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文化的理論體系形成的非常早,已經趨於完善,對養生之物的認知還是在逐步發展的,雖然說自古有之的動植物已經有很深的認識,但是到現在為止對外來動植物的認識還不夠。
這種事情還有一段經典的故事,造就了一種逆襲的養生之物,它本是人參之贗品,是西方用來充當人參的「野草根」,後來一直發展到今天,它卻與人參齊名,並且一溫一潤各有妙用,用之養生尤其善於補氣、滋陰、養津。
這一養生之物就是西洋參,在近代才被中醫文化所研究,最早的時候是西方用來充當人參以獲取經濟利益的東西,之後便被老百姓所厭惡,後來中醫文化的傳承者們發現西洋參的養生益處,而且逐漸將其重視起來。
西洋參是補氣之物中的「清養」之品,所以《本草從新》中提出「虛而有火者相宜」,近代的《中參西錄》更是一語道出重點,那就是「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尤其是氣陰兩虛而有虛火的人更為適合用之。
關於西洋參的另一個特點在《新參》中提出「養肺胃陰津,解渴除煩熱」;《本草正義》記載「惟肺胃有火,口燥咽幹者,頗有捷效」。
然而《本草便讀》也說明西洋參「清養之力有餘,補助之力不足」,由此可見西洋參的是以「清養」為主,所以多是與其他養生之物搭配使用,而就實際的使用方法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西洋參滋肺養陰。
西洋參的四氣屬於「涼」,因此有「涼潤」的特點;而五味屬「甘、微苦」,因此既可以補益又能清火。西洋參善於益肺氣、養肺陰、清肺火,適合與火熱耗傷肺之氣陰而有的喘、咳、痰少或痰中有血的亞健康,輕者可以單用,但是稍重者就得與玉竹、麥冬、川貝一起同用。
如果是肺陰虛日久,從而喘、咳、痰都有,並且心胸感覺悶、口中經常乾燥、睡眠時睡不安寧,可用西洋參與川貝、五味子一起滋陰養肺、定咳消喘,其中比較有名的方法名字叫做「洋參保肺」。
二、西洋參益氣滋陰。
西洋參既能益氣,又能養陰,因此不論是外感還是內生的邪氣,有肺的氣陰兩虛,表現出身熱而多汗、口中渴而心中煩、身上沒有力氣,這種情況輕者可以單用西洋參煎水喝,從而「清養」;稍重者可用西洋參、石斛、麥冬、知母的搭檔,達到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目的。
此外,如果是心中的氣陰兩不足,從而心中經常的驚悸不安甚至有痛的感覺,還有睡眠時容易睡不著,即使睡著以後也容易做夢。這類人養生可用西洋參與補心氣的甘草,以及養心陰、清心熱的生地黃一起用。
三、西洋參生津潤燥。
西洋參具有養陰、生津、潤燥的用途,如果是肺胃的津液不足,從而經常口乾舌燥的人,較輕者單用西洋參即可,稍重者可用西洋參、天冬、麥冬、知母、玉竹搭配,這樣養陰生津之力更佳。
雖然從功用上來說西洋參看似不如人參廣泛,但是養生的好壞不能從益處的廣泛程度來界定,而是看在實際養生中起到的作用,西洋參與人參同為五加科植物,其人參皂苷的的種類、含量均與人參相似,只是含量略低一些。
但是西洋參的與人參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兩個相比西洋參屬於「寒涼」,人參屬於「溫熱」,而根據西洋參的特點來定也有一些人不適宜用之,其中有三類人,一是脾胃之陽虛弱的人;二是寒溼困於脾胃日久的人;三是氣鬱之後化火的人。
此外,用西洋參養生用3至6克即可,不要多用,曾經有文獻指出有極少數的人超量用西洋參之後出現過於敏感的現象,所以不建議擅自多用。
西洋參在「中土」出現的年代比較晚,人們對其認知也是逐漸形成的,其實不僅僅是西洋參,還有很多外來物種或許也有它的獨到之處,只是在等待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