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90後。
這次疫情,應該算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大全球性危機,很難說疫情會把我們的未來導向何方。
美國著名政治家基辛格認為,疫情會改變全世界的格局,將改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而許多全球的大媒體,也都有觀點認為,疫情可能會加劇逆全球化的浪潮。
事實上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現在一共29年。
這29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和平、最友善、最能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29年。雖然有局部摩擦,但我們其實並不擔心會發生世界大戰。國家與國家之間雖然有競爭有博弈,但合作遠遠多過競爭。
比如中美,說起來是地球上競爭最激烈的兩個對手,兩者從意識形態到執政邏輯都完全不同,本來應該劍拔弩張。
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你能看到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你能看到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它的工廠和雲計算服務中心建在中國。
你能看到每年中國有數十萬留學生赴美留學,已經蟬聯近10年的冠軍了:
都是哪些國家的人,去美國留學?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的貿易減產,會讓日本的電子產品延遲發售。美國的股市動蕩會引起全球金融危機。
好萊塢的電影在中國斬獲高票房,韓國的「防彈少年團」去沙烏地阿拉伯的時候,裹著頭巾的中東少女紛紛應援,萬人空巷。
你在上海找工作,很大可能會找到一家外企的工作。而我們作為中國人,可以隨便在日本、美國買房,開公司賺錢,不少人確實也在這麼做了。
很多人漸漸開始習慣這種生活,但你要明白,這其實是最近三十年才有的情況,再之前,並不是這樣的。
如果真如一些政治家預言,這次的疫情會結束全球化,那我們的生活絕對會有質的變化。
這一段其實和今天文章關係不大,但我還是想寫出來,作為背景。
二
我不知道你們看過這個沒有。
如果沒有,我再發給你們看一次。
這是LADY GAGA負責籌辦的一次慈善演出,將在4月19號在全球直播。4月7號宣布的時候只提到會有Billy Eilish、保羅麥卡特尼、朗朗,Chris Martin等大咖。
但沒想到隨著時間推移,參演的大咖越來越多,直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涵蓋全世界近半明星大咖,在全球幾乎所有主要媒體直播的超大型音樂會。
這陣容裡。
有傳奇,比如Paul McCartney:
英國勳爵、美國甘迺迪榮譽獎、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獲得者。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獲獎,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當然,他還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樂隊Beatles的貝斯手,寫下了《Hey Jude》、《Yesterday》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金曲。
今年78歲的Paul McCartney,是屬於我們爺爺輩的傳奇。
同樣,還有屬於我們叔叔輩的傳奇,比如Bollie Joe:
Greenday的主唱兼吉他手,1991年出道,1992年小有名氣,1994年轟動全美。我15歲以前,MP3裡全是他們樂隊的歌。他們唱反戰,唱社會邊緣人群,唱和平,唱反思社會的歌,是90年代最知名的朋克樂隊。
和Greenday同時代的,他們還邀請了Coldplay的主唱Chris Martin:
Coldplay是我最喜歡的樂隊之一。
還有當下正紅的Taylor Swift:
以及組織者LADY GAGA:
更有去年最紅幾乎沒有之一的Billie Eilish:
這小姑娘2001年出生的,到今年才19歲,但她去年憑《BAD GUY》一舉拿下格萊美最有分量的五項大獎,火遍全球。
至於貝克漢姆夫婦:
詹妮弗洛佩斯:
美國傳奇盲人歌手史蒂夫汪達:
還有Celion Dion:
懂得都懂,讓音樂說話,就不多作介紹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次的名單中遠遠不止這些在歐美火爆的明星,其中也不乏像Priyanka Chopra Jonas,Shah Pukh Khan這樣的印度傳奇,以及我們中國的陳奕迅、張學友和郎朗。
有傳奇,也有當紅炸子雞。有常青樹,也有00後。有樂隊主唱,還有爵士教父。
這牛逼的陣容,這類似的主題,很難讓人不想到,35年前的LIVE AID慈善演唱會。
乃至於陣容一出來,就有人驚呼: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LIVE AID。
三
Live Aid即1985年舉行的「拯救生命」大型搖滾音樂演唱會。
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場空前陣容的演唱會是慈善的,演唱會籌集到的資金,全部捐給了衣索比亞饑荒中的難民。
當時,衣索比亞人民困於內戰已10年之久。戰時軍政府為了履行其「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將曾經屬於地主的耕種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
但由於管理不善、腐敗以及對軍政府暴力統治的敵意,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
到20世紀80年代,衣索比亞發生大規模饑荒,將近700萬人死亡。
這是20世紀衣索比亞最慘烈、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饑荒。
愛爾蘭知名搖滾歌手 Bob Geldof密切關注著這件事,同時想為衣索比亞人民做點什麼。
於是,1984年聖誕節, Bob Geldof 與英籍電子團Ultravox 的Midge Ure 合寫了一首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並召集了當紅的英籍歌手與團體如保羅·楊、文化俱樂部、杜蘭杜蘭合唱團、史汀組成臨時超級團體 Band Aid 演唱,期望能募款七萬五千英鎊來幫助這些難民。
單曲在英國一經發行便拿下冠軍,隔周在美國發行,於1985年1月拿下一張金唱片。
大受歡迎的歌曲,讓社會大眾開始廣泛關注衣索比亞的饑荒。
為呼應英國對衣索比亞的關注,正紅的傑克遜聯手萊昂納爾·裡奇創作了一首我們至今依舊耳熟能詳的歌—— "We are the world" 。
與此同時,他們召集了包括史蒂夫·旺達、「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鄉村巨星肯尼·羅傑斯、鮑勃·迪倫等超級巨星此超級樂團取名為 USA For Africa,共同演繹歌曲。
1985年3月23日《We are the world》在美發行,四周後拿下冠軍的同時也在英國上榜亦高居王座。
然後, USA For Africa 推出了專輯,他們把所有盈利均捐了出去,一開始援助的對象是衣索比亞,後來擴及到非洲其他國家的難民。
Band Aid和 USA For Africa點燃的這股關注非洲人民的愛之火苗並沒有在兩首單曲後劃下句點,反而越燒越旺。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倫敦有7.2萬人出席了開幕式。費城有9萬人觀看了演出。
演出一直持續了16個小時,通過全球通信衛星網絡向140多個國家播出了實況,有近15億的電視觀眾共同參與著這場拯救生命。
查爾斯王子、黛安娜王妃代表王室出席了Live Aid。
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搖滾樂歌星參加了這次義演。
鮑勃·迪倫:
保羅·麥卡特尼:
為《獅子王》獻唱主題曲的英國歌手艾爾頓·約翰:
愛爾蘭搖滾樂隊U2:
麥當娜:
大衛·鮑伊:
......
以及壓軸出場的皇后樂隊。
Live Aid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掙扎在饑荒中的非洲災民募集到5000多萬美元的巨款。
這一天,整個世界被大義大愛包圍。
誠如發起人Live Aid鮑勃·格爾多夫所言,「這不是一次流行音樂會,也不是一次電視演出,而是對人的拯救。」
搖滾歌星們完成了靠政治家喋喋不休的演說和國際會議沒完沒了的討論根本完成不了的壯舉,這是真正的用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不知道你們有人看過去年奧斯卡獲獎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
如果你們沒看過,推薦你們去看一下。
電影以傳奇樂隊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為主視角,說了這名偉大主唱的一生。講了這支偉大樂隊的成立與謝幕。
非常好看。
而那部電影的最後,逐幀還原了當年Queen在1985年Live Aid上的演出。
整整20分鐘,你們可以感受一下:
Queen以《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開始,然後把那首曲子改短,直接接上了他們的另一首名曲《Radio Gaga》。
值得一提的是,Lady Gaga原名StefanieJoanne Angelina Germanotta,Queen是她父親最喜歡的樂隊,而《Radio Gaga》則是Lady Gaga最喜歡的歌。
所以她乾脆給自己起了一個藝名,就叫GAGA女士,也就是LADY GAGA。
35年前,Queen的演出,在群星薈萃的Live Aid上仍然大放異彩,讓無數人慷慨解囊,拯救生命。
35年後,一個曾經深受Queen影響的小姑娘,決定做一場線上的慈善音樂會,拯救席捲全球的疫情。
演出還沒開始,已經籌集了超過9500萬美元。
而且Lady Gaga深知所有人在這次疫情中都損失重大,所以這次慈善演出不需要私人捐款,所有的捐款,都會來自全球的大企業、大媒體的贊助。
真是一個溫暖的故事了。
四
每一次,當我們說「音樂將拯救世界」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特別崇高的主題。
老一輩的人有Live Aid。
那次的主題是拯救饑荒,拯救生命。
再老一輩的人,有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那一次的主題是追求自由,反對戰爭。
MAKE LOVE NO WAR。
而我們這一代人,也許沒辦法像他們一樣在泥地裡打滾,沒辦法追求「一無所有的自由」,也許因為疫情的原因,沒辦法聚集在一起,展現「愛與和平」。
但在全球化搖搖欲墜的今天,我們自己的音樂盛會,也有深遠的意義。
過三十年回頭再看。
這場全世界的明星都在表演、全世界的媒體都在直播、全世界的觀眾都在看的音樂會,所帶來的意義絕對不止募集了多少善款,捐了多少錢而已。
這是世界孤立主義盛行前的一次反撲,是所有渴望並相信」人類共同體」的人,做出的一次空前努力。
如果三十年後,世界依然像今天一樣緊密聯繫在一起,請記得今天的口號:
「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
畢竟你看贊助商。
連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能同時贊助了,還有什麼別的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