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天氣炎熱,屠宰場將真正面臨沒有大鴨可殺的局面。加上今年大白條鴨廠家6、7月大範圍減產,多重因素疊加,預計今年夏季缺鴨的局面相比以往,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圖是近十年來,中大白條鴨平均價格走勢圖。從圖上可以看出,每年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間才是白條鴨真正開始呈現上漲的穩行情,幾乎年年都不會例外,只是絕對值高低的問題。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鴨苗量從四五月份即開始迅速減產,導致從六月份開始大白條就出現貨源緊缺的局面,客戶很難尋找到存貨的節點。而對於廠家來說,當前鴨苗緊缺的局面造成了鴨苗價格的一漲再漲,成本一路攀升,後期經營面臨巨大的風險,因此只得依靠部分減量來規避巨大的風險。
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國內消費結構和消費規模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預計同比將下滑20-30%左右。但是相比於下滑需求量來說,從中國在生豬產量、儲備肉庫存量以及進口貨等因素減少的程度來看,基本可以抵衝其影響。因此,對於肉鴨來說,下半年可供發揮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1、從目前經銷商和廠家手裡的鴨產品庫存來看,都不是很大,相比而言可能雞產品存貨會多一些。這為鴨產品後期價格的持續穩定甚至是上漲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當前小白條鴨價格已突破9000元/噸,大白條漲到10000元/噸以上指日可待,分割廠家利潤接近2元/只,都說明了鴨產品市場存在一定的缺口,這種局面在7-8月份很難扭轉;
2、近期的疫情信息,將目光關注到了進口農產品的外包裝殘留新冠病毒上,同時中美關係變化也影響到了大豆等農產品的進口,這將進一步限制或者阻礙農產品的進口規模,且下半年很難有效放開。因此一方面或許會拉動國產貨內需,另一方面會進一步增加飼料原材料的成本;
3、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是同一天。這就意味著,進入九月份即將進入中秋節的備貨期,所以8月以後可能也不會出現明顯的產品下滑。從去年非洲豬瘟爆發時,就有傳言說:2019年缺豬不缺肉,2020年缺豬又缺肉。這並非空穴來風。隨著國內豬肉產量跟不上,儲備肉又已大量釋放,進口貨又進不來,缺肉情況現在或許還不明顯,畢竟現在還是淡季。但是一旦中秋節來臨,那麼缺口或將迅速放大。大家要知道,豬肉的消化主要還是中秋節至春節期間。顯而易見,豬肉的緊缺或將帶動周邊產品的上調。
當然,所有的上漲或者變化都是有個度的。可能不會暴漲,但當前形勢下也沒有任何理由說產品會暴跌。所以,在行情趨勢向上的情況下,可能有貨裝就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