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媽媽也許會發現,寶寶在剛剛出生不久,身上就會起一層白色的皮,薄薄的就好像脫皮了一樣,新手媽媽往往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以為是寶寶得了皮膚病。
那麼新生兒身上有蛻皮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出生之後,在一個月內都會有這樣蛻皮的現象,面部、手部、耳朵後面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有一層白色的皮屑捲起來,這種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寶寶在出生之前,這是浸泡在羊水中的,等出生之後和空氣接觸,就會幹燥起皮。這層起來的皮,並不是寶寶的皮膚,而是胎脂。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面的時候,胎脂起到保護寶寶皮膚的作用,但是在出生後,就失去了作用,寶寶的皮膚,就會代謝掉這些多餘的廢物。
醫學上面稱為「表皮角化層」,是由於寶寶的皮膚發育不夠完善,這一層比較的薄,很容易脫落。
這種情況下,並不需要特殊的處理,一般等寶寶滿月之後,就會逐漸的消失了。有些媽媽覺得看著不順眼,想要摳掉它。如果過程之中比較的用力,可能會留下疤痕或者是造成皮膚感染。
一、生理性的蛻皮:
新生兒在出生後的1-4周裡,基本上都會出現全身蛻皮的現象,主要的表現為面部、手腳或者是身體有薄薄的一層白色皮屑捲起或脫落,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生理性蛻皮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這幾點:
1、寶寶出生之前一直浸泡在羊水之中,皮膚一直是保持溫暖溼潤的,出生之後皮膚和空氣一接觸,表面就會變得乾燥從而起皮。
2、胎兒身上都有一層胎脂來防止皮膚受到羊水的刺激,但是在出生之後就不需要這層厚厚的東西了,皮膚會很快代謝掉這些廢物,胎脂也就會自然地脫落。
3、新生兒的表皮和真皮之間的連接沒有成人那樣的緊密,受到溫度冷熱和乾燥空氣的刺激,加上新生兒生長速度快,代謝比較的旺盛,皮膚排洩物多,表皮就更加容易脫落。
生理性蛻皮一般不用做特別的處理,一般1-2個月之內就會消失,期間保持衛生即可,千萬不要用手去摳,摳破了容易給寶寶皮膚留下疤痕或造成感染。
二、病理性的蛻皮:
只有個別新生兒褪皮是由於疾病從而引起的,比如:溼疹、皮炎、魚鱗病等皮膚類疾病,或者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的疾病。
和生理性脫皮不一樣,病理性的脫皮除了有表皮脫落的現象以外,甚至還會有水泡、紅疹、皮膚紅腫等,寶寶也會因為瘙癢從而煩躁哭鬧、用手抓撓皮膚、不肯吃奶等相關的表現。
如果新生寶寶出現了以上的情況,或者是蛻皮現象3個月以後還沒有就此消失,就有可能是病理性脫皮,需要到相關醫院查明原因。
那麼應該如何護理新生兒的皮膚哪?
新生兒的皮膚有特點,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也會有所增多。
家長在護理的時候,要更多注意保持其皮膚的溼潤度,避免蛻皮後有小裂口,存在感染的風險。
1、不要過度的清潔皮膚:
一般新生兒2-3天洗澡一次就可以了,即使天熱,也不建議隨時的洗澡。過度的清潔,會傷害到皮膚的真皮,反而比較容易出現問題。大寶剛出生的時候,醫生叮囑回去3天洗一次就可以,當時是秋末,天氣並不是很熱,即使是夏天,也不建議一天洗好幾次。
2、洗澡多泡澡:
寶寶是非常喜歡在水裡的感覺的,就好像是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洗澡的時候儘量多泡一會兒,讓寶寶的皮膚充分被浸泡,清理褪皮也更加的方便。洗澡後記得及時擦乾身體,並且給寶寶塗抹滋潤的面霜或者是身體乳。
選擇香味比較清淡、兒童系列的面霜或者是身體乳,避免有化學、香精等成分,刺激到寶寶的皮膚。
3、做好日常的護理:
平時儘量不直接接觸寶寶的皮膚,即使是做撫觸,也建議清潔好雙手,再進行。避免成人手上的細菌或者是病菌,接觸到寶寶後,引發皮膚的問題。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過敏體質,給寶寶選擇護膚品的時候,儘量用大的品牌,質量有一定的保障。也可以先塗一小塊試試,過幾個小時沒有過敏現象,再大面積使用。
總而言之,剛出生的寶寶,如果只是有單獨蛻皮的現象,不用太擔心,一般在出月子之前,就能恢復好了。家長只要做好,日常的護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