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反造假機制如何讓「瑞幸們」無僥倖?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網

原標題:反造假機制如何讓「瑞幸們」無僥倖?

繆因知/文 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的道歉未能對市場態度構成任何影響。4月7日,瑞幸宣布停牌,估價定格在每股4.39美元,總市值約11.05億美元。這與4月2日財務造假曝光前的股價相比,累計跌約83%;距離其2019年5月上市後的市值高點125億美元,縮水不止九成。

儘管,瑞幸燒錢補貼擴張的「網際網路企業」模式、高估中國人對咖啡因攝入量的剩餘需求的假設前提,早已令人生疑,但要揭穿其畫皮、驚破投資者的大夢,不能依據模糊的常識,必須依靠確鑿的信息。這個任務,最後由一流做空機構擔當,並被公司內部人接盤。

瑞幸自爆造假背後,我們需要提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儘早發現弊案、減少股價水分、減少投資者損失?

行政監管機構或法院,加強事後責任的力度,其實不是答案。因為法院是被動受理案件,行政監管機構既不會憑空發現線索,也沒有太大動力去主動搜尋。想攻破堡壘,要麼從內部尋找同盟,要麼從外部設置強有力的進攻隊伍。

對公司內部人而言,即便他們對信息的分析和使用能力弱於外部做空者,卻具有佔用更多、更完整、更深層、更隱秘的信息優勢。內部人揭弊未必是「趨利」,至少是「避害」。如何儘早在造假公司內部實現「分化瓦解」,迫使部分人「陣前起義」,正是法律機制需要思考的。這種對財務造假「內外夾攻」的模式,是最有市場效率的機制組合,但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和監管機構的容忍。

「逆上市」的專業活動

美國有著發達的個股賣空機制,而和諸多中國概念股的「前輩」一樣,瑞幸於2020年1月31日遭遇了做空公司渾水的狙擊。渾水式的主動做空,並非只給個「差評」,而是以篇幅厚重、內容詳實、細節豐富的研究報告為武器。儘管,這次做空瑞幸的報告,渾水說來自匿名機構。

匿名報告者僱傭了92個全職人員、1418個兼職人員考察了瑞幸620個門店的981個營業日的銷量,最後出具的《瑞幸咖啡:欺詐+根本破產的業務》長達89頁,列舉「冒煙的槍」證據5項、「紅旗」6項、商業模式缺陷5項。

「冒煙的槍」是美國證據法的一個術語,指極其確鑿的違法證據,有如犯案現場還在冒煙的槍,例如他們根據收集到的25843張小票得出的計算,發現瑞幸虛報了商品淨賣價。「紅旗」類似於馬路上的紅燈,指警告信號,如瑞幸的管理層質押49%的持股。

做空做得如教科書般考究,正是由於上市公司和做空者的博弈,處於一個公平的競爭市場,決定被看空者命運的是廣大「圍觀」投資者「買入還是賣出」的抉擇。然,做空是一門生意,做空者未必會非常公平地對待做空對象。做空者不是內部人,也難免會有猜測甚至猜錯之處。但這並非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並非被動挨打、坐以待斃。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反擊。相比通常規模不大的做空公司,資產雄厚的上市公司仍屬強者,可以邀請業務夥伴對交易數據等予以說明。事實上,瑞幸在被做空後鐵口否認,股價一度還回升到被做空前的價格之上。3月5日起,股價開始一路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做空報告指控的時段較為「保守」,只涉及2019年第3季度以後,反而是瑞幸自己承認了第2季度存在造假活動。除疫情因素,我們可以合理相信,做空報告中詳實的數據,確實發出了「你們作假被發現」的信號,催化瑞幸內部的化學反應,並終於讓市場聽到冰川斷裂的巨響。沒有做空及其引發的股價大跌,絕不會有律師事務所的群起起訴。

賣空者對造假公司或有其他欠缺的公司的一次次攻擊,令輕症患者有不斷改正的壓力與動力,不可救藥者則被強制出清,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和好壞企業的價值區分。

事實上,美國已經出現做空產業鏈。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對衝基金、諮詢公司、調查公司、數據抓取公司等,有的出力,有的出錢,既增強了做空的規模和實力,也提高了打擊的精準度。它們作為讓公司「逆上市」的專業服務機構群體,對資本市場的貢獻,不亞於讓公司上市的專業服務機構。

被告提前繳械的較量

1月31日,渾水公司發布看空報告後,瑞幸股價曾經有大幅下跌。儘管後來股價回升,但在下跌期間,賣出的投資者顯然仍有可能產生損失。故在2月,多家美國律師事務所代表投資者就啟動了對瑞幸的起訴,並在法院獲得了立案。

美國的民事訴訟制度,由於採納「明示退出、默示加入」的「自動」集團訴訟模式,原告敗訴也不用負擔被告的應訴費用,故而發動較為容易,對被告的震懾力巨大。但在證券虛假陳述訴訟中,並不是被告公司有股價下跌即可定責,原告仍需證明是公司的行為導致股價下跌,否則起訴就會被駁回。

20年來,中國概念股在美國法院被訴屢見不鮮,其中不乏眾多知名企業,勝敗皆有。中石油、中海油、中國人壽、阿里巴巴、新浪、迅雷、優酷土豆、51JOB等勝訴(包括原告撤訴);分眾傳媒、網易與原告和解。

即便是最後聲名狼藉退市的企業,也大都有過掙扎。像瑞幸這種早早自行承認高管故意從事大規模造假的企業,還是比較少見的。此番造假「實錘」造成的下跌後,一定會有更多投資者(4月2日前買入者)加入起訴集團。他們勝訴或與被告談妥有利和解條件的機率很高。

按照美國證券法,2020年1月再融資一級發行市場的認購者,無需舉證被告欺詐故意的存在,要比在二級交易市場購買者更容易獲賠。

內部人的沉船自救

餐飲業是此番受到罕見全球疫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之前虛增業績的餐飲企業,不無存在藉此天災而「瘦身」洗業績的可能。但瑞幸反其道而行之,有觀點猜測可能是因為其內部矛盾激化,特別委員會的成立是瑞幸內部人展開自救的一種努力。

大比例造假意味著公司基本運營模式的假設前提破滅。公司執行長和財務長難辭其咎,但若能把矛頭自行指向原營運長及部分員工的擅自行動,並對他們採取停職、解僱或起訴等法律措施,其他董事高管至少能把責任從「參與欺詐」,洗白為失察。

與其猜測瑞幸董事會的動機,不如從該舉措客觀上有利於公司揭開蓋子這個角度理解。瑞幸不僅在事實層面已經「繳械」,初步證實巨額造假數額的存在,在幫監管者和原告大忙的同時,在組織層面也表現出了認真自查的態度。

瑞幸這次宣示造假存在的特別委員會,由3名來自於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組成。

現代董事會已經實現了以管理功能為主、向以監督功能為主的過渡。獨立董事更是被明確賦予監督管理層的使命。作為公司治理中一種非常設的臨時權力機構,特別委員會具有非常時期行使非常權力的「戰時指揮部」性質。

根據瑞幸3月27日的公告(此時其仍自稱是「技術驅動的新型零售模式先驅」),特別委員會中的2人的董事職位剛剛被任命,二者均具有超過20年的商務經驗。換言之,這2名資深董事純粹是新人,對之前可能的造假完全沒有責任。同時,他們也有權僱傭獨立律師事務所和會計顧問進行調查。

可以合理期待,特別委員會有效調查瑞幸積弊沉痾的動力和能力。畢竟,特別委員會意味著壓力聚集點,而不是擋箭牌,他們的調查過程和結論,仍然要接受監管者和法院的嚴格審查,自己也要為瑞幸尚未發布的2019年年報負責。

不過,領銜特別委員會的另一位Shao姓董事,恰是做空報告列舉的「紅旗」現象之一。渾水指責他擔任董事或高管的多個中國概念股公司,遭遇欺詐引發的立案調查或股價下跌嚴重。雖然其他公司的表現與瑞幸無關,但這樣的特別委員會調查的公共關係效果,恐怕不是最佳。

民事賠償由誰承擔

瑞幸的造假行為嚴重,將會引發行政執法甚至刑事起訴行為。在美國,證券虛假陳述導致的被罰沒資金不是上交國庫,而是歸入一個公平基金,可用於向投資者分配。此外,「韭菜」仍然可以通過民事訴訟來索賠。

瑞幸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人,是虛假陳述的直接發出者,自然是第一責任人,但鑑於其本來便不佳的財務現狀,其可能會資不抵債、破產關張。

董事高管的責任,則需結合其實際的行為而定。原營運長在劫難逃,執行長、財務長一般也有大的義務。事實上,這兩位已經被列為被告。其他董事高管的責任情形則得視情況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瑞幸曾在十多家保險公司辦理董事高管責任險,並已經提出理賠申請。此種責任險可以涵蓋董事高管由於敗訴、和解而承擔的支出,包括律師費。

但這一般不包括董事高管故意欺詐導致的民事賠償金、行政罰款或刑事罰金。故而,「肇事」的原營運長不太可能獲得理賠。其他董事高管若能在不承認有過錯或僅有較輕的過失的前提下支付的民事和解金,則有望獲得理賠。

此外,上市承銷商、審計財務報表的會計師事務所等「深口袋」,已經開始被人惦記。但它們的責任需要結合未來被揭示的具體事實證據來判斷,例如是參與造假還是在努力識假。

由於瑞幸「自爆」的時點是在年報製作期間,故不無可能是外聘的會計師事務所不願意為年報出具標準審計報告,才逼停瑞幸原來的把戲。

美國立法和司法,也一向注重嚴格但有區分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簡單「一鍋端」、「從重從快」。中介機構的責任,一般是按過錯程度的比例責任,而不是與發行人完全等同的連帶責任。

與中國執法模式不同之處是:由於律師的工作,不直接涉及對財務數據的判斷,律師也無資質判斷財務數據的真偽,律師事務所除非主動參與造假,否則一般不會成為財務造假的責任主體。所以投資者對瑞幸內外各方主體的後續維權進展,仍然需要觀察。

法律監管「內外夾攻」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資本市場都是創業者們變現致富的樂園。出現個別鋌而走險的財務造假者,幾乎是自然規律一般的必然。所謂的新技術、新模式、新金融、新經濟,更是重災區。

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儘早發現弊案、減少股價水分、減少投資者損失?行政監管機構或法院,加強事後責任的力度,其實不是答案。因為法院是被動受理案件,行政監管機構既不會憑空發現線索,也沒有太大動力去主動搜尋。

想攻破堡壘,要麼從內部尋找同盟,要麼從外部設置強有力的進攻隊伍。

利之所在,做空機構最有能力、最有激勵發現股票中的水分。普通投資者要麼沒有能力去發現,要麼沒有經濟動力去調查分析。做空機構可以克服這些缺陷,實施大規模攻堅。僅渾水一家,就逼得中國高速頻道、綠諾科技、多元水務等多家造假的中概股退市、受罰、賠錢。

對公司內部人而言,即便他們對信息的分析和使用能力弱於外部做空者,卻具有佔用更多、更完整、更深層、更隱秘的信息優勢。內部人揭弊未必是「趨利」,至少是「避害」。如果公司裡只有部分人做壞事,內部「吹哨」人可保公司長遠利益。倘若公司的經營前景已經沒有指望,及早脫身也能保全特定內部人自身的令名。

如何儘早在造假公司內部實現「分化瓦解」,迫使部分人「陣前起義」,正是法律機制需要思考的。這種對財務造假「內外夾攻」的模式,是最有市場效率的機制組合,但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和監管機構的容忍。

做空是「砸人飯碗」,包括正好持有做空對象股票的中小投資者。儘管做空報告以詳實見長,也不可能保證字字無誤。但美國市場經濟氣息濃厚,對競爭性言論自由的保護,又有著深久的歷史傳統,故而即便是被做空公司,也能理性面對做空者發起的公平競爭,更不用說監管者。

而在中國,看空性、「打壓市場」的言論會更加敏感,研究報告中不完全符合實際的部分,也可能被扣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帽子。

2013年,股民汪某某因為在博客中「貶損」烏魯木齊上市公司廣匯能源,就被公司所在地警方以涉嫌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跨省抓捕,最終以損害商譽罪服刑18個月。此外,A股個股缺乏賣空機制,渾水式做空還完全沒有實施的空間。這對中國股市的發展並非福音。

事實上,作為大眾品牌、明星企業、「網際網路巨頭」的瑞幸,上市不到一年就被當眾暴打,這恰恰說明紐約資本市場的江湖不好混。相比之下,在缺乏賣空機制的A股市場,「爛而不死」的現象依然存在。「存款有翅」的康美藥業、「扇貝有腿」的獐子島、「老闆出國」的樂視網、「老闆入獄」暴風科技等公司的市值依然高高在上。

而鼓勵造假公司內部人「反水」,需要有區別責任輕重的機制。這不應限於正式嚴肅的舉報,還應包括任何有助於及早暴露弊案的行為。像瑞幸的部分董事,主動促成特別委員會的成立和自我宣告存在造假行為的做法,顯然比「坐等被查」對投資者更有利。

但如果執法規則是董事只要在披露文件上簽字,就要對內容無條件負責,就都會被認定為《證券法》中的「直接責任人員」,而承擔50萬元起步的罰款重責,他們是否採取補救措施、採取什麼措施均區別不大的話,任何董事都會缺乏動力、迎難而上地在公司內部揭弊,連瑞幸特別委員會這樣的亡羊補牢,恐怕都不會有。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經濟觀察報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瑞幸咖啡內部「造反」 抽絲剝繭問真相
    樹欲靜而風不止,瑞幸咖啡上演「逼宮」大戲!然事有蹊蹺,疑點重重。一封「罷免信」和一封「反罷免信」,將本已經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的瑞幸咖啡再次拉回前臺。當瑞幸造假風波塵埃落定、被踢出美證券交易市場、相關責任人被依法追責、一幫造假案的始作俑者紛紛引咎退位後,伴隨著大眾嗤之以鼻的評說,瑞幸咖啡這個品牌一夜之間從雲端墜入泥潭。
  • 揭秘瑞幸咖啡如何從獨角獸變異為毒角獸
    從財務視角看「小藍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瑞幸咖啡」,是一個既能看熱鬧,又能看門道的機會。庚子年春,註冊地在開曼群島,經境外監管機構註冊發行證券並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的陸員外的咖啡館「爆」了。
  • 關於瑞幸造假,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事(上)
    這兩天,手機被瑞幸事件佔領了約80%的屏幕空間,大多是深挖瑞幸商業模式、或是財務造假背後資本炒作的內幕……不過,在瑞幸事件刷屏兩天後,我覺得所有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所能說的話,成千上萬的公眾號們已經說得差不多了。
  • 瑞幸造假的蝴蝶效應開始了,誰被它拖入深淵?
    曾經相信瑞幸而加盟的合作夥伴們,未來何去何從? 目前,瑞幸咖啡門店還在維持運轉,在其官方微博發文「今天也要元氣滿滿哦」,並配有員工正在製作咖啡的漫畫圖。諷刺的是,這條微博被新浪微博自動匹配了一條「瑞幸咖啡盤前跌超80%」的連結。
  • 老虎證券:瑞幸造假21問 自曝家醜為了撇清責任?
    因此,老虎證券投研團隊認為,如果SEC深究下去,瑞幸可能很難說明這不是一次集體欺詐行為。Q:瑞幸的外部審計是誰?發行投行是誰?有無連帶責任?安永是瑞幸的外部審計師。中金國際、大摩、瑞信、海通國際等是主要的發行人。
  • 大起底:瑞幸咖啡為何「自爆」22億元造假?
    公開「自爆」財務造假,瑞幸咖啡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當天股價暴跌75.6%,市值縮水至16億美元。事情似乎早有端倪。兩個月前,讓很多中概股聞風喪膽的做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公開了一份匿名的做空報告,指控瑞幸咖啡涉嫌財務造假,門店銷量、商品售價、廣告費用、其他產品的淨收入都被誇大,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的門店營業利潤被誇大3.97億元。
  • 瑞幸退市!股價大跌50%!「財務造假」英文怎麼說?
    更多精彩,微信公眾號搜索「華爾街英語」 25日晚間,瑞幸咖啡官網宣布消息,已經正式於24日決定撤回召開聽證會的消息,不再尋求逆轉在納斯達克退市的決定。 因財務造假陷入內憂外患的瑞幸,在上市短短一年多後將徹底告別納斯達克~~ 財務造假 financial fraud fraud:欺詐行為(名詞) Fraud pushed Luckin's stock from penthouse
  • 瑞幸不僅沒死還活得很好?造假風波後的瑞幸是怎麼活下來的?
    那麼瑞幸咖啡的造假事件無疑是最有名的那個,但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造假風波盛行的瑞幸,在造假退市所有人都以為瑞幸基本上是要黃了之後,瑞幸卻奇蹟般的還活著,似乎還活的不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瑞幸是怎麼活下去的?一、瑞幸還活著?瑞幸官網上,一份由瑞幸咖啡聯合臨時清算人(下稱「JPLs」)向開曼群島法院提交的報告披露了瑞幸咖啡最新的經營數據。
  • 瑞幸造假後 神州租車斷尾求生?
    市場普遍分析認為,陸正耀辭職並不意外,瑞新咖啡造假事件之後,這是陸正耀和神州租車的進一步切割。22億造假事件的爆發,把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和其創建的神州系推至風口浪尖,陸正耀曾發聲明寫道:「道歉、失望、痛苦、自責、夜不能寐。」陸正耀為瑞幸第一大股東,也是神州優車實際控制人,而神州優車又是神州租車的大股東之一。
  • 瑞幸咖啡:自爆22億流水造假,股價暴跌,面臨巨額索賠,波及中概股
    瑞幸咖啡自爆22億流水造假,美股盤前一度跌超80%。開盤後,瑞幸咖啡股價就觸發熔斷機制,隨後在40分鐘內觸發了 6 次熔斷,最終瑞幸咖啡當天股票從前一日的26.20美元暴跌至6.40美元,跌幅75.57%。
  • 康美藥業僥倖逃「死劫」,10億造假...
    財務造假門檻引爭議值得注意的是,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中,明確給出了財務造假的量化指標。一旦造假金額超過規定指標,嚴格強制退市。該條款制定的是否過於寬鬆?能否對有造假意圖的上市公司起到震懾作用?引發市場爭議。具體來看,重大違法類指標方面,在原來信息披露重大違法退市子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財務造假退市判定標準,進行量化。
  • 剛度過財務造假風波的瑞幸,又陷入內訌之爭!
    編者按:「速度」,曾經是瑞幸最珍貴的致勝法寶。創立18個月即登陸納斯達克,創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最速記錄,傲視群雄;然而一年不到,卻因「財務造假」收到退市通知,差點又創下「閃電退市」記錄,令人驚掉下巴。請求信稱:「由於現任董事長和CEO郭謹一的無德無能,公司已經到了存亡的邊緣;為維護廣大員工、消費者和投資人的利益,我們鄭重請求董事會和大股東立即罷免郭謹一的董事長和CEO職務,並儘快任命新的公司高級管理層。」
  • 瑞幸咖啡22億元造假大起底:為何「自爆」、誰在幕後、有何後果?
    公開「自爆」財務造假,瑞幸咖啡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當天股價暴跌75.6%,市值縮水至16億美元。事情似乎早有端倪。兩個月前,讓很多中概股聞風喪膽的做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公開了一份匿名的做空報告,指控瑞幸咖啡涉嫌財務造假,門店銷量、商品售價、廣告費用、其他產品的淨收入都被誇大,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的門店營業利潤被誇大3.97億元。
  • ...企業形象文化如何創建,兼及「萬科捐贈」與「瑞幸造假」
    我們經常講「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所以一個公司如何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股東、員工、客戶、社區以及所處的社會,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企業文化創建的最重要內涵。 在2020年全世界所遭受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企業慷慨捐贈資金和物資,甚至極速轉產口罩和呼吸機等急需產品,助力抗疫,就充分體現了社會責任。
  • 遭渾水做空之後,瑞幸被塵光研究質疑財務和業務數據造假
    塵光研究強烈質疑瑞幸咖啡IPO招股書中披露的2018年第四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存貨數據嚴重造假,推斷其2018年第四季度預製食品存貨虛增17.27倍,2019年第一季度虛增16.52倍。
  • 瑞幸咖啡內憂外患,高層「開撕」聯名要求罷免CEO郭謹一
    瑞幸CEO郭謹一被指「三宗罪」據悉,聯名信寫於1月3日。信上指出,由於現任董事長兼CEO郭謹一的無德無能,公司已經到了存亡的邊緣。為維護廣大員工、消費者和投資人的利益,鄭重請求董事會和大股東立即罷免郭謹一的董事長兼CEO職務,並儘快任命新的公司管理層。
  • 鬥歸鬥,但別影響我喝瑞幸咖啡
    在瑞幸造假之後的管理層內鬥中,郭謹一被劃為陸正耀一派,不少人覺得郭謹一上臺其實是陸正耀的布局;然而上位短短八個月,陸正耀就從「心腹」成為「生死大敵」,確實令外界驚訝。而在此前瑞幸造假事件後,包括時任董事長陸正耀在內的管理層被停職調查,所涉及的指控與聯名信中列出的郭謹一罪狀如出一轍。事實上,這次內鬥的關鍵還是權利之爭。造假事件後瑞幸並沒有垮掉,反而業績慢慢向好,令人垂涎;而據一位接近瑞幸咖啡的行業人士表示,「郭不聽話,陸不高興,要換人。」
  • 詳解瑞幸咖啡內鬥大戰的來龍去脈
    2020年4月2日,在渾水做空瑞幸之後,瑞幸咖啡證實財務造假,並且涉及金額達到了驚人的21億。就在消息曝出的當天,瑞幸咖啡股價暴跌80%,超過50億美元的市值瞬間蒸發。瑞幸咖啡為了應對這次危機,在董事會特別委員會已經掌握了財務造假更多證據之後,中止了CEO錢治亞和COO劉劍的職務。
  • 剛走出財務造假泥潭,瑞幸咖啡又深陷「宮鬥...
    隨後,瑞幸咖啡董事長兼CEO郭謹一回應稱,「情況屬實,詳情暫時不方便透露。」誰能想到,隨著2021年到了,瑞幸咖啡居然以一場「宮鬥劇」開場。郭謹曾被認為是陸正耀的嫡系昨日晚間, 社交平臺開始發酵一則傳聞,「瑞幸七位副總裁、所有分公司總經理和核心業務總監籤署聯名信,指控郭瑾一涉嫌貪汙腐敗、濫用權力剷除異己、能力低下等問題,集體要求罷免現任董事長郭瑾一」,聯名信稱,「由於現任董事長和CEO郭謹一的無德無能,公司已經到了存亡的邊緣」。
  • 瑞幸退市暴露網際網路企業四大造假手段,這些盡調方法可有效排雷
    瑞幸被要求退市,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被渾水做空,質疑其經營數據的真實性等問題,而談到這就牽扯到網際網路公司的財務造假手段和盡職調查問題。網際網路企業財務最主要的四大造假手段首先,是銷售額的造假。企業利潤最核心的來源是收入,而且如瑞幸咖啡這樣的網際網路平臺類公司,其企業的估值基本不參考利潤,而是參考銷售額,因為此類網際網路公司在創業前期沒有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