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術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困難和無助的感覺會貫穿一篇論文的全過程——從最初選題到最終成文。
對於剛開始學術寫作的人而言,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選題——我到底寫什麼?
好的選題,一定是「選」出來的。
從開始選題到有了好的選題,這個過程經過了一個「質」的變化:選題是一個動詞,重點在於選,我們所痛苦和糾結的,是這個「選」的過程。好的選題,一定是「選」出來的。
好的意思,在學術範疇內,其實可以理解為值得、能夠。好的選題,就是值得去研究,能夠去研究的問題。「題」其實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帶給我們很多問題,讀書、看文獻、看新聞也會有一些思考。但這些問題和思考,能否成為一個論文「題」,或者說,是不是一個值得去做的好的「選題」——這個過程對學術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但這些問題和思考,能否成為一個論文「題」,或者說,是不是一個值得去做的好的「選題」——這個過程對學術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好的選題,是值得研究、能夠研究的問題。
值得做,意味著選題有「閃光點」。這個閃光點,可以是一個新的領域,可以是一個新的方向,可以是一個新的解構視角。
新手們普遍存在的誤區是,學術創新一定要是理論層面的重大創新,一定要是前人還沒發現的或者一定要超越/推翻前人的理論的突破等。實際上這種重大創新即便是領域內的大牛都不一定能做出來。
所以,值得研究的選題也就必然是一個能夠研究的選題。有些選題並不適合新手去做,比如有些重大理論的闡釋的問題沒有一定的學術資歷肯定是不行的。
能夠研究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自己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研究方法能夠支撐自己研究一個問題,比如金融財政方面的選題,需要紮實的計量功底,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方面的選題則對田野調研、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要求較高。
我們很多時候會「靈光一閃」,腦子裡冒出一個認為有重大研究價值的選題,其實思考下這個選題「是否值得研究、是否能夠研究」後,基本就否定了。
好的選題,是建立在充分的文獻佔有基礎之上的。
靈光一閃的選題,絕大部分不具有研究價值。可以說,文獻佔有越充分,靈光一閃就會越少——因為讀的文獻越多,發現你的靈光一閃,原來別人都已經閃過了,還論證過了。
在這裡還有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文獻閱讀量多少的問題。也就是說,充分的文獻佔有的「充分」,怎麼理解?畢竟文獻也是分三六九等,一些文獻除了浪費我們的寶貴時間外毫無價值
目前,對於是否應該大量閱讀文獻學界見仁見智,不過普遍接受的觀念是:在對文獻進行篩選基礎上,對於較高質量的文獻,還是要充分閱讀——大量的閱讀、緊跟最新文獻尤其是國內外頂級期刊。
當然,文獻篩選的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後期我們會專門論述這個問題。
內容來源: 社科學術圈
如果發生核戰爭,躲在海洋暗處的它們將為戰爭畫上句號
他終生研究幸福,單篇論文被引3000次,卻在38歲結束自己的生命!
分離提純的常用方法:柱層析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