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位媽媽因兒子成年離家正鬱鬱寡歡,卻驚喜地發現剛出籠的小包子變成了可愛的「包寶寶」。
媽媽小心呵護「包寶寶」長大,甚至,還有些用力過猛……
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這部8分鐘動畫短片喜獲「小金人」。
一時間,這個帶著濃厚東方特色的親情故事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刷屏」。
在一條獲轉發上萬的推文中,一位從事電影編劇工作的華人網友感嘆說,該片獲獎,就好比曾被西方人誤解的亞洲美食,如今終於得到認可。
《包寶寶》獲獎之前,曾有西方網友在社交媒體吐槽,認為其劇情晦澀,看不懂。
「看這個短片是我生命中最困惑的十分鐘」,「還是沒弄明白那玩意怎麼就變成她兒子了?」「我們一家是電影院裡唯一笑場的,尷尬了。」
不過,對於這樣的「理解障礙」,大多數外國網友跟帖表示並不存在,完全不難懂啊。
一位美國網友說:「我看的那場有個白人姑娘大聲問:『但她不還是把包子吃了嗎?』我答道,請多讀書,這就是個比喻!」
「我是西班牙人,我們也有過度保護孩子的媽媽,這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還有一位正學中文的外國網友熱心解讀:「影片的英文名『Bao』一語雙關,既指包子,也代表『寶』,是中文寶貝或珍貴財產的意思。」
對於許多媽媽網友而言,這個寶貝的故事更是直接戳中她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幾乎從開頭就一直在哭,因為我也到了看著自己家小包子離開愛巢的時候。」
「她吞掉小包子時我嚇得倒吸一口氣,我覺得電影瞬間與我自己作為母親的心情達到共鳴,就像在看我家的故事。簡直太贊了!」
而感動到落淚的外國網友不在少數:「故事太感人了,我看了兩回哭了兩回」,「影片教我認識到家庭在每個人生命裡有多重要,就算我們長大了」。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看來,雖然影片裡東方家庭中過度保護的父母與孩子間的摩擦讓一些西方觀眾感受到「文化差異」,但奧斯卡的肯定足夠說明:優秀的東方敘事能夠打動更廣泛的觀眾。
最能打動人的故事,往往也是最真實的。導演石之予透露,影片裡媽媽的原型其實就是自己的媽媽,這個故事也取材自她小時候的成長經歷。
這位華裔姑娘其實是個重慶妹子,2歲時跟隨父母移民至加拿大。「成長過程中,我就像一個被過度保護的包子」。石之予說,長大後曾因觀念不同與父母有隔膜,但跟著媽媽像故事裡一樣做包點時,「就把兩代維繫一起,讓我感到父母不懂表達的愛」。
《早安美國》節目報導截圖,石之予的媽媽教她做包子。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站援引石之予的話說,《包寶寶》是寫給「她的文化根基」的一封情書,「我想分享中國文化,我成長的華人社區裡的食物、人文等,這部影片是一次完美的表達機會」。
電影海報,圖片來自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其實《包寶寶》早在獲獎之前,它已經在華人圈獲得好評如潮。《赫芬頓郵報》稱,影片中媽媽做包子、打太極、到中國雜貨店買東西等情節讓海外華人覺得特別親切,美食等中國元素和溫馨的家庭氛圍也觸動了他們的思鄉之情。
難怪有同是加拿大華裔的網友說:「『包寶寶』是一封給每位亞裔移民媽媽的感人情書,無論大人小孩都能感受到那種溫情。我覺得它代表了我自己多倫多故事的一部分。謝謝導演能把故事講得這麼動聽。」
正如一位外國網友總結的:難以想像短短8分鐘的影片不僅傳達了很多美好的情意,還拋出了一些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
導演石之予表示,希望觀眾看完後能理解到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希望人們看完電影能邀請媽媽出去共進午餐,分享一個包子或是吃點中國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