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遭水困局 淮河附近村民:活魚燒完吃都是臭的
水是文明衍生的生命源泉,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石。在我國開啟「十三五」關鍵階段、在向第一個百年目標衝刺的歷史關口,審視當下,我國面臨怎樣的水安全形勢?我國又將重塑怎樣的水安全戰略?新華社記者深入多地調研採訪,今天起將連續兩天播發稿件,揭開我國水資源「家底」,探究新時期大國治水之道,以期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近年來,水荒蔓延、河湖汙染、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屢屢呈現在國人面前。
地下水位下降、大湖喊渴:「水荒」成為南北共同話題
記者在河北省威縣看到,橋下河流早已乾涸,除了土和石頭,什麼都沒有。
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國地下水超採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翻看我國水資源「家底」,水荒問題觸目驚心。
一邊是橋下乾涸的水渠,除了土和石頭,什麼都沒有,一邊是立在橋邊的鐵牌子,上面寫著「水深危險 禁止遊泳」——這是記者不久前在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看到的景象。
「30年前,威縣的河道開始乾涸。渠基本都沒有水了。」威縣水務局局長林金潁說,「2014年我們從上遊買過一次水,這塊禁止遊泳的牌子就是那時豎的。」
威縣趙村鄉前寺莊村村民尹金普告訴記者,原來村裡設計的水井是120米處作為變徑,很容易打到水,「現在,很多水井都報廢了,打新井要到360米。」
威縣所在的河北,是華北乃至全國水資源最稀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資源量為307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大部分河道年平均乾涸天數在300天以上,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長期靠超量開採地下水維持。
在臨近河北的北京,同樣面臨著水荒問題。儘管居民家中的水龍頭一打開就能譁譁地流出水來,但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身邊的缺水危機。
「北京公主墳的地下水已經打到了基巖」「北京年平均降雨500多毫米,只能承載1200萬人,而2011年人口就突破了2000萬,今後用水量還會剛性增加」"南水』進京後,目前北京用水依然要靠開採地下水維持」……採訪中,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建華等水資源專家表達了對首都「水荒」的擔憂。
北方缺水,而南方一些省份,儘管守著大河大湖,近年來也頻頻「喊渴」:
——在湖南,史上「十年九澇」、被稱為洞庭湖「鍋底」的南縣,如今屢遭缺水危機。在華閣鎮,當地人將水井挖到地下150米依然沒水;在浪撥湖鄉,農民春耕時不得不在河中築壩攔水。
——在江西,鄱陽湖水文局局長王仕剛介紹說,由於上遊來水減少等原因,鄱陽湖近年來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
「湖泊水位下降,取水口經常露出來,取水有時需要三級提水才能抽上來,而且常常是泥水。」九江市星子縣水利局局長黃清滾說。
「從華北、西北的資源性缺水到西南一些地方工程性缺水,再到東部發達地區和南方水網地區水質性缺水,『水荒』現象從北向南蔓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供需形勢越來越嚴峻。」王建華說。
「活魚燒好是臭的」、環湖分布養豬大縣:生命之源不樂觀
一些地方有河皆幹,一些地方則有水皆汙。水利部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有27.2%的河流、67.8%的湖泊水質為三類以下,無法飲用,23.1%的湖泊處於富營養狀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67.9%。
「達標率67.9%看似挺高,但是大多在西部人跡罕至的地方,而東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汙染依然嚴重。」水資源專家王浩院士說,全國廢汙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的汙染物入河量遠遠超出其納汙能力。
淮河,曾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但幾十年治理下來,雖然幹流水質明顯好轉,但支流水質仍不容樂觀。
「經過多年治理,淮河去年COD(化學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放量分別比20年前削減了六七成;淮河流域省界水質五類和劣五類水質佔28.6%,下降了48.4個百分點。但是支流汙染、跨界汙染現象仍然突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保局副局長程緒水說。
洞庭湖腹地湖南省安鄉縣安豐鄉出口洲社區房前屋後水網密布,但水汙染嚴重水體發臭。
在蚌埠市淮上區淮河支流三浦大溝岸邊,記者看到,河面鋪滿了綠萍和藍藻,不遠處的另一條淮河支流沫衝引河呈深褐色,局部漂著死魚。
「沫河口工業園區建了以後,水質越來越差,嚴重的時候有惡臭味,變成『黑水河』。從40多米深的井打出來的水還是有味道,從河裡抓的活魚,燒完吃起來都是臭的!」農婦蔣德蘭告訴記者。
蘇皖交界的宿州市楊莊鄉,跨界河流郎溪河布滿了藍藻和浮萍,遠遠就能聞到河水的腥臭味。
流經四省的淮河流域跨界汙染問題突出。在蘇皖交界的宿州市埇橋區楊莊鄉,記者正碰上跨界河流奎河上遊開閘放水,河水發黑,遠遠就能聞到腥臭味,不遠處的支流郎溪河更是布滿了藍藻和浮萍。
「因為汙染嚴重,我們村的稻穀沒人願意收,村民只能種點旱作物。全村人做夢都想吃上放心水!」有村民告訴記者。
和一些江河命運類似,湖泊受到農業面源汙染威脅。
記者從環洞庭湖三個市——嶽陽、益陽、常德的畜牧水產部門了解到,洞庭湖區周邊密布著20多個養豬大縣,沿湖三市規模以上(年出欄500頭)養豬場均有1500家左右,相應汙水處理措施卻跟不上。「當地一些養殖業大鎮地下水氨氮超過國家標準100多倍。」益陽市南縣水利局人飲辦主任蔡鑫銘介紹。
記者採訪時發現,在臨澧縣柏枝鄉的湖南湘瑞健農牧有限公司,養豬場的棕黑色汙水直接排到汙水池塘,尚未靠近就已臭氣燻天,周邊若干溝渠與外界水系相連,汙水最後匯入澧水進入洞庭湖。
「豬場建成後,水庫山塘的水受到汙染,地下水也沒法喝,只能買桶裝水,用水庫水灌溉的稻米顏色發黑,一到夏天,臭水引來大量蚊子蒼蠅,黑壓壓一大片。」村民沈文兵說。
20105年10月22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和西鎮蓿亥圖牧業村,牧民拉外站在儲水坑旁,由於附近河流已經乾涸,水坑裡的水也快不夠用了。新華社記者吳鍾昊
除了地表水遭遇汙染威脅,地下水水質問題日益引起專家關注。
據水資源公報,2014年,對主要分布在北方17個省區市平原區的2071眼水質監測井進行了監測評價,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差。其中,水質優良的測井佔評價監測井總數的0.5%、水質良好的佔14.7%、水質較差的佔48.9%、水質極差的35.9%。
房子蓋3次裂3次、鄱陽湖警示防火:水生態惡化堪憂
「地下水超採嚴重,一些地方地面沉降」「昔日魚米之鄉,如今魚蝦匱乏」、湖泊萎縮、河流斷流……種種話題的背後,凸顯出我國部分地區水生態惡化危機。
以洞庭湖為例,近年來,該湖水量減少的警鐘頻頻敲響。
八百裡洞庭,得益於南北兩股水:「北水」是長江水,「南水」是湖南境內的湘資沅澧四大河流。湖南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水入湖量從上世紀50年代的年均1331.6億立方米減少到如今的500.2億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積萎縮了335平方公裡。
「15年前,我們監測候鳥要划船出入,浩瀚水面上水鳥起起落落,非常壯觀。但近些年來,很多地方人們穿皮鞋就可以出入。」南洞庭溼地保護站站長萬獻軍說,由於湖面銳減,南洞庭湖鳥類活動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二,魯馬湖逐漸洲灘化,喪失了魚類產卵場的功能。
洞庭湖水生態受到破壞帶來的一個結果是,「魚米之鄉」面臨魚類資源枯竭威脅。「長江四大家魚苗產量銳減,洞庭湖水系家魚苗主要來源的重慶以下江段的8個家魚產卵場幾乎全部消失,洞庭湖60%以上的魚類品種受到嚴重影響。」做過長期調研的益陽市政協副主席卜鐵洪說。
鄱陽湖與洞庭湖同樣,受到水生態破壞的威脅。
「冬季到湖區看草原」,這是近年來鄱陽湖生態溼地興起的一種旅遊項目。隆冬時節,記者在星子縣湖域看到,裸露的湖底長滿青草,遠處有牛群在吃草。「草原」上活躍著遊客的身影,在江南之地飽覽塞外風光。
「枯水期延長,很多小魚小蚌死亡,越冬候鳥難以覓食,一些候鳥已經轉到周邊的坑塘了。」王仕剛說:「這幾年冬天草長得太高太密,鄱陽湖還要防火!」
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之殤」,是當前我國部分地區水生態惡化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海河、黃河、遼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高達106%、82%和76%,遠超國際公認的水資源開發警戒線;全國地下水超採區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個江蘇省的面積,帶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加上水資源本就緊缺,近年來全國地下水超採問題日益凸顯。其中,河北超採量最多,佔了全國170億立方米超採量中的60億立方米。」
水利部水資源司管理處處長齊兵強說,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都已超採或嚴重超採,特別是大量超採深層承壓水,這種地下水形成需要很長時間,極難恢復。
2015年10月20日,河北省柏鄉縣地下水超採區,地面沉降,大地出現8公裡長的裂縫,最寬處有1米寬。農民用土填上裂縫,但是一下雨又會塌陷。新華社記者郭雅茹 攝
「2006年地面沉降,地上出現了一條1米寬、8公裡長的巨大裂縫,農民每年填每年裂,澆地的時候用塑料布蓋上,但是一下雨地面又塌了。我們村420戶人家,20多戶房屋都有裂縫。」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西汪鎮寨裡西村黨支部書記楊勝春說。
2015年10月20日,河北省柏鄉縣地下水超採區,地面沉降,一些村民家牆壁、地面都有裂縫。新華社記者郭雅茹 攝
「這些年,因為牆壁裂縫,我家的房子重新蓋了兩次,但現在廚房、院牆、儲藏室、客廳的牆還是裂,根本不敢讓小孩獨自呆在家裡。」看著牆壁上的一道道裂痕,村民路海素臉上寫滿了無奈。
(責編:蔣琪、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