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劉羽 黃卓凌 楊揚 郴州報導
今年受疫情影響,蘇仙區農產品滯銷、涉農小微企業舉步維艱、特色農產品宣傳推廣陷入「瓶頸」等問題接踵而至,讓不少農戶損失慘重,叫苦連連。
家住五蓋山鎮獅子山村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此時正在發愁,已經過了出欄期的800多隻綠頭鴨,正面臨著銷售難的問題。「今年的鴨賣不動。」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說:「現在養了已經有140天的鴨了,還沒有什麼客戶上門來跟我們做預訂。」
由於疫情影響,郴州市規定城區禁止在農貿市場、超市等公共場所進行非法活禽交易和宰殺活禽,陳志勇在城區開的鴨子銷售店一直不能營業,造成無法供貨給城區各大超市、餐飲酒店。「店面不能送,導致鴨子幾乎沒有路子可銷售。」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說。
常年的日曬雨淋和農業體力活,讓90後的陳志勇看起來又黑又瘦。他的父母因為身患重病,不僅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債臺高築,在2016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改變生活,在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幫扶下,陳志勇將目光投向養殖業,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購買了800多隻鴨苗,還帶動本組貧困戶一起發展綠頭鴨、走地雞、筍乾等種養殖業。經過精心飼養,綠頭鴨個個毛色鮮麗、肉質鮮美,每隻鴨子都在5、6斤左右。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說:「鴨的品質好,主要是我們用玉米,麥麩餵養,這個鴨24小時在河裡面,品質絕對沒問題。」
陳志勇告訴筆者,綠頭鴨在養殖了130天左右就能出欄了,而現在卻遲遲找不到銷路,眼看著又大又肥的鴨子無人問津,而且每天還要吃上10包玉米,開銷近800元,這讓陳志勇心急如焚。「我們的雞鴨超過了上市時間了,現在養的話是越養越虧。」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說。
「鴨好也怕巷子深」,陳志勇希望通過媒體讓更多人知道他的綠頭鴨,也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企業、商超一起為他分擔「鴨」力。連下江組貧困戶陳志勇說:「希望有這個愛心人士或者有這樣的企業,需要這塊農產品的話,就得到社會的幫助,幫我們把這個銷路走出去。
(如有需要請與陳志勇聯繫,聯繫電話:1877429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