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投網(www.zt5.com)05月03日訊
康美藥業出什麼事了?最近盤點上市公司股價跌幅榜,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最近跌得慘的股票,康美藥業可謂是「當仁不讓」。作為一隻知名的白馬股,公司市值從最高近1400億,跌到只剩下零頭(353億),投資者損失慘重。
根據wind數據,元旦後短短4個交易日,康美就跌了23%,僅次於中天金融;從去年10月算起,康美跌了67%,僅次於ST新光。請注意,ST新光暴跌是由於大股東發生債務違約後,公司控股權可能易主。而位居跌幅第二的康美,翻遍新聞,卻沒發現實質的利空。
這就奇怪了,為何在公司基本面正常、沒啥實質性利空的情況下,股價卻跌了這麼多?這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花了點時間來推敲其中的緣由。
先說大盤。2018年以來大盤持續低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個情況是全A股公司共同面對的,並非康美「獨享」。即使是「帶量採購」等醫藥行業的黑天鵝,也不是康美一家所面對,何況此事主要針對仿製藥,跟康美的中藥材業務關係很小。
再看康美暴跌的時間,是從去年10月16日開始的。肇因是有人質疑公司帳面貨幣資金餘額較大、存貨情況、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高、中藥材貿易毛利率高等。
老股民應該還記得,這類質疑在將近10年前就出現過了,老生常談而已,公司也做過多次澄清。可以說,質疑聲伴隨著康美的成長之路——淨利潤從10年前的7億到2018年的50億(預計),市值從幾百億到1000多億。
撇開前面那段無釐頭的暴跌不談,有人認為,12月28日,康美被調查,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這導致元旦以來,公司股價大跌23%。
在這裡,我先給大家普及一個罕為人知的常識,《調查通知書》一般有2種措辭: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前一種比後一種輕微很多,一些細微的信披瑕疵也屬於此類。即使是最嚴重的「信披違法違規」,也是在可控範圍之內,是有上限的。
所以,康美股價在前期已經大跌的背景下,這個《調查通知書》不至於導致繼續暴跌——除非有人從中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