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罐生活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泰國中部地區開始流行起生態除蟲,圖中的鴨子「大軍」有沒有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一幕?今年我國支援巴基斯坦的「滅蟲雞」也是個這個套路!既能減少農民殺蟲劑投放量,還能施加天然肥料,這種生態種植模式目前已經風靡各國,泰國這波放鴨其實我們農民早在多年前就已經玩過了~
我國生態種植從放鴨開始
在我國農村鴨子和大鵝一直是比較讓人放心的動物,農民常常會用大鵝看家護院,用鴨子清理耕地周圍害蟲。隨著耕地產量全面提升,殺蟲劑的作用曾一度比鴨子的到來利處更大,因為稻田和鴨子共生的養殖方法對耕地存在一定「危害」,比如土壤會被鴨子踩平,使得農民不得不時刻盯緊稻田,防止幼苗被土壤掩埋,不能順利生長,久而久之在稻田就不再放養鴨子,直至現代農業的到來這一環保養殖法才重新被撿起。
鴨田共生,自然環保的耕種模式
鴨田米有沒有人吃過?我國全面普及機械化農用設備後,耕地問題不再成為農民的困擾,在講究質量的時代人人都期望吃到自然健康的綠色大米,這時被農民摒棄的鴨子成為瑰寶,鑑於經驗還在,農民對鴨子加以培養後重新讓它們融入稻田,這一米種也成為了我國常見的優質大米。
放鴨入稻田的利處
鴨子的腳蹼能對土壤起到疏鬆作用,有利於刺激水稻植株分櫱實現增產增收。在水稻的種植成本中用水是一大項,如果養了鴨子就不必將水田放幹,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水資源,還能起到肥沃土壤的作用,避免了因為蓄水問題導致的土壤流失。
鴨子是雜食性動物,害蟲、雜草等不利於水稻生長的動植物它都吃,有組織性的鴨群能高效除蟲除草,還能根據農民意願一天換一個地方「幹活」,是生態農業的得力助手。
可能很多人想問,如果放鴨子進稻田,不施放化肥的水稻怎麼豐產?不豐產拿什麼獲得利益?這時候就要說起鴨子的作用了,經過生態散養的鴨子產蛋率高,優質性也比圈養的要好,鴨田米的均價通常要比普通米貴上一半,再加上鴨子帶來的利益就能讓農民賺取到不錯的利潤,那麼將種植業和養殖業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還有哪些呢?一起暢想農業吧~
內容擴展:田中放養的鴨子公母比例最低為一比二,以母鴨居多。為避免鴨子與化學農用產品相互衝突,除草劑、化肥、農藥的使用時間至少要與鴨群相隔一周,以免鴨群中毒。在水稻進入成熟交穗期的時候也不能放鴨,因為掛在稻穗的穀子遠比害蟲便於食用,讓鴨群習慣稻田,不過分驚擾鴨群,就能將這種生態種植模式持續下去。
下期預告: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國務院發聲: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