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鴨首次入圍!天柱騾鴨「登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2020-12-06 眾望新聞

多彩貴州網· 眾望新聞訊(記者 張文莉)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貴州省首批獲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產品名單,貴州的「天柱騾鴨」成功入選,這是貴州鴨首次獲得此殊榮。

天柱騾鴨是什麼品種?騾鴨的「騾」字從何而來?

天柱騾鴨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的特產,以三穗麻鴨為母本,天柱黑番鴨為父本的雜交商品代,天柱騾鴨克服了純番鴨公母體型懸殊大、生長周期長的缺陷,表現出較強的雜交優勢。具有耐粗易養、生活力強、生長快、體型大、肉質好、營養價值高、抗病力強等特點,一般55-60天活重可達2公斤以上。

騾鴨又稱半番鴨,是用棲鴨屬的番鴨與河鴨屬的家鴨雜交產生的後代,因雜交屬於屬間雜交,其後代般都沒有繁殖能力,類似於家畜中馬和驢的雜交後所生的騾子,故稱為「騾鴨」。

肉質鮮美徵服你的味蕾

天柱騾鴨是番鴨與麻鴨的雜交一代肉鴨,屬於貴州省優良地方畜禽特產,肌肉豐滿,蛋白高,脂肪低,膽固醇低,胺基酸含量豐富,肉質細嫩、口感好,多食無油膩之感,是製作烤鴨的上好材料,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飲食要求。

說起血漿鴨,大概吃過這道菜的人此時都已垂涎三尺了,血漿鴨作為天柱的傳統名菜,其原材料就是「天柱騾鴨」,濃濃的血漿包裹著的每一塊鴨肉、紅紅的辣椒、嫩嫩的子姜,香香的鴨肉中帶著微微的酸辣味道,每一口都讓你欲罷不能,回味無窮……對於當地人來說,它已成為了逢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餐桌上必不可缺的一道美食。

一方水土育好鴨

天柱騾鴨是天柱縣農村家庭中常養殖的家禽之一,鴨肉美食也是大家都比較喜愛的美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孕育出了品質不一般的好品質。

天柱縣生態環境條件好,無公害汙染,有利於發展生態養殖業,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和勞力優勢,建立了優質騾鴨養殖基地,大力發展優質騾鴨生產,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有極好的發展前景。

同時對於帶動天柱縣及周邊地區發展優質禽產品生產,提高禽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天柱騾鴨前景廣帶動致富頂呱呱

長期以來,天柱縣農民群眾有養鴨的習慣,天柱騾鴨養殖具有投資小,成本低,資金周轉快(60-90天即可出售),飼料轉化率高,設備少,鴨舍要求簡單等特點,近年業很受養殖戶的青睞,養殖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天柱騾鴨是低耗高效的「短平快」養殖產業,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活資源,人力資源等優勢,可有效地增加養殖農戶民收入,放牧、半放牧與圈養結合,養殖出的騾鴨鴨肉產品質量有保障,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好。

稻田養鴨,鴨子在稻田中吃草捕蟲,又能除草和減少蟲害的作用。水稻收割後鴨在稻田覓食遺谷,有利降低飼養成本,鴨糞肥田有利水稻增產。

養殖戶通過養鴨可獲得良好的收益,據記者了解,每戶年均出籠商品鴨約2000隻,可獲利潤28元/只,戶均收入4.6萬元。而且飼養周期短,投資回報率高,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貧困戶脫貧好機遇。

目前國內肉鴨消費逐步增加,同時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外市場對肉鴨製品的要求急劇上升,鴨產品國內外市場前景廣闊。

編輯:唐海鷹

編審:鄒婷

籤審:譚莉 吳迪

相關焦點

  • 我省首次育出無公母之分的騾鴨
    本報訊 (記者郭海祥、通訊員覃守俊、蔡定軍)昨日,從武漢市農科院獲悉,一種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的肉鴨新品種——騾鴨問世。     該院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畜牧師冉志平介紹:騾鴨由番鴨(豚)和地方家鴨雜交而成,瘦肉率高,抗病率強,風味獨特,大小均勻,無公母之分,沒有繁殖能力。      普通肉鴨因瘦肉率低,脂肪含量高,吃起來很油膩。
  • 騾鴨人工輔助配種的方法與技巧
    騾鴨的來由  番鴨與一般家鴨之間可進行雜交,是不同屬不同種之間的遠緣雜交,所得雜交後代稱之為騾鴨,一般有較強的雜交優勢,但沒有生殖能力。騾鴨具有生長快、肉質好、產肝性能好,耗料少、抗病力強,飼養成本低,產出效益高等特點,深受養殖戶的歡迎。
  • 人稱「騾鴨」,無法繁殖,一斤賣15,經濟價值高,農民一年賺10萬
    一、騾鴨特性其實並不是每種鴨子都讓人擔憂的,今天要說的騾鴨就是如此,它在農村家庭中不是太常見,採用的是公番鴨以及母家鴨進行雜交而形成的後代,因此它也有半番鴨的稱號。不過因父本和母本血緣關係比較遠,以至於它無法進行人工的繁育,這也是名字騾鴨的由來,跟騾子一樣無法繁育。
  • 「湖州桑基塘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湖州桑基塘魚」品牌推介會在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漁莊舉行。目前該產品已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評審及公示,成為繼長興紫筍茶、湖州太湖鵝、湖州湖羊、莫幹黃芽、安吉白茶、長興「胥倉雪藕」後湖州的又一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什麼是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有何意義?當天的推介會上,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 河南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河南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6-05-16 08: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洛陽網—洛陽日報        瀏覽量: 1803 次 我要評論   近日,記者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了解到,在農業部近日公布的2016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中,我市的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榜上有名,這是我市水產品首次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 【家禽驛站】2020年08月22日鴨苗 毛鴨,淘汰鴨 番鴨/麻鴨 種蛋...
    【麻鴨】廣東0.9、廣西1.0、江西0.9、四川1.1 【騾鴨】(半番/M18/泥鴨/一點黑) 福建4.8、南方3.8、江西3.8 【大種白番】 廣東2.5、江西2.3、山東1.8、江蘇1.8
  • 既要酥香又要軟嫩,經典法式料理「油封鴨」到底怎麼來?
    導讀:食材研究所|既要酥香又要軟嫩,經典法式料理「油封鴨」到底怎麼來? 外酥內嫩的油封鴨(ConfitdeCanard)是法國餐酒館桌上的常客,鴨皮被油滾得酥酥脆脆,內裡肉質軟嫩到能用叉子輕易撥開,銷魂等級的油封鴨太誘人卻又太難尋,使得法式料理愛好者們寧可嘗試一萬,也不忍心錯過與美味鴨肉萬中唯一的相遇。
  • 蘇仙區:五蓋山綠頭鴨滯銷 貧困戶求助分擔「鴨」力
    紅網時刻通訊員 劉羽 黃卓凌 楊揚 郴州報導今年受疫情影響,蘇仙區農產品滯銷、涉農小微企業舉步維艱、特色農產品宣傳推廣陷入「瓶頸」等問題接踵而至,讓不少農戶損失慘重,叫苦連連。家住五蓋山鎮獅子山村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此時正在發愁,已經過了出欄期的800多隻綠頭鴨,正面臨著銷售難的問題。「今年的鴨賣不動。」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說:「現在養了已經有140天的鴨了,還沒有什麼客戶上門來跟我們做預訂。」
  • 山東泰安東平縣「東平湖鯉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山東泰安東平縣「東平湖鯉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7-05-04 08: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東平縣水產局        瀏覽量: 3747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近日,農業部發布2017年第二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公告,東平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申請的「東平湖鯉魚」位列其中
  • 「文成楊梅」獲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溫州累計9個農產品入選
    溫州網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2020年第二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公告,我市特色農產品「文成楊梅」榜上有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第378號)公告發布2020年第二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對符合條件的全國178個農產品實施登記保護,並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 大範圍減產,無大鴨可殺、今夏局部缺鴨成事實?
    盛夏來臨,天氣炎熱,屠宰場將真正面臨沒有大鴨可殺的局面。加上今年大白條鴨廠家6、7月大範圍減產,多重因素疊加,預計今年夏季缺鴨的局面相比以往,將有過之而無不及。1、從目前經銷商和廠家手裡的鴨產品庫存來看,都不是很大,相比而言可能雞產品存貨會多一些。這為鴨產品後期價格的持續穩定甚至是上漲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其中一件為鳥類跗蹠骨片段,保存了多個雁形目鴨科鳥類的特徵,同時還有水禽中僅見於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特徵組合。「這個跗蹠骨屬於一個個體很大的鳥類,與現生天鵝相當。」倪喜軍說。 他越看化石越驚喜,他意識到他發現了一個新屬種。「看,它的第二滑車內側不存在突緣,第三滑車足底面的近中側不對稱,這些特徵都表明這是一個新屬種。」
  •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圖文/張生超自商洛市攝協拍鳥人羅高潮老師在商洛市商州丹江段首次發現丹江新鳥種群一琵嘴鴨後,3月14日我驅車前去琵嘴鴨落腳處丹江溼地舒楊河段進行了跟蹤拍攝,記錄了首次在丹江遊曳的琵嘴鴨,讓人大飽眼福。
  • 恆昌公司組織捐贈400箱酉雞酉鴨湯禮盒進行線上義賣
    在得知同心學校經營困難後,恆昌公益負責人第一時間和學校取得聯繫,並制定了酉雞酉鴨湯禮盒線上義賣籌款的方案。  教育是一個國家可持續性競爭力的基石,教育助學一直是恆昌公益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恆昌一直關注弱勢青少年群體教育問題,搭建起了關注青少年財商培養的「恆昌夢想家+」項目,以及聚焦改善青少年教學現狀和學習生活條件的「恆昌夢想家+」項目。
  • 衝鴨!泰國效仿我國「滅蟲鴨」戰略,數萬隻鴨子湧入稻田滅害
    既能減少農民殺蟲劑投放量,還能施加天然肥料,這種生態種植模式目前已經風靡各國,泰國這波放鴨其實我們農民早在多年前就已經玩過了~我國生態種植從放鴨開始在我國農村鴨子和大鵝一直是比較讓人放心的動物,農民常常會用大鵝看家護院,用鴨子清理耕地周圍害蟲。
  • 黃河鯉魚躍龍門 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李海廣所說的「身份證」,是指「鄭州黃河鯉魚」7月27日榮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被列入我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行列。  興奮的不僅是李海廣,還有鄭州市漁業協會秘書長孫雅麗。「河南有一道名菜叫做『鯉魚焙面』,鄭州人都愛吃黃河鯉魚,可是由於品牌效益顯現不力等問題,黃河鯉魚的品牌卻未在全國叫響。」孫雅麗說。
  • 紅嘴鴨,黃嘴鴨,綠頭鴨……它們在議論什麼呢?
    紅嘴鴨、黃嘴鴨、綠頭鴨、灰鴨、黑鴨,它們躺的躺,坐的坐,吃的吃,走的走,遊的遊。還有三位不速之客——黃母雞。紅嘴鴨看見黃母雞來了,扯開嗓子說道:「你們怎麼來這裡湊熱鬧?不怕突然間發大水了?」黃母雞很淡定:「能有什麼辦法?走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嗝呱嗝呱嗝呱……鴨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綠頭鴨突然好有興致:「呃、呃、呃,曲項向天歌,綠毛浮綠水,黃掌撥清波。」
  • 鴨的繁殖及飼養 鴨的養殖技術
    為了保證種蛋的受精率,公、母鴨的比例必須適當,公鴨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受精率,尤其是公鴨過多時,不但浪費飼料,增加開支,且母鴨易受公鴨追逐,影響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公、母鴨的比例要根據季節、鴨群健康、營養等實際情況而定,一般可參照如下比例:肉用型鴨1:4-8、兼用型鴨1:8~12、蛋用型鴨1:20~30。
  • 似鴨非鴨的陽新(屯鳥),舌尖上的一道美味
    在陽新縣農村,有一種似鵝非鵝,似鴨非鴨的家禽,據說有300多年的飼養歷史,陽新人稱它為(屯+鳥,讀tun音)。1992年,湖北省畜牧局組織專家進行考察後,一致認為陽新(屯鳥)是一個具有獨特特性的地方品種;2002年,湖北省畜禽品種志編輯委員會認定,「陽新(屯鳥)」屬番鴨,並正式命名為「陽新番鴨」;2017年,當地人稱之為(屯鳥)的「陽新番鴨」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趕赴陽新採訪時了解到,當地政府從1958年開始,便對陽新(屯鳥)進行了保種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