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3月22日電(「中國網事」記者程士華 馬姝瑞 魏夢佳)3月22日為「世界水日」。在「世界水日」到來之際,記者調研探訪了淮河流域農村地區,看到很多農民仍在飲用著已經不適宜作為飲用水源的淺層地下水。地質部門調查發現,淮河流域安徽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五成以上已經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
三個農村家庭的飲水故事
——劉世華:兩口水井,一樣「憂心」
一口手壓式的小井,和一個長長管道末端接下來的水龍頭,在宿州市埇橋區楊莊鄉房上村,60歲的劉世華家,這樣兩套「供水系統」一併安放在院子裡,輕輕一壓或是輕輕一擰,水汩汩地流淌出來。
但對這位農民來說,吃水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放心、輕鬆,和當地很多農民家一樣,小井水是淺層的地下水,已經無法飲用;水龍頭裡雖然是村裡打的深井水,但卻「限時供應」,每天只有早、中、晚共不到10個小時供水,且同樣未經過任何處理就直供給村民了。
劉世華的家距離淮河支流奎河岸邊只有50米遠,這條曾經受汙染最重的河流不僅「色變、味臭、魚蝦死絕」,還讓當地的村民夜不能寐、水不下咽。經過近十年的治理,雖然奎河的水質已有很大的改善,重新見清、重現魚蝦,但依舊無法讓飲用水徹底好轉。
「小井水早已不吃了,以前水都是黃的、臭的,現在雖然清了,但是髒泥味兒還有。可是村裡打的深井水也不行,硬得很,燒水壺換了好幾個,全是厚厚的一層白裡透黃的水垢。」劉世華嘆了口氣說:「唉,奎河汙染的年頭長了,水已經不行了呀!」
——楊光弟:每月10桶純淨水
事實上,房上村的情況在楊莊鄉已經「不算差了」。記者了解到,作為曾經受奎河汙染影響最嚴重地區之一,楊莊鄉現有的10個行政村中,仍有4個行政村依舊是引用淺層地下水,劉樓村閆莊自然村的楊光弟家就在其中。
「這個井打了有快30年了,只有不到10米深,鹼太大,味道鹹澀,打上來只能洗衣服、洗澡,我們早都不吃這個水了,別說喝水了,做飯都能不用就儘量不用。」楊光弟告訴記者。
在他家的堂屋裡,一臺飲水機是目前一家三口的「水源」。每個月,三口人要消耗至少10桶純淨水,每桶5元錢。
——陳海:有了水龍頭,卻依舊沒有「放心水」
阜陽市阜南縣,就是處於淺層地下水已經被汙染的區域範圍內。但是,在阜陽縣的農村地區,淺層地下水仍是當地飲用水的主要來源。
在阜南縣段郢鄉馬大村貧困戶陳海家的院子裡,有一根今年春節前剛裝上的簇新的「水龍頭」。然而,這根「水龍頭」裡流出的並不是乾淨、放心的自來水,依舊是直接抽採的「小井水」。用陳海的話說,「它就是個花架子,水還是那個水。」
近年來,儘管當地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已建水廠17座,解決了17.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但總覆蓋面積仍不足50%。
「吃水全靠手壓井,小口井,再加上洪河上遊水汙染,水質怎麼能達標呢?我們全村人做夢能想吃上放心水呀!」陳海說。
「皖北平原地區多數淺層地下水不再適宜作飲用水源」
當上面三個家庭進入整個淮河流域的水質綜合評價圖,我們會發現,他們所處的地區都是淺層地下水已不再適宜作為飲用水源的「劣水區」。
「三類水可以作為飲用水源,但是四類水、五類水,都是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五類水質比四類更差。」安徽省地質調查院的資深專家楊則東說,看著淮河流域安徽平原區地下水汙染調查結果的水質綜合評價圖,他顯得憂心忡忡。在水汙染示意圖中,可以明顯看到,五類水、四類水區域,竟然佔去了地圖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面積。
楊則東是淮河流域安徽平原區地下水汙染調查項目負責人之一。針對該地區地下水汙染情況,已經先後進行過兩次調查,第一次是2003年至2005年,第二次調查是2006年至2010年,調查報告在2013年正式形成。據他介紹,皖北地區農戶分散取水深度20米左右比較多,而埋層20米以內的淺層地下水,正是此次三個層面的地下水中的汙染重災區。另外兩個層面的調查取水深度分別是埋深20米到50米、50米以上。
調查顯示,在農村分散供水井適宜性評價結果中,在亳州、阜陽、太和、界首、臨泉、蒙城、潁上等地大部分範圍,其地下水水質屬於禁止作為飲用水之列。另外,同屬禁止飲用水地區在宿州、懷遠、靈璧、淮南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兩次調查的結果,每一次都讓人觸目驚心。「還有的地區,地下水水質甚至出現了惡化的情況。」楊則東說,這屬於典型的汙染性缺水,地表水普遍已經遭受汙染,不符合飲用水取水標準,淺層地下水也已經全面告急。
不能再讓水汙染損害群眾健康
「如果目光短淺,為了眼前一點點經濟利益,就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水汙染了,所付出的代價是高昂、難以償還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說。
世界水日前夕,楊功煥向記者展示了她和團隊歷經8年調研的成果——《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這本圖集囊括了淮河流域重點地區近30年來的水質變化,以及1973年以來該地區癌症死亡數據。這使人們更直觀地看到,隨著水汙染加劇,食道癌、肝癌、胃癌三種惡性腫瘤發病率的變化。
通過比對淮河流域人群死亡模式變化趨勢,研究人員們發現:汙染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即在沙潁河、渦河以及奎河、沂沭泗水系等支流地區,恰恰是消化道腫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區,其上升幅度是全國相應腫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數倍。空間分析結果顯示,嚴重汙染地區和新出現的幾種消化道腫瘤高發區高度一致。
「雖然這並不能解釋水環境汙染如何致癌,但我們相信,這兩者一定存在內在聯繫:水汙染對群眾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特別是對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發展有促進作用。」楊功煥說。
楊功煥說,經過研究,發現在14個樣本區縣裡有8個屬新出現的癌症高發區,並且全都在汙染區裡。「這證明了,水汙染嚴重與消化道癌症高發在時間、空間一致,有相關關係。」
面對嚴峻的水汙染形勢,楊功煥及其團隊希望,淮河流域20年前工業汙染和近10年來的癌症高發,能成為一個案例被社會了解並記住。「希望通過圖集方式,給地方政府在經濟決策時敲一敲警鐘,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再以民眾健康作為代價。」
讓淮河恢復如初,切實遏制水汙染,需要長久的努力。楊功煥建議,政府一方面仍要加快治理汙染,另一方面也要重視信息公開。「只有信息公開了,讓老百姓都了解水汙染帶來的損失有多大,意識到每個人的環保責任,才能讓其自覺關注環境並主動監督汙染行為。」
楊功煥還認為,其他河流將來也可借鑑淮河癌症的研究方法,以推動水環境保護和群眾健康維護。「公眾有理由期待,中國各級政府和學者可以儘快科學、系統地釐清環境健康損害,並採取切實措施阻斷損害發生,讓淮河汙染的悲劇不再重演。」
背景資料: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國際飲用水高層論壇在南寧舉行
山東沂水一村莊被7個化工廠包圍 地下水變味
研究機構發布飲用水評價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