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下午,記者來到紹興市越城區城南街道鳳凰路和大明路之間的這段南池路,看到道路兩旁均種植了數十棵高大的行道樹,樹種為黃山欒樹,樹葉還是綠油油的,但在陽光照射下,的確能看到樹葉上散發的閃閃發光點。走在樹底下,感覺地面黏乎乎的。「如果逗留的時間不長,可能感覺不出異樣,但到了晚上,這種溼漉漉的感覺更明顯。」市民顏先生說。
隨後,記者從樹枝上摘下幾片葉子,放在陽光下,其正面沾滿水滴,看起來亮晶晶的;把葉子翻過來,則沾滿黑色小點和一些蟲子,且有的蟲子已長出翅膀,但大多已經死亡。用手一摸,不少蟲子沾在手上。附近的居民說,這些蟲子存在已有一些日子了。
越城區市政園林管理處有關專家說,樹葉上的黑色小點是蚜蟲的幼蟲,其餘為成蟲和一些成蟲脫落的外殼。每年4月至6月,正是蚜蟲蟲害的高發期,它們吃嫩芽、嫩枝,吸取汁液,導致植物的幼葉形狀扭曲並發生病變。如果蟲害數量大,苗木長勢又較弱,有可能造成樹木死亡。市民所說的「毛毛雨」,正是蚜蟲的分泌物。
「過冬的蚜蟲很喜歡在嫩芽上繁殖,這段時間黃山欒樹發出的就是嫩芽,蚜蟲繁殖後對樹枝的嫩芽有危害。不過,蚜蟲的分泌物對人體皮膚無害,市民不用擔心。目前,除了南池路上,越城區還有解放路、上大路等道路上選用黃山欒樹作為行道樹。據了解,園林養護工人已對南池路一帶的行道樹噴灑過一次藥劑,目前撲殺效果不錯,相關工作單位會隨時留意病蟲害防治效果,如果不理想,則會再次施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