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賈謹嫣 陳鋒 北京報導
12月14日晚間,上深兩所發布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市場聲音認為,相比之下,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趨於嚴格,條款設計細緻全面。但亦有市場聲音認為,和市場此前預期的「史上最嚴」退市新規相比,此輪出臺的徵求意見稿仍顯寬鬆。
最為爭議的則系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中規定的造假退市標準。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嚴重造假的確應該有相應標準,但不應該是這麼低的標準。另有市場聲音表示,財務造假退市指標過於寬鬆,對於中小項目而言是個漏洞,無異於「槍口抬高一釐米」。
記者了解到,退市新規目前處於徵求意見階段,監管層是否關注到市場對相關規則的建議與意見,又會否在最終落地的新規中進行一定程度的修訂?12月15日,《華夏時報》記者向上交所、深交所相關負責人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股們今年一反常態不再通過賣房賣地賣子公司等「財技」扭虧,一片安靜之下,退市新規消息出臺。截至12月15日收盤,217隻ST、*ST股中,13隻股票漲停,44隻股票跌停。其中,*ST群興(002575.SZ)當屬近期最牛垃圾股,已實現6天6漲停。
退市新規徵求意見進行中
在高層今年多次提及A股「零容忍」後,12月14日晚間,上交所、深交所發布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退市新規明確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類型以及主動退市情形,並對各自指標分別完善。
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認為,此次退市新規在延續創業板與科創板註冊制下的退市制度以外,將原來的面值退市指標修改為「1元退市」指標,同時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於人民幣3億元」的市值指標,未來在資本市場的「入口」與「出口」,企業的資本價值實現能力將更為重要。
除此之外,新規將有風險警示的ST、*ST以及處於退市整理的上市公司單獨劃列到風險警示板。這一舉措將不良上市企業資源歸納到一起, 保證了主板、創業板等正常板塊良好性,也增強了對不良上市企業的風險揭示,加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
張奧平建議,伴隨著退市新規的出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一定要摒棄掉「炒差」的投機心態,理性選股。90%的時間用來研究,10%的時間用來選擇投資,因為在註冊制環境下,將只有行業的前10%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財務造假門檻引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中,明確給出了財務造假的量化指標。一旦造假金額超過規定指標,嚴格強制退市。該條款制定的是否過於寬鬆?能否對有造假意圖的上市公司起到震懾作用?引發市場爭議。
具體來看,重大違法類指標方面,在原來信息披露重大違法退市子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財務造假退市判定標準,進行量化。比如,上市公司如連續3年虛增淨利潤金額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度報告對外披露淨利潤金額的100%,且3年合計虛增淨利潤金額達到10億元以上,將面臨退市。
王驥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徵求意見稿中對財務造假退市的標準的擬訂過低。根據規定,連續三年,每年造假都超過當年對外披露的利潤的100%,且累計超過10億元。按此理解,上市公司發生實際1000萬元利潤後造假到1億元,如此反覆多少年都不會觸發退市條款,因為造假金額佔比無法達到100%。
「上市公司造假兩年老實一年就可以避免退市,按照新規,康美藥業、瑞幸咖啡如此惡劣的造假行為,在A股新的退市規則下都觸及不了退市制度。」 王驥躍認為,徵求意見稿中對「連續三年造假」的規定讓市場無法理解。
除此之外,王驥躍建議,上市公司造假退市,無辜投資者可能血本無歸,留在市場內還有翻本機會,基於此,不退市也可以,在造假者充分賠償投資者損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贖買。這樣對上市公司是一種震懾,也能夠保護中小投資者。
康美藥業僥倖逃「死劫」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此前「A股史上最大財務造假案」的康美藥業將僥倖逃過退市。
根據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中的相關規定,康美藥業觸及最多的則是「連續三年資產負債表各科目虛假記載金額合計數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度報告對外披露淨資產金額的50%,且三年累計虛假記載金額合計數達到10億元以上」條款。
根據《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2018年半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8年,康美藥業虛增貨幣資金均超過公司披露總資產50%。但2018年年度報告中,只認定了公司虛增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投資性房地產,合計36億元。
這意味著,康美藥業更正2018年半年報中的貨幣資金後,導致第三年虛增無法達到淨資產的50%,並不符合連續三年達到淨資產50%的退市指標,進而並不會被強制退市。
王驥躍坦言,在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的相關規定之下,造假僅有「兩年一期」的康美藥業得以保留上市資格而不會觸及退市指標。康美藥業僥倖免退市,康美的萬計股東們可以繼續交易。但從法治的角度而言,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中相關規定的尺度稍有些低。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