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丨全球70臺望遠鏡如何觀測中子星併合的「宇宙焰火」

2021-01-19 澎湃新聞

你可能已經被 LIGO 發布大事件刷屏了。

在昨天大事件解密之前,我就已經拿到了 LIGO/Virgo 引力波天文臺和他們的天文觀測合作者聯合撰寫的論文,其中詳細列舉了在8月17日引力波事件發生後,全球數十臺望遠鏡是如何「瘋狂追捧」引力波源的。

本人將這一過程進行了可視化:

第二段動畫中包含了所有紫外、光學、紅外地基望遠鏡觀測記錄,不包括射電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記錄。氣泡最終大小跟望遠鏡口徑正相關,顏色與所使用的濾光片波段相關。

如果你還不太清楚「大事件」是什麼,往下看:

第一部分 新聞懶人包

1 到底發現了啥?

簡單說,一次引力波事件。

而且是跟以前所有幾次引力波事件都不同的一次。

以前幾次,都是雙黑洞併合。併合完,還是黑的,啥也看不著。

這次是雙中子星併合,併合完,火光沖天,宇宙裡的文明都看到了。

本文圖片均來自劉博洋個人微信號「天文八卦學」

2 為啥天文學家這麼興奮?

同上,因為倆中子星併合完不是黑的,能看到。

所以所有聽說了這事兒的人,只要有自己的望遠鏡,都拼了老命想要去看一下。

而且,基本上大家都看到了。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一共有70架以上的各種天文望遠鏡參加了觀測,這些觀測覆蓋了整個電磁波段:光學、紅外、紫外、高能、射電。

本文開篇的視頻,展示了全球各地光學望遠鏡跟進觀測的情況。(可以翻回去再看一遍)

南美、夏威夷、澳洲、南非、西班牙……全球所有頂級天文臺都興奮得像瘋了一樣。

從東向西,隨著黑夜降臨在一個個大陸,各個天文臺一波波的開工,接力完成了對這個事件的跟進觀測。

注意南極也有一個小光點!是什麼看下文 5。

3 這事對天文學有啥意義?

最大的意義是:引力波和傳統天文學終於成功的並肩作戰。

從今以後,「引力波」領域,終於毫無疑問的成為天文科學的一員。

在此之前,射電天文學的加入,讓光學和射電成為天文學的兩架馬車;空間望遠鏡的加入,讓電磁波的全波段天文時代降臨;宇宙線和中微子的加入,又讓我們看到了「多信使天文學」時代的曙光。

然後,我們看到了引力波。

如今,我們用引力波和電磁波一起看到了一場宏大宇宙煙火的前後全貌。

一個新的時代——多信使天文學全面開張的時代——來了!

4 這事對普通人有啥意義?

人類,終於知道了黃金怎麼來的。

(如果你還不知道,往下看)

5 中國這回摻和沒?

摻和了。摻和了不少。

紫金山天文臺的南極巡天望遠鏡,參與了光學波段的後續觀測。

李正陽 攝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慧眼」X射線望遠鏡(HXMT),參與了X射線波段的後續觀測。

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和LIGO組織合作,參與了引力波信號分析。

但對這次來說,主要是前兩條。

第二部分 稍微細一點

1 這次的引力波長啥樣?

引力波長啥樣,聽聽就知道了。視頻的最後在雙中子星即將發生併合前,由於相互繞轉頻率不斷提高而發出的所謂「啁啾」聲。請準備好你的重低音耳機!

這「啁啾」聲聽得好刺激!簡直可以聽一天。

如果你還記得去年剛發現引力波時候的那個chirp,你會發現體驗完全不一樣——那次的只有不到1秒,而這次在音頻中出現的就有將近1分鐘——實際上,這次LIGO一共探測到了大約100秒!

2 為啥這次探測到這麼長的「鳥鳴」?

一方面因為中子星併合本來就需要比較久的旋進階段,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近啊!

人們很早就懷疑短伽馬暴起源於雙中子星併合,此前的短伽馬暴通過查找宿主星系的辦法,也有一些能得到距離的,但通常都極遠,往往在幾十億光年開外,而這次,只有1.3億光年!是最近的一次短伽馬暴!

因為特別近,信號就比較強,前面比較弱的部分就能看到比較多,也就探測到了超長的旋進階段。

3 這次怎麼找到引力波源位置的?

去年只有LIGO兩個站的時候,我們只能大體把引力波源定位在天空中一個大圈上,而今年隨著歐洲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加入,引力波源定位的精確度大大提高!

如下圖所示,本次引力波事件,GW170817,被定位在了大約31平方度的非常小的天區內!(下圖黃色區域)

在LIGO&Virgo探測到引力波之後的短短不到兩秒,費米衛星也獨立探測到了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伽馬暴。

引力波探測器給出的定位結果(綠色),和費米衛星給出的定位(藍色),非常吻合:

但是其實,31個平方度說小也不小。

下圖是後來發現了引力波源的星系 NGC 4993 周圍 3 平方度的天區,藍色橢圓標記出了這裡面所有已知的星系。可以發現 NGC 4993 剛好位於一個星系團旁邊,裡面星系多得很。而 31 個平方度裡,星系自然就更多。

一個一個看過去,什麼時候才能找到呢?

雖然有好幾十臺望遠鏡參加觀測,能在一天之內就找到,也太快了吧!

——實際上,事情沒有那麼複雜。

LIGO & Virgo 在收到引力波信號後,會根據信號強度估計一個距離。這一次他們給出的是40±0.8 Mpc(Mpc=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我用這個距離範圍在 NGC 4993 周圍 ~300 個平方度裡搜,記錄在冊的星系一共也就21個。考慮到事情發生的時候出於慎重可能會把距離範圍放寬點,但在31度天區中真正需要查證的,也還是只有幾十個星系而已。

比找MH370容易多了。

4 這次看到的引力波源——「光學對應體」,長啥樣?

下圖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幾架不同的望遠鏡捕捉到的畫面。雖然畫質高下有別,在星系中心左上邊一點,都看到了同一個小亮點——也就是雙中子星併合之後持續發光的,被稱作「千新星」的現象。(左上角是2014年拍的對比圖,這張上沒有這次的小亮點。)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持續十幾天的不間斷跟蹤觀測中,我們發現這個千新星的顏色會變!

變的越來越紅!

這主要是因為爆炸之後,拋射物的溫度無法維持,在剛爆發的短期內尚且有一些重元素衰變發光發熱,但很快顏色就被降溫導致的黑體輻射峰值向紅端移動而主導了。

5 雙中子星併合具體什麼樣?

前面已經放過併合的一個藝術家想像動畫,下面再放個科學一點的模擬。

它展示了雙中子星併合最後幾十毫秒發生了什麼。

兩顆中子星在互相繞轉的最後階段,都在對方引力作用下發生了明顯的變形。相接觸的瞬間,整顆星體瓦解,大部分物質融合在一起成為了新的中心天體,要麼是大質量中子星,要麼是黑洞。還有不少物質在解體中拋向空間。這些富中子物質會形成大量富中子的不穩定同位素,並通過衰變釋放出大量輻射,這一過程的光度可達一般新星事件的千倍,所以這個現象被命名為「千新星」。

千新星事件雖然不是第一次被看到,但結合了引力波和電磁波全波段觀測數據的這次事件,讓我們可以更透徹的研究「千新星」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6 所以黃金到底怎麼來的?

上一段說了,中子灑出來之後,會產生很多所謂富中子的不穩定同位素,也就是說很多原子核中包含大量中子的元素,這些中子會迅速衰變成質子,產生大量原子序數(即原子核中的質子數)較高的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金。

先前人們曾經認為重元素主要由超新星爆發產生,但後來發現超新星爆發不是一個足夠有效的機制,於是雙中子星併合被寄予厚望。

7 中子星?夸克星?

我們一直說「雙中子星併合」,但實際上對於中子星是不是「中子」星,在天文學界是有爭議的——一部分理論學家認為,這些緻密天體可能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組成的,應該被叫做「夸克星」。

檢驗這種緻密星到底是由「中子」還是「夸克」構成,最直接的辦法應該是去測量星體的質量和半徑。因為夸克星原則上會更緻密。但是這些緻密星太小,用我們現有的觀測手段很難給出精確的測定。

另一種思路,就是利用雙星併合時的現象——前面說了,「千新星」這種現象只有在富中子的環境才能發生。而大量的中子來自於中子星,所以如果我們在雙緻密星併合後能看到「千新星」現象,說明這些緻密星的本質應該是中子星,而如果看不到,則更有理由傾向於夸克星的假說。

就這次的觀測證據來說,「中子」星一派佔據了上風。

8 這次事件還告訴我們什麼

還告訴宇宙膨脹有多快。也就是測定了哈勃常數。

一方面,引力波觀測可以通過接收到引力波的強度,算出源天體的光度距離;另外通過源天體所在的星系紅移的測量,我們知道它的退行速度。結合起來,就算出了宇宙膨脹有多快。

當然這一次事件給出的測量精度還沒有比我們此前已經獲得的結果更好,不過隨著未來類似觀測的積累,引力波與電磁波的聯合觀測還是可以給出越來越精確的,對宇宙膨脹速度的獨立估計。

9 仍然未解的迷

我們不知道併合後形成的是中子星還是黑洞。

我們認為中子星的質量有個上限,叫做奧本海默極限。超過了這個極限,中子星就會坍縮成黑洞——但在理論上,這個極限究竟是多少,還有爭議。爭議的原因就是上面7中所說的,理論學家對中子星的具體構成有不同的見解。而我們通過引力波的觀測知道了系統總質量為2.74個太陽質量,剛好在「爭議區」,於是無法判斷這是不是足以形成黑洞。

10 小望遠鏡的威力

在這次全球觀測天文學家的大聯歡中,小望遠鏡發揮了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

率先在星系 NGC 4993 中找到引力波光學對應體的,是歐南臺的 Swope 望遠鏡,口徑1.02米。

要知道在專業天文學界,1米口徑是相當小的光學望遠鏡了。

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次還有很多臺40~60釐米的超輕量級望遠鏡加入戰鬥——這對天文愛好者來說可能還算是鎮宅之寶,對專業天文學來說,有點玩具的意思了。

甚至,盛會中還有一個口徑25釐米的 TAROT 望遠鏡。(下圖右下)

不過這些「玩具」其實近年來越來越多出現在專業天文學的一個領域:時域天文學。小望遠鏡有很多優勢:成本低,方便大規模採購投放;通常視場範圍比較大,結合數量優勢,可以快速的開展大面積巡天——這正是搜尋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所必備的能力。

系外行星搜尋、超新星搜尋、微引力透鏡搜尋……還有很多有趣的科學領域,是小望遠鏡能夠一展身手的地方。

11 歐南臺的「艦隊」

在看文首視頻的時候,有沒有被智利北部密集的光點嚇到?

歐南臺所屬智利La Silla天文臺

歐南臺在新聞中用「艦隊」來形容自己的望遠鏡們——這支艦隊,不只有8米、10米級的「航空母艦」,更有一大堆4-6米級的「巡洋艦」、2-3米級的「護衛艦」、1米級以下的「保障船隻」,乃至其他波段的「協同軍種」,共同構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歐南臺艦隊。

下圖展示了歐南臺參與本次聯合觀測的部分「大船」。紫外、可見光、紅外、射電,都有。

說實話,看歐南臺在智利「下餃子」,尤其是看到歐南臺裡還放著很多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望遠鏡,真希望中國也能在這樣世界上觀測條件最好的地方有自己的望遠鏡。

幸好這次還有南極巡天望遠鏡和慧眼衛星給中國撐場子,不然真的是毫無臉面了。

希望中國天文的盛世,早點來吧!

(作者劉博洋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西澳大學國際射電天文研究中心在讀博士,微信公眾號「天文八卦學」(Astrobaguaology)作者。澎湃新聞特約撰稿,如需轉載,務必註明來源和作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可為觀測引力波指路
    揭秘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可為觀測引力波指路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3-06 08:09
  •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揭秘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通訊·物理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併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徵,以及緻密環境中的併合所具備的、孤立併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徵。
  • 雙中子星併合:人類首次「看到」引力波
    美國時間16日10時(北京時間16日22時),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召開媒體見面會,邀請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以及世界各地70多家天文臺的科學家代表,共同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併合的新型引力波,並「看到」這次併合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  探測到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信號及光學對應物,早在8月份就已經傳言四起。
  • 中子星的爆發有多可怕?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看看他們怎麼說
    可以更具體地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了中子星,它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核爆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當然這僅僅是假設,真要是這樣的話,這個人在越來越接近中子星的時候,會被強大的潮汐力扯碎。
  • 揭秘「引力波」:愛因斯坦的猜想是如何被證實的
    愛因斯坦的猜想是如何被證實的  「引力波」,聽名字給人一種曼妙舞動的韻律之美,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曾描述:「引力波以光速迅速擴散,充滿整個宇宙。」引力是由於質量所引發的時空扭曲所造成,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加速運動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影響,時空在伸展和壓縮的過程中,會產生振動,這些振動就是引力波。
  • 南極巡天望遠鏡團隊自述:來自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
    當引力波從宇宙深處傳到地球表面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會隨之波動,不管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都會一起隨引力波波動。不僅如此,所有的時鐘無論多麼精確都會相應地時快時慢。1916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廣義相對論的其它預言如光線在引力場中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觀測驗證,唯有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 。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聯攜70家機構首次發布 「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
    LIGO/Virgo 引力波天文臺和位於中國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位於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以及美國的 NASA 等 70 多個合作天文機構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觀測到了「雙中子星併合」所引發的引力波。
  •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超新星爆炸圖像:地球上的焰火表演無法與之媲美
    美國宇航局的哈勃望遠鏡捕捉到了7000萬光年遠處一顆恆星的驚人死亡,其細節令人難以置信,這將有助於測量難以捉摸的宇宙膨脹率。哈勃望遠鏡於2018年2月開始觀測這顆恆星,並將其命名為SN 2018gv,此前1月在該區域發現了一次極其明亮的爆炸。
  • 南方天文臺拍攝到螺旋星雲「天空焰火表演」
    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望遠鏡最新拍攝到令人驚異的螺旋星雲。天堂美景:2011年,VISTA望遠鏡拍攝到瀉湖星雲令人驚異的恆星形成區域宇宙之美:歐洲南方天文臺VISTA望遠鏡拍攝的獨特螺旋星雲 歐洲南方天文臺將這張照片比喻成「天空焰火表演」,一些天文學家有時將螺旋星雲稱為
  •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吞下了宇宙最緻密物質
    黑洞吞噬中子星的藝術圖。(圖片來源:Dana Berry NASA)大約8.7億年前,兩顆死亡的恆星相遇。這次激烈的碰撞激起一陣時空漣漪,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宇宙各處傳播。上周三,位於美國的LIGO和義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同時捕捉到這個來自遙遠星空的信號。21秒後,全球天文學家的手機與電腦收到系統發送的消息。
  • 引力波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撞開宇宙起源新大門
    引力波的探測被稱為一個「令人激動的裡程碑」——「多信使天文學」,因為它使人類在探測宇宙起源和仰望星空的的徵程中有了聯合起來的「絕佳錨點」,人類開啟了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引力波天文學。引力波事件發生時,全球僅有4臺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成功監測到爆發天區,今年6月15日發射升空的,並處於試運行階段的我國「慧眼」空間天文望遠鏡便是其中之一。
  • 搞出大新聞的,是中子星還是夸克星?
    最近這一個月來,引力波可以說是有點紅得發紫:先是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VIRGO聯合搞發布會,公布了對又一個雙黑洞併合事件的聯合觀測;沒過幾天,引力波的相關研究又斬獲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在吃瓜群眾們的嘴都還沒擦乾淨的時候,LIGO、VIRGO以及全球其他數十家天文機構,又打算在10月16號這天一起搞個大新聞。
  • 來自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
    當引力波從宇宙深處傳到地球表面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會隨之波動,不管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都會一起隨引力波波動。不僅如此,所有的時鐘無論多麼精確都會相應的時快時慢。      1916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廣義相對論的其它預言如光線在引力場中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觀測驗證,唯有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
  • 中國"慧眼"望遠鏡監測引力波 全球僅四臺能測到
    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追蹤探測到首例引力波事件光學信號。在這次國際重大科學發現中,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南極巡天望遠鏡,我國的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這次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監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電磁對應體的物理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 引力波探測在宇宙的「質量鴻溝」中發現神秘天體
    是中子星還是黑洞?抑或都不是?天文學家無法確定這個天體是中子星還是黑洞,抑或是不為人知的新型天體。天文學家是在一次緻密天體併合事件中發現它的。當時它和一個質量為太陽23倍的黑洞融為了一體,產生了「可感」的引力波信號,被LIGO和Virgo的引力波傳感器探測到。這個質量為太陽2.6倍的緻密天體引起了天文學家的興趣。
  • 中子星物理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有了這些聯合觀測的結果,研究者們已經擺好架勢,準備直擊中子星內容物這一問題的核心。對於這一領域的許多人來說,這些結果標誌著對宇宙中這些最撲朔迷離的天體的研究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中子星物理研究的黃金時代的開始。」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Jürgen Schaffner-Bielich說。
  • 用脈衝星高精度的計時觀測探測引力波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黑洞的碰撞與併合過程。這個重大發現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意味著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 2017年8月17日,LIGO探測到GW170817的引力波信號,並觀測到電磁波的對應體,發現引力波來自兩個中子星的併合,首次實現天體的引力波和電磁波的多信使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