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出訪講究給蘇聯人看:不是活魚他不吃

2021-01-20 搜狐網

  1949年初,史達林親自致電毛澤東,派特使米高揚前來西柏坡訪問。為了表達對蘇聯代表的熱情歡迎,有關方面早已備好了豐盛的酒菜。由於蘇聯人愛喝酒,中共方面特意從石家莊買來了上等的汾酒和葡萄酒。

  蘇聯人帶來許多罐頭食品,還有酒,拿出來擺了一桌子,挺洋氣,挺花哨。米高揚穿戴也很好,圓領皮大衣,圓筒皮帽子,威風得很。中國共產黨的五大書記穿著沒稜沒角的舊棉軍衣,毛澤東的衣袖上還赫然補了塊補丁。小山村的西柏坡能有什麼高級食品?無非是自己養的豬和雞,還有滹沱河裡捕來的魚。

  蘇聯人很能喝酒,米高揚用玻璃杯喝汾酒,就像喝涼水一樣,大半杯子一口氣就能灌下去。飯桌上的氣氛是愉快的,但毛澤東不喜歡看蘇聯人大出風頭,哪怕是在喝酒的問題上。工夫不大,他就招呼盛飯:「吃飯了,吃飯了,嘗嘗我們滹沱河裡的魚。」他還笑著說:「我相信,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這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

  蘇聯翻譯指著紅燒魚問:「這是新撈的活魚嗎?」

  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覆,而後才吃。

  一年後,毛澤東出訪莫斯科,向隨行的廚師嚴格下令:「你們只能給我做活魚吃。他們要送來死魚,就給他們扔回去。」

  果然,蘇聯送魚來了,是特別警衛隊的一名上校帶人送來的,是死魚。廚師遵照毛澤東「扔回去」的命令,拒絕接收。這位上校慌了,語言又不通,忙從克裡姆林宮找來了翻譯。這才明白毛澤東只要活魚,不收死魚。「我們馬上逮一條活魚來。」上校向中國客人鄭重保證。於是,克裡姆林宮的大小人物都知道,毛澤東吃魚很講究,不是活魚他不吃。

  其實毛澤東在國內時,死魚剩魚都吃,從不講究。他只是講究給蘇聯人看。到1957年李銀橋等隨毛澤東第二次訪蘇時,莫斯科早早就準備好了活鯉魚。

  據說赫魯雪夫特意警告下邊:「毛澤東這個人難對付,他是不吃死魚的。」

  

(責任編輯:張天擇)

相關焦點

  • 57年出訪蘇聯,毛澤東觀看3部秘密電影,回國後安排絕密任務
    1957年11月,毛澤東受邀訪問蘇聯,這是他第二次訪問蘇聯,也是最後一次。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曾率代表團第一次訪問蘇聯,當時中蘇雙方正處於蜜月期,毛澤東和史達林經過會談,雙方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還達成一系列經濟援助協議,由蘇聯援助新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可以說取得了巨大成功。
  • 安德羅波夫挽救蘇聯的改革三板斧
    ;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參加中蘇兩黨會談;1965年作為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隨員訪問越南路過北京;並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也是毛澤東最後一次接見蘇聯黨政代表團。後來他常說:「生活就像溼漉漉的甲板,要想在上面不滑倒,就得一步步慢慢挪,而且每挪一步都要選好下腳的地方。」 水運專科學校畢業後,安德羅波夫進入一家造船廠工作,任工廠共青團組織委員,1939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54年任蘇聯駐匈牙利特命全權大使,從此開始他真正的政治生涯。1956年積極參與了匈牙利事件的解決。
  • 新鮮不全等於健康 活魚什麼時候吃最好
    原標題:注意:活魚活吃並不健康 !   活魚活吃健康嗎?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吃「活食」可以更健康、更營養,也更美味,特別是活魚活吃。但活魚活吃真的健康嗎?   魚的營養價值   魚肉質細嫩,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 韶山朝拜者:毛澤東和佛是相通的都講究行善
    湧到東面的故居裡,看毛澤東當年用過的灶臺、床榻、水車和蓑衣。耐克籃球衫的少年站在故居前。主席帥不帥——帥;主席家是不是土豪——少年看不出土磚瓦房豪在哪裡,遲疑著說——是。走馬觀花的遊覽很快結束,我們這些「萬人經典」組被留在村裡,各自閒逛。錢多多帶著「豪華」組去了滴水洞,那是毛澤東1966年住過的別墅,傳說他在那裡醞釀了文化大革命。
  •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對吃講究的人
    你把才下來的茄子皮刨了,只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爪一拌就是。」以前看這段茄鯗做法的描寫,覺得不難,等後來真正到自己搗鼓柴米油鹽時,才發現當初我低估了紅樓夢中人對吃的講究。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陝北公學舉行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他在大會上發表的《論魯迅》演講中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這個評價,一直到晚年也沒有改。不僅沒有改,還升了格。1971年11月20日,他同武漢軍區和湖北省黨政負責人談話時說:「魯迅是中國的第一個聖人。中國第一個聖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
  • 日本獨創「活魚切片」一刀刀疼得魚直打滾,日本廚師:不會感覺痛
    日本獨創「活魚切片」一刀刀疼得魚直打滾,日本廚師:不會感覺痛生魚片對於愛烹飪的我們國家來說,並不是那麼的喜歡。說起愛吃生魚片的國家,日本首當其衝。日本把這種吃法推向了極致,他們一般為了追求肉質的鮮嫩,會在活魚身上動刀子。
  • 毛澤東的24個驚人預言
    毛澤東1934年12月12日預言   我們不能去湘西鑽口袋   毛澤東是"口袋專家",歷來都是他布下"口袋"讓蔣介石去鑽,他怎麼可能去鑽蔣介石布下的"口袋"呢!劉伯承說:"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所剩三萬多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
  • 活魚活雞現場宰殺常被老闆「吃秤頭」
    活魚活雞現場宰殺常被老闆「吃秤頭」 2012-02-22 16:25:06   來源:皖江晚報
  • 毛澤東對職務等級工資不滿,常念供給制好處
    對於這種情況,毛澤東曾有過一種解釋。他說,這是因為進城以後,「原來在解放區實行供給制的人員佔少數,工廠職工是工資制,機關、企業新增加的人很多,他們受資產階級影響很深,要把他們原來實行的工資改為供給,也不那麼容易。」因此只好遷就現實,做出讓步。
  • 食在廣東,吃魚生的這些講究你知道嗎?
    順德可謂是廣東魚生的開創地,在順德吃貨眼中,除了下海的船不能吃外,其他一切海裡的生物都是可以食用的,而且還能做成讓人慾罷不能的美食!真正會吃海鮮的人都是敢於直面挑戰不加以任何烹飪的食材,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魚生,在日本也將它叫做刺身!吃魚生一定要像日本人一樣,準備一疊海鮮醬油和瓦薩米嗎?
  •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對『吃』越講究的人,越恐怖!
    人生在世,不管我們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不要高看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走如你生命的人會有多強大。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表現。
  • 毛澤東在大躍進餓死人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11月1日,毛澤東在河南新鄉與幾個縣委書記談到土法煉鋼容易發生死傷時還是在這樣講。他說:「這比打日本好,比打蔣介石好,打仗要死人,這也可能死一個兩個的。」分析毛澤東上面的這些說法可知,他並不是完全不在乎死人。他的看法很清楚,戰爭死人多,但躲不過,該打就要打,死人多,勝利了就不是壞事;搞建設死些人也是必然的,要高速發展不可能不付一點代價,不能因為死幾個人就不去躍進了。
  • 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同和不同(圖)
    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談到過一件讓他覺得很屈辱的事情——毛澤東1958年在遊泳池邊「訓導」他。毛穿著遊泳褲,一會兒下水遊一會兒泳,一會兒上來披上浴衣和赫魯雪夫談一會兒話。赫魯雪夫不僅不喜歡遊泳,而且不會遊泳,他完全是被動地被拖到遊泳池邊上來看毛遊泳和聽他講話,自然會感到很不舒服。但這就是毛澤東的個性,他未必是想要故意羞辱赫魯雪夫。
  • 毛澤東的"12月26日":自己不做壽 常祝賀別人生日
    但是毛澤東反對為他祝壽,更反對為他立傳,他主張活著的人都不寫傳,因而蕭三寫的《毛澤東的初期革命活動》,拖到1944年7月1日和2日才在《解放日報》副刊上發表。在毛澤東的堅持下,黨中央和邊區各界都沒有給毛澤東祝壽。  不過,黨內的同志還時常惦記著毛澤東的生日。1945年冬,葉子龍因病住進延安中央醫院。這時,毛澤東剛參加重慶談判回來不久,因身體不適也在醫院休養。
  • 張藝興吃活魚被著名作家怒懟:限你三個月管住自己的嘴,否則逐出...
    說起張藝興,經常關注網絡動態的人都不陌生,曾經的他是EXO的一位成員,唱歌跳舞樣樣俱全。後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回國發展了。雖然剛開始有些難,也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但他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娛樂圈中的翹楚。
  • 日本人吃草莓,為啥先用勺子壓碎,而不是直接吃?原來大有講究
    日本人吃草莓,為啥先用勺子壓碎,而不是直接吃?原來大有講究。草莓是我們國家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也是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水果,不過因為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所以草莓的數量非常多,而且價格很便宜,所以我們在吃草莓的時候都非常的豪放,往往都是直接洗乾淨之後放在嘴巴當中咬著吃了,不過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地區跟我們的吃法也是一樣的,因為草莓是一種可以直接食用的水果,洗乾淨就可以了。
  • 毛澤東在世界軍事史上的地位
    那些十八、九歲的年輕戰士,又不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對毛澤東了解的也不多。開放了,他們看了一些外國電影,看到巴頓帶兵的樣子,腰間掛一把刀,走起路來咔咔響,打起仗來很神氣,他們想,將軍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不奇怪的。訪問人:這實質上涉及一個毛澤東在世界軍事史上的地位問題。雖然毛澤東很偉大,但是把他放在世界這個廣大的空間裡比較一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軍事家呢?
  • 80年前,斯諾初遇毛澤東:他看起來像林肯
    80年前的7月13日,斯諾第一次在解放區見到了毛澤東,就此開啟了他一生與紅色中國的不解情緣。斯諾對毛澤東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外形和氣度像極了美國人心目中偉大的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到中國去!當被問到這場戰爭可能持續的時間,毛澤東認為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要經歷痛苦、長久的抗戰準備,這也是他第一次提出「持久戰」的觀點。談話一直進行到夜裡兩點多,考慮到斯諾第二天要去參觀紅軍大學,毛澤東結束了談話。毛澤東最後和斯諾說,會保證斯諾的新聞自由,他可以隨便採訪而不受幹涉。第二天,斯諾在時任紅軍大學校長林彪的陪同下參觀了紅軍大學,並向200多名學員做了《關於英美對華政策》的報告。
  • 書海掣鯨毛澤東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毛澤東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更做到了以有涯逐無涯地讀書到生命最後一息!毛澤東深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幹部「書養」太薄,他一次次呼籲,在各種會議上發放書籍冊頁,勸讀、分享。把黨建成學習型、讀書型政黨,這個在世界政黨史上罕有的提倡也是從他開始的。 毛澤東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是從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是在打擊挫折下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