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是什麼呢?就是最讓自己欽佩的人。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有兩種偶像,一種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另一種是因為自己無法成為而欽佩的人。比如一個足球運動員,他的偶像可能是馬拉度納,也可能是林肯;一個動畫師,他的偶像可能是宮崎駿,也可能是雷鋒。前一種我們稱之為職業偶像,後一種我們稱之為精神偶像。
在動畫中你也時常能見到這兩種偶像。尤其是在以職人文化著稱的日本動畫中,職業偶像更是比比皆是。開賽車的、打拳擊的、踢足球的、當偵探的,甚至還有搞談判的、弄攝影的、做調酒的、打麻將的等等等等。我們經常聽到日本某國腳說是受到大空翼的影響而喜歡上踢足球的,大空翼就是他們的職業偶像。而對於非足球專業的人們來說,具有拼搏向上、永不服輸和勤於學習品質的大空翼,則是他們的精神偶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角色的兩種屬性:第一種是職業屬性,一個角色一定是從事某項工作的,那麼它在做這項工作方面有什麼突出之處是影片最常刻畫的一個方面。第二種是符號屬性,也就是說這個角色代表了具有哪一類性格、品質和精神的人。大空翼就兼有這兩種屬性。因為每個觀眾都只從事著自己的一種或幾種極為有限的職業,所以對於觀眾來說,動畫中精神偶像總是要遠遠多於職業偶像的。
對於偶像的問題,我曾不止一次地問過周圍的80後、90後和00後,以致我終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對於80後的偶像,我表示認同;對於90後的偶像,我表示理解;但是對於00後的偶像,我只能說我out了。或許這就是代溝。
80後成長在一個娛樂產品相對匱乏的電視時代,所以僅有的幾部動畫片,比如《聖鬥士星矢》、《七龍珠》、《足球小子》,就可以引發他們的共鳴。而00後則成長在一個娛樂產品極大豐富的網絡時代,他們接觸到的信息量決定了他們能夠愛好的廣泛,什麼《涼宮春日》、《銀魂》、《火影忍者》、《海賊王》、《死神》、《網球王子》、《叛逆的魯魯修》、《高達》等等,不勝枚舉。90後則是生活在80後和00後之間的一代人,更準確地說是生活在電視和網絡兩種媒體更替交接時期的一代人,他們身上既有80後的那種由於文化稀缺而培養的珍惜感,又有00後的那種由於文化泛濫而導致的多變性。
在動畫中尋找不同的偶像,是80後、90後、00後這三代人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其實動畫片的人物還是那幾類,而三代人擁有不同的偶像,完全是因為他們處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造成的,並非是說今天的動畫片和二十年前的動畫片有什麼本質的不同。按照年齡來具體剖析的話,我認為80後、90後、00後分別擁有著各自代表性的偶像傾向。
00後:力量的偶像
大部分00後目前都處在3-10歲的階段,雖然它還可以被進一步細分成若干子年齡段,但總的來說這是孩子認知發展的一個階段。而這一階段的孩子對力量的感知尤為強烈,具有能力的人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也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偶像。
這裡的力量可以進一步被分為以下幾個層面:第一、身體的力量。像希曼、孫悟空、奧特曼一樣能夠拯救世界的肌肉男,是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最愛。第二、智慧的力量。柯南雖然不是肌肉男,但他也是無數孩子們崇拜的偶像,因為他智力過人,知識也很豐富。第三、精神的力量。我們經常說的聖鬥士五小強,可能因為他們永遠能像小強一樣從地上爬起來而被青年觀眾詬病,但是對孩子們來說這卻是一種意義非凡的東西。
孩子們對這種力量的憧憬,是伴隨著自己大腦的發育和認知程度的提高而出現的。起初,嬰幼兒只是對色彩和形狀感興趣,後來才萌生出了感情和邏輯。而伴隨著這種原始喜惡感和邏輯判斷力的誕生,他們開始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我同畫面中的人物是什麼關係?同化是一種最常見的思維,那就是我應該成為像他那樣的人。偶像觀由此誕生。
90後:青春期的偶像
大部分90後目前都處在12-18歲的階段,這是一個我們稱之為青春期的階段,其特點就是性觀念的成熟。一切其他心理特徵在性觀念的成長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他們開始理解畫面中維繫那些男男女女的,除了老師所教給的友情以外,還有老師沒有教給的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女性觀眾對於男性角色、男性觀眾對於女性角色開始產生愛慕之情——當然也不排除女性觀眾對於女性角色、男性觀眾對於男性角色產生愛慕之情的可能。
為什麼日本的好多特攝影片,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人很愛看呢?除了主人公擁有強大的身體力量以外,更重要的就在於他們都是帥哥,比如像《假面騎士》,這和處在青春期的人追逐流行明星是同一個道理。另外,《灌籃高手》是一部很偉大的作品,就在於它通過體育的題材,很好地把力量的偶像和性的偶像結合起來了。流川楓就是個代表人物,00後會喜歡他的過人球技,而90後則肯定更迷戀於他酷酷的外表。
柯南其實也是個結合型的案例。我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生最喜歡的動畫形象做過一個調查,柯南在所有人群那裡差不多都排在第一名。原因就在於00後更關注他智慧的力量,或者踢足球時體現的身體的力量;而90後則關注於他的另一身份工藤新一與毛利蘭這對情侶的關係。如果柯南的故事一開始就是少年偵探團,他也沒有帥氣高中生的這個身份的話,那麼他的受眾群數量肯定會大大縮水的。
80後:社會角色的偶像
大部分80後目前都是22-30歲的成年人了,他們在心理上和從前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社會意識的顯著加強,或者說他們因為進入了社會,從而脫離了原先一種對力量和性的盲目崇拜狀態,而進入到一種更關注現實的狀態。
雖然這時候他們崇拜的對象越發多元化並且變得職業起來,比如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學者乃至各種門類的專業人士,但是一個突出的共同點就在於,他們抑或是因為其在社會上的巨大影響力、控制力、話語權而崇拜這些人的,抑或是因為其具有鮮明的個性魅力、道德魅力和才華魅力而崇拜這些人的。所以對於動畫來說,如果一個人物的職業屬性和符號屬性不夠強烈,不足以支撐起這種社會角色偶像觀的構建的話,80後是很難單靠力量崇拜和性仰慕而確定自己在動畫中的偶像的。
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你往往還能從80後的口中聽到言之鑿鑿的我崇拜哪個動畫人物的話語。這是因為在80後的心目中,懷舊感已經逐漸開始顯現,而把對兒時偶像憧憬的懷舊勿當成今天我依然憧憬他的人大有人在。其實時過境遷,昔日的偶像早已不再是偶像了,而只是自己心中一個懷舊的符號而已。
結語:
請原諒我在本文中的舉例差不多都用的是日系人物,這是因為日本動畫片對80後、90後以及00後這三代中國觀眾影響都太大了。日本動畫是以創造偶像為目標的,它為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都配備了不同的偶像,而這些偶像又剛好被這些年齡段的觀眾們接受。美國動畫尤其是電影大片則不是以塑造偶像為目標的,而是以創造寵物和開發玩具為目的的。如果說日本動畫是讓人尋求一種共感的話,美國動畫則是帶人進入一個遊樂場,或者一場歡樂的聚會。所以,美國動畫往往讓人享受過程,而日本動畫則往往讓人回味結果。
更多動畫影評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動畫影評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