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將有2260萬心肌梗死患者。為提高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能力,2018年8月12日,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心肺復甦·心臟除顫團體標準」與「中國胸痛中心建設和評估團體標準」正式面世。
由於心肺復甦普及率低、急救設備嚴重不足等原因,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心肌梗死患者死於去往醫院的路上。面向社會公眾,「中國心肺復甦·心臟除顫團體標準」主要普及呼吸心臟驟停患者現場施救者進行現場心肺復甦·自動體外除顫儀的操作。
2017年,原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印發胸痛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要求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建立胸痛中心。但針對胸痛中心建設的具體要求與評估細則是什麼?我國急需一套符合中國醫療現狀的標準。「中國胸痛中心建設和評估團體標準」分為標準版與基層版,針對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基本情況不同,個別指標有所不同。
「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應該從院前急救、院內救治、院後康復等各個環節入手,為公眾提供全流程的服務體系。」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副處長胡瑞榮強調,如何將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銜接起來,考驗著兩個團體標準。
普及知識 提高自救與他救能力
根據心臟猝死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總人數已超過50多萬,居全球之首。專家表示,心肌梗死救治的關鍵時間是在發病後6小時內,其中前120分鐘是黃金時間,現場急救非常重要。正如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心血管急救分會候任會長、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副主席霍勇所言,提高公眾自救與他救能力至關重要。
我國成人心臟復甦普及率不足1%,而美國已經達到了60%,提高社會公眾的現場心肺復甦能力與自動體外除顫儀操作規範培訓迫在眉睫。「目前,我國使用的標準多為『舶來品』,建立適合中國公眾身體情況的標準至關重要。」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強調,現實需求下,「中國心肺復甦·心臟除顫團體標準」應運而生。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
「中國心肺復甦·心臟除顫團體標準」規定了現場心臟復甦、心臟除顫技術操作要求,包括術語與定義、縮略語、現場心臟復甦·自動體外心臟除顫緊急救援基本要求、現場心臟復甦·自動體外心臟除顫設備使用要求、現場心臟復甦·自動體外心臟除顫步驟、成人心臟復甦、兒童心肺復甦、新生兒心臟復甦、患者的轉運等要素。
提高社會公眾自救與他救能力的同時,增加公眾場合急救設備配置,社會呼籲已久。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儀主要用於猝死患者的急救,對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復甦搶救成功率能成倍提高,被稱為是「救命神器」。但目前我國公共場所的AED數量可能只有千臺左右。
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就已經通過了相關法案,實行了「公眾可獲取的除顫儀」計劃,規定在美國的公眾場所安置AED,要求在十分鐘內即可獲得自動體外除顫器。日本則於2004年開始推廣安裝,平均每十萬人約有234.8臺。據霍勇介紹,我國正在增加AED數量,未來有望實現每萬人15臺的目標。
增加AED數量的同時,專家呼籲提高急救設備的國產化水平,提高醫學救援能力。
傳播經驗 提高院內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