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幸福與光明,但是卻往往拒絕改變,我們沉溺在舊的模式裡面輪迴,就像作繭自縛的蠶,不能打破,寧願給自己套著枷鎖,也不敢或不願打破它。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形成機制也許是極其複雜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適應與平衡」。人性的本能會尋求一種安全感,對於體味到的「威脅」,我們雖然痛苦,但是因為適應,我們覺得這種「威脅」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而改變的「未知」卻充滿了不確定性。事實上,平衡是萬物的規律,而打破平衡又是躍升的唯一途徑。
人可以適應戰爭年代的艱苦,也能適應技術進步與物質豐富化後的依賴,打破慣性平衡帶來不適應感覺,但不適應感覺是慣性平衡被打破的原因,並非真正的威脅,而新的慣性平衡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大我、天理、大道也是可以建立新的平衡的。睡眠的快樂,在習慣早起的人和睡懶覺的人之間帶來快樂程度沒有差別,飲食的快樂,在習慣了大魚大肉花天酒地的人粗茶淡飯的普通百姓之間沒有差別。
實現生命的躍升,需要我們能夠與不平衡感共處的能力,而與不平衡感、腳下的地毯被抽走的感覺共處,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客觀、觀察、開放的心態,當我們能夠以這種心態的時候,我們就能真實地了解我們虛構出來的威脅並非真實存在。
不平衡本身並不可怕,因為這是世界的基本規律,可怕的是我們對打破不平衡時候的抗拒和恐懼,是我們在失衡感中虛構出來的「故事」。
而激發與失衡感共處的勇氣,立志是一種重要的途徑。而關於立志,陽明先生說,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