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鐘的王國。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鐘,並有「鐘鳴鼎食」的燦爛文明。
西周以後的編鐘常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徵戰、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鐘。它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
《隋書·音樂志》記載編鐘:
「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
演奏時以敲擊發聲,音色純淨,旋律優雅,音域寬廣,高音昂揚,低音渾厚,表現力非常豐富。
編鐘是古代成組的青銅打擊樂器,將成系列的銅甬鍾或銅鈕鍾懸掛在木架上,擊奏以發出聲音。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宛如歌唱,所以也有「歌鐘」之稱。
《詩經》中有:
「鼓鍾欽欽,鼓瑟鼓琴」
古時,編鐘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級和權利的象徵。
說起編鐘,大家都知道聲聞中外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製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但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晉國,有這樣一組編鐘,踏著歷史的餘音嫋嫋而來,它雖不及曾侯乙編鐘磅礴大氣的音律、製作以及銘文。但它,比讓人嘆為觀止的曾侯乙編鐘早出400年左右。
晉侯蘇鍾,上海博物館藏 | 上海博物館官網
它便是晉侯蘇鍾。
而今,晉侯蘇編鐘的價值主要不在音樂上,而在紀事編年上。
晉侯蘇伐東夷——紀事之鐘
晉侯蘇鍾共16件,均是甬鍾,據器形和銘文判斷,這是一套西周厲王時代(公元前9世紀中葉)的編鐘,鍾大小不一,可分成兩組,第一類是大鐘,第二類是中小型鐘,各有八件,兩類鐘的紋飾和特有的旋、斡等皆不相同,每一組均大小成編,具有兩列八度音,工藝先進,製作精巧。
16件鐘上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晉侯蘇率軍參加周厲王親自指揮的討伐東夷的戰爭。晉侯蘇因戰功,多次受賞,因作此編鐘。所記戰爭為史料所闕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銘文全部為鏨刻,西周青銅器首見。
正月初八從宗周出發,二月二十二日到達成周,次日揮戈東方。三月方死霸(方死霸,西周月相紀時法的五個詞語之一。 月相紀時法是根據月光的消長變化來描述時間的紀時法。方死霸有說是指二十三四日至下月一二日) 到達一個地方,大軍分成行列,邁向將要攻擊的戰爭目標。周厲王親自向晉侯蘇下達命令,從左邊攻擊一邑,從北邊攻擊另一邑。兩邑被攻佔後,周厲王前來巡視參戰的部隊,部署對一座城市的進攻。周厲王的到來,讓所有的夷人驚恐而逃,王師大獲全勝。
周厲王隆重賞賜了晉侯蘇,而晉侯蘇為了報答和頌揚天子的美德,鑄造了這套編鐘。
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這套總共16件的晉侯蘇編鐘如今分藏兩地,14件在上海博物館,另外兩件在山西博物院。
晉侯蘇鍾,山西博物院藏 | 山西博物院官網
一月四分月相說——西周紀年
編鐘上的銘文,同時為學術界一月四分月相說的長期討論做出了明確的結論。
銘文記有7個幹支曆日和5個記時詞語:唯王卅又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二月既望癸卯;二月既死霸壬寅;三月方生霸;六月初吉寅;丁亥;庚寅。根據這些資料,專家們認為:西周晚期在位超過33年的,只有厲王和宣王。通過對8號墓中的木炭等樣品進行碳十四測年,在公元前816一前800年之間。
《史記·晉世家》載晉侯蘇卒於周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所以晉侯蘇鐘的「三十三年」屬厲王,晉國用的是周曆。《史記·周本紀》載厲王三十七年出奔,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共和」。以厲王出奔之年為「共和」元年,即前841年,則厲王三十三年為前845年。
該年依建醜(以夏曆十二月即丑月為歲首)正月乙巳朔,「既生霸戊午」是十四日;二月甲戌朔,「既望癸卯(當是辛卯)」是十八日,「既死霸壬寅」是二十九日;六月壬申朔,「初吉戊寅」是初七(「初吉」出現在初一至初十),按幹支推出的日期與月相能相合,可知厲王三十三年為前845年不誤。因此可定厲王元年為前877年。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進行中,晉侯蘇鍾成了周厲王時期的標準青銅器,為解決西周紀年的難點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成為了確定西周王年的第二個定點,價值非凡。
根據《西周·周本紀》記載,周厲王晚期,國家大亂,厲王三十七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出逃,隨後改西周王室年號為共和元年。晉侯蘇鍾銘文印證了《史記》所載這段歷史的真實性。這件距今已有約3000年的青銅重器,無論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上都堪稱國之瑰寶。
《博物趣吧:80件最有意思的中國青銅器》| 文物出版社旗艦店
《博物趣吧:80件最有意思的中國青銅器》以中國青銅器為主線,緊緊圍繞其引人入勝之處,不斷勾連相關背景知識,以文化解讀文物,以求更廣泛、更深刻地了解其中的歷史意蘊。知識深入淺出,文筆輕鬆自然。
曾侯乙編鐘在音樂史上有何地位?永樂大鐘的銘文內容是什麼?先秦時期的樂器主要有哪些?四羊方尊、后母戊鼎、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又藏著哪些故事?歡迎各位文物愛好者至「文物出版社旗艦店」天貓官方店內「探秘」!
文物出版社官方旗艦店
供稿:文物出版社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