代進化來的。
  • 【醜圖共賞】既然恐龍的英文原意是巨蜥,那我們就來看蜥蜴
    「跟宇宙節目」播客節目公眾號,專注傳播三位主播關心的無用且過時的知識。
  • 揭秘都市傳說中的「蜥蜴人」,恐龍如果沒有滅絕,也許就是它們
    大衛說蜥蜴人與遠古人類混血,這些半蜥蜴半人類的混血成為了後來的國王、皇室、政要統治了地球。直到現在很多掌握著這個世界的名人都是蜥蜴人,比如美國總統、英國王室、主流傳媒人、明星中都有蜥蜴人的存在。蜥蜴人不僅來自另一個星球,也來自另一個維度。它們來自第四維度的降低層面,那裡靠近著我們的物理世界。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作為大眾媒體最為熱衷的古代生物,恐龍的復原形象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恐怖的蜥蜴「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稱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創造的。「Dinosauria」衍化自古希臘文,意為「恐怖的蜥蜴」。近代日本將其翻譯為「恐龍(恐竜)」,中文地區襲用之。
  • "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 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蜥蜴是蛇類,還是恐龍?不是蛇類那是啥?
    有人認為蜥蜴與蛇的區另在於蜥蜴有四隻足,而蛇沒有足。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無存的種類,其體內必有前肢帶(肩帶)的殘餘。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後肢殘餘的種類,其體內也絕沒有前肢帶的殘餘。蜥蜴(Lizard)蜥蜴屬於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但有些種類已進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蜥蜴俗稱「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種常見的爬行動物。
  • 海洋裡最厲害的恐龍,是海洋裡的霸主,由一隻蜥蜴進化而來
    但小夥伴們知不知道,在曾經的是地球上統治這個世界的,並不是我們人類,而是恐龍,提到恐龍,小夥伴們肯定都是不陌生的,畢竟恐龍曾經是我們這個大陸上最強的霸主,各種各樣的恐龍層出不窮,可惜現在留給我們人類知道的消息還是太少。那麼今天小編想給各位小夥伴們說的就是海洋裡面最厲害的恐龍,它是海洋裡的霸主。
  • 這個就是恐龍的祖先?美國出土小個子恐龍,被認為是恐龍的祖先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龐大的恐龍反而可能起源於一種嬌小的恐龍。根據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期出現了一篇關於探索恐龍祖先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種體型十分嬌小的恐龍,並且通過研究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所有恐龍的祖先。那麼這隻嬌小的恐龍到底是什麼來頭?為什麼研究人員認為它是所有恐龍的祖先?這隻小恐龍是什麼來頭?
  • 科莫多蜥蜴是恐龍時代的產物,用毒液獵大型動物
    這隻科莫蜥蜴很有名,僅憑體型就可以躋身蜥蜴圈,他是人類發現的於世中最大的蜥蜴,成年後體長可達2-3米。他被稱為科莫duolong,首先,這是因為他的體型,第二,他是從恐龍時代演變而來的,他的大小從恐龍擴大到了自由。
  • 「蛤蟆文太」現實版:非洲巨蛙能吃恐龍
    考慮到它們的巨大體形,不僅蜥蜴、哺乳動物或者小型青蛙會成為它們的美食,甚至剛出生的恐龍幼崽都將淪為它的獵物。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世界已經變成二次元的了,各種動漫及其周邊產品似乎不再是兒童的專利,擁有更多財力的中青年反而成為了動漫消費的主流人群。比如提起馬達加斯加,我們會想到什麼?老虎,企鵝,長頸鹿,馬戲團……很明顯,這是被美國康拉德·弗農導演的《馬達加斯加》系列動畫電影洗腦的結果。
  • 堅固的蜥蜴《全球火力》新恐龍曝光
    外星入侵,恐龍復活,喪屍爆發,全球危機!由國內知名遊戲工作室Zeus Game自主研發的《全球火力》(隕落世界)首次嘗試將外星科幻、恐怖喪屍以及恐龍馴養等元素融為一爐,在玩家們在末日邊緣的地球中體驗豐富多彩的遊戲內容。今日,官方再度曝光了遊戲中的全新恐龍種族——甲龍!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這樣,我們提出假設,找到了新的數據,再提出新的假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告訴 DeepTech,是否撤稿還仍未知,需要考慮多方因素。最新證據據財新報導,論文作者之一鄒晶梅認為,質疑者的觀點無法成為確鑿的證據。比如,質疑者提出鳥類存在眶前孔,而琥珀化石內的 「眼齒鳥」 並沒有眶前孔,因此認為其不是鳥。
  • 男子山溝裡找到與恐龍同輩生物:皮膚黝黑似蜥蜴(圖)
    男子山溝裡找到與恐龍同輩生物:皮膚黝黑似蜥蜴(圖) 姚時美攝  「我從老家山溝裡帶來一種動物,上網一查它和恐龍是同一個時代的,看看是不是保護動物。」這兩天,從平江來株洲務工的童先生心裡著實激動了一把。童先生在株洲市林業局一問得知,這種動物叫蠑螈,不屬於國家保護動物。童先生最後決定帶回家像金魚一樣養著.。
  • 紐西蘭發現古老大蜥蜴 恐龍時期就已出現(組圖)
    紐西蘭大蜥蜴紐西蘭大蜥蜴產的蛋  據美國媒體10月31日報導,紐西蘭一處動物保護區日前發現了一個本土大蜥蜴窩,並在其中找到了4枚才產下不久的卵。紐西蘭大蜥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恐龍時期就已經出現。這是人們200年來首次發現它的巢穴。  這些卵是31日在位於紐西蘭首都惠靈頓的卡羅裡野生動物保護區發現的。據保護區管理員魯昂·愛普生介紹說,當時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一次日常維修工作,無意中發現了4個面似皮革的白色蛋狀卵,它們是紐西蘭本土大蜥蜴產下的。「這處巢穴是有關紐西蘭大蜥蜴還在繁衍後代的第一個證據。
  • 世界上「最小恐龍」實際是一種蜥蜴 論文被撤回但其中特徵...
    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承認,所謂的蜂鳥大小的恐龍實際上是一種蜥蜴。今年3月11日,《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頭骨化石來自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有著類似鳥類的頭骨,長度不到2釐米,大小和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