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生命的終極目標是繁衍,為何人類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了?

2020-08-27 不正經業餘讀書愛好者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一個駭人聽聞的說法———基因的終極目的是複製,最大化的複製。在《生命是什麼?》中,作者埃迪·普羅斯也是誠懇的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眾所周知,基因是生命形成的根本,如果說複製是基因的終極目標,豈不是說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繁衍。就目前來說,此說法是正確的,基因/生命就朝著複製/繁衍去的。既然繁衍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那為何人類越來越此目標而不見,越離越遠了呢?

生命的終極目標

1859年11月24號,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天,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全名《論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用完整的理論解釋生命物種的演進過程,我們可以將其精簡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揭示出生命演化的基本規律,但是他並沒有發現在這個基本規律之下還掩藏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因素在起著主導作用。直到1865年,孟德爾在進行十多年的豌豆雜交實驗後,發現潛藏生命表面之下的遺傳機制,並且將具備遺傳作用的物質稱之為遺傳因子,才將物種演進的真實面目揭開。這些遺傳因子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基因了。

進化論告訴我們,生命的一切行為,包括食物爭奪、領地鬥爭、種族滅絕/新生、遷徙等等的競爭行為,都是為了提高適應性。只有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提高,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如同人類從四肢行走進化成直立行走,鯨魚從四肢行走進化成了遊泳的魚鰭。看起來,生命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適應性最大化。但掩藏在適應性背後的是基因變異,是基因變異引起的正向適應變化,進而實現適應最大化。

基因儲存著構建生命體的全部信息,從基因形成那一刻之後,就開始發布各種指令,指導生命的建設成形並且規範著其行為。理論上來說,基因完全是複製上一代生命的基因,但是實際上,它會因為某些因素導致不同的出現。基因變異意味著儲存在基因內部的信息發生改變,由此構建的生命體也就順其自然的發生了改變,當發生改變的生命進入到環境中,一定會出現在環境適應上的變化,改變越大,適應變化也就越大,相反則越小。適應上的變化也有正負之分,正向的變化就是在環境中能夠獲得競爭勝利,負向的變化就相反。正向適應變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適應性提高———進化,但是基因變異還包括負向的適應變化。同時負向的適應變化也並絕對就是減低了適應性,例如在瘧疾和鐮刀型貧血病的關係中,我們就能夠看得出,有些負向適應變化,起到了提升適應性的作用。因此,基因決定了適應性,準確來說是基因變異決定了適應性。

引發基因突變的因素是多樣的,例如輻射、溫度、化學等,常見的一種是時間因素,基因在不斷的複製過程中會發生錯誤,引起突變形成基因變異,在生命的歷史中,進化實現的主要方式也是時間因素導致基因變異。所以,基因的複製過程中發生的錯誤是生命適應性最大化的根本來源。結合前面論述的生命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適應性提高,再加上基因,生命的目標變化成複製基因,也就是繁衍。這才是生命終極目標,在橫向和縱向上最大化的基因複製

人類與終極目標漸行漸遠

21世紀的人類不得不面對一個重大的問題---人口問題,絕大多數的經濟發達國家,生育率都徘徊在1.5左右,基本沒有一個國家超過2,在2018年,德國的生育率為1.57,英國為1.68,美國為1.73。韓國在兩年前突破1.,只有0.98,意味著韓國每一個婦女生育0.98個孩子,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突破1的國家。生育率嚴重不足,同樣還有此種情況的還有日本,2019年日本的生育率僅有1.36。目前的中國也開始面臨此種問題,在2018年,生育率1.69,因為二胎開放生育率有所增長。

從2018統計的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來看,世界人口增長緩慢,少數幾個國家已經出現了負增長。2019年中國人口增長率僅有0.46%,同時期的德國為0.30%,英國為0.61%,美國0.52%,而日本為-0.20%。相當多的國家面對新增人口減少的同時,人口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

為何人類會如此?不是說生命的終極目標是繁衍,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就目前的人類來說,並不是這樣的,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再生育。人類是如何違背終極目標的?

文明改變了人類

人類依然是依靠自然選擇實現進化這一過程,誠服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下,變化發在生在距今約1萬年前。約從1萬年前開始,人類在百萬年的進化下積累了足夠的進步和實踐經驗,於是在人類前進道路上,開始了對動植物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馴養,其實這可能只是萬年前的人類不知道如何處理過剩的食物導致的結果。在人類進入馴養動植物之後,人類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從此,人類雖然還在自然選擇的掌控下,但是與其他的生命物種走上的進化道路完全不同

在農業革命開啟之後,人類不再是完全順應周邊的環境而開展生存競爭,反而是創造人類生存需要的環境,不再是單純的適應自然環境,無論是沙漠高山,還是汪洋冰山,人類都可以改造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絕對是生命史上史無前例的事件。在人類的創造環境行為出現之前,生命物種所謂的適應性都是在調整自身去獲得生態位的競爭勝利。在農業革命之後,人類創建了獨有的社會環境來改造自然環境,使得環境來適應人類的生存,如建立大規模聚居的村鎮、城市,開鑿種植農業和構建灌溉水渠網絡,建設神廟的祭祀場所來安排人類無處安放的心靈等等。

對於解答標題的問題來說,這些都不是核心點,至關重要的核心在於人類構建的「文明」,文明主導了後續人類的生存繁衍行為,直至影響人類的終極目標。俠義的文明指的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包括文字、繪畫、音樂等等;廣義的文明則是包括了人類所有的創造。無論是俠義還是廣義的文明,都限制了人類思想和行為,對於人類實現終極目標都有非常大的反作用。

文明對人類的行為進行了重塑,進而逐漸改變終極目標。

人類在進入自我創造的社會文明後,文明對人類進行了重塑,改變了人類的行為。首先,改變人類的習慣,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習慣於在叢林中進行奔跑狩獵,以及採集某些種類的根莖果實,但後來的人類,習慣於在小房子裡居住並且不離開居住地方圓10公裡的範圍,是以自身種植和蓄養的動植物為食,野生動植物的食用僅是偶然。其次,束縛人類行為,文明將人類束縛在一個又一個的組織當中,如家族、民族、宗教、國家,用血緣、信仰將人類捆綁,控制人類的行為,按照文明的要求開展行為。最後,重塑人類行為,對人類的行為進行規範,利用道德、規章制度、法律將人類行為控制在狹小的範圍之內,也就使得人類競爭被文明馴服,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塑造人類的擇偶行為,人類不再是以純粹的繁衍而擇偶。人類行為在文明中得到重塑。

在人類行為重塑的過程中,文明同步在入侵人類的思想。繁衍的驅動來自於最根本的欲望,欲望驅動人類開展行為。文明的偉力就在於它創造了更多的欲望來抵消根本欲望的驅動力,將人類從根本欲望中剝離出來,推進到其他的各種欲望中,如權力、金錢、名譽、遊戲等等,根本欲望對於人類吸引正在下滑(性慾和生育是兩回事)。加之,文明塑造的環境,人類出現了不適應的反應,導致的結果城市的自殺率逐漸上升,原因是過去數十萬年的進化是針對於自然環境開展的,而不是針對文明創造社會環境。文明環境的不適應壓抑了人類根本欲望的迸發,壓制人類的「動物性」,建立起社會文明性。人類思想正是處在社會文明性入侵中。

人類的擇偶行為在社會性中延生出更多的變化,不再純粹為了繁衍。擇偶在原始社會中,代表著生育;而現代,它代表著愛、家庭、生活等等。社會文明性使得人類需要更多的平衡和取捨,在生育和其他事物上的平衡和取捨。隨著社會文明性地擴張,生育的重要性正在逐漸降低,其他的屬性正在逐步上漲。因此,人類離終極目標越來越遠。

結語

人類作為唯一的智慧物種,依靠智慧能夠逐漸擺脫自然選擇的驅動,不再將繁衍作為生命的終極目標,而是將命運真真切切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切似乎不盡人意。人類好像剛從一個魔掌逃出,又陷入了另一個一個魔掌中,這個魔掌還是人類自己打造的。

相關焦點

  • 銀河系正以600km/s朝神秘目標狂飆,可為何離目標越來越遠?
    曾經有一個美國的科研團隊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就發現:銀河系竟然是正在朝著某個目標以每秒鐘600公裡的速度狂飆。照理說,我們朝著某個目的地飛奔,那就應該距離目的地越來越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銀河系以每秒鐘600公裡的速度朝著目標狂飆,銀河系離目的地的距離卻是越來越遠。那到底是咋回事呢?
  • 為何動物都將它作為生存的終極目標?
    近年來,有一個詞被越來越頻繁的提起,它便是「功能性滅絕」,簡單來說,就是瀕危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如果不進行人工幹預培育的話,那麼,在自然條件下,是很難再進行繁殖的,這就等於它們沒有辦法再進行後代繁衍,等到僅剩下來的死亡後,這種生物也就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 在現代科技幹預下,人類是否還會進化,其終極目標會怎樣?
    有人對人類現代是否還在進化充滿了疑惑和擔憂,認為現代科技已經嚴重幹擾了人類進化進程,人類的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進化將終止,由此人類還有未來嗎?其實人類的未來長遠著呢,進化的終極目標可能超乎很多人想像。我們一起來探討。人類進化從未停止。
  • 病毒存在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病毒作為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是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的,病毒並沒自己的代謝機構,也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一旦離開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病毒的複製、轉錄和轉譯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細胞中進行的。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動,按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 繁衍,是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嗎?
    生物學上,對於繁衍的定義是,繁殖下一代,並能夠持續種族的延續。對於人類而講,繁衍是存在的終極意義嗎?物種的繁衍生殖,是地球上生物賴以延續的,重要的手段,沒有其一。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據科學考證,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人類的進化,還算是挺快的。人類文明的起源,大概只有五千到一萬年的歷史,相對於幾百萬的進化史,不過是彈指一揮間…自從有了文明,人類的先哲們,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開始思考了,人類存在的意義。東方儒家文明的,天人合一;印度佛教思想的,人與神的關係;西方文明的,人與物的關係等。
  • 病毒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看看它的過去就知道了
    在人們的眼裡看來:新的一年就會有新的氣象,一切都該煥然一新、紫氣東來。然而,誰也不曾料想在2020年新年伊始就遇上了新冠狀病毒肆虐的狀況。因為這一病毒,國人以「宅」的形式過了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 「神級文明」——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
    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穿越時空的問題。我認為,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是成為神級文明,實現永生,移民各星系,成為宇宙的主宰。這是造物主賦予人類的使命和意義。儘管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未來的人類一定會朝著這個目標發展。
  • 宇宙的總目標是什麼?熱寂嗎?
    光沒有生命,但是它居然會有自己的行動原則,用最短時間從這一點到達那一點。我們就可以把這種內在的傾向理解成光的目標。那整個宇宙有沒有這樣的目標呢?有。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就是追求「熵」的最大化。簡單說就是整個宇宙越來越無序、越來越混亂。最後整個宇宙歸於「熱寂」。什麼叫熱寂?就是萬事萬物都擴散成一種無聊而又完美的均質狀態。
  • 病毒存在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不斷繁衍進化重組,復活自我。茫茫宇宙高級智慧生命不知凡幾,想想不是沒有這種可能。為什麼不能客觀地看待病毒呢。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反之亦然,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說,病毒是無差別感染,不過,真正致病的是免疫力低下的人,拋開感情因素不說,病毒危害的是基因有缺陷的人,站在人類進化的高度看,病毒是有積極意義的。
  • 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
    第六章,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人類的終極目標當然是所有人一致的目標,是解決所有人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是所有人真正需要的自然智慧,是所有人都覺悟的宇宙真相,所有人有了統一的世界觀,所有人覺悟了真正的人性,所有人有了統一的價值觀,所有人才會明白人類的所有問題的根本問題,解決了這個根本問題就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實現人類的價值關系統一。
  • 生物電腦的終極目標
    從其他有機體中做基因切片,以便培育出更好的蔬菜——就像用比目魚的基因來培育無傷西紅柿,或是用水母的基因把土豆變成需要灌溉時會閃光的植物,或是把人類的基因用於母牛身上以培育可以產生母乳的奶牛又或是從頭開始做全新的生物。在電子學領域,半導體研究公司(三角研究園)於2003年開始了「半導體合成生物」項目,該項目早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中國天眼」工程師:搜尋外星人是FAST的終極目標之一
    那麼,人類距離搜尋外星人的夢想還遠嗎?在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科學家通過「紅岸基地」向太空發射信號,成功與外星人取得聯繫。澳大利亞科學及工業研究院Parkes望遠鏡科學主管喬治·霍布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天眼」甚至還能「監聽」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發出的無線電波。Parkes望遠鏡目前有20%的時間分配給了尋找外星人,但目前仍一無所獲。現在,「中國天眼」FAST看得更遠,將來是否有可能收到令人振奮的消息呢?對此,朱博勤說,搜尋地外文明(外星人),確實是「天眼」的終極目標之一。
  • 病毒終極目標是殺死宿主,或與宿主共生共存?病毒:我無腦
    病毒存在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好就好在可以很好地檢驗出很多人是不是懂生物學。看到很多人都「義正辭嚴」地批判「病毒終極目標是殺死宿主」的說法,而誨人不倦地指出「病毒終極目標是與宿主共生」,或者「就是為了生存」。這是真的嗎?自然不是。那麼,病毒存在真正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四個字:漫無目的。
  • 人和龍蝦都是碳基生命,為何理論上龍蝦可以永生,而人類卻不行呢
    龍蝦都是碳基生命,為何龍蝦理論上可以永生,人類卻不行呢?話說從古至今,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追求永生的傳說那是比比皆是。秦始皇三千童男女東海尋仙,漢武帝承露盤吃玉屑,埃及法老做木乃伊,認為肉體不死靈魂終究有一天會回來。到了現在,人類開始研究冰凍技術,把人類冰封起來多少年之後,再復活,或是治療疾病,或是延長壽命。
  • 目標火星,出發
    撰文 | 薛離擔負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剛剛發射升空!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了解到,飛行7個月後,它將抵達火星上空並著陸,畫下首個中國的火星「足跡」。但由於火星距離地球甚遠,僅飛行時間便達到7個月,遙控時延甚至達到十幾分鐘,因此歷史上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哪怕是部分成功的概率,也僅有50%上下。難度如此高,為何我們仍要進行該項任務?
  • 人和龍蝦都是碳基生命,為何龍蝦理論上可以永生,而人類卻不行?
    擁有永恆的生命是我們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遺憾的是,儘管現代人類的壽命比之前提高了很多,但是永生距離我們還非常遙遠,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裡,這一目標幾乎無法實現。然而就在人類苦苦追求永生而不得的同時,地球上的某些物種卻天生就擁有可以永生的潛力,比如說龍蝦。
  • 尋找外星生命的目標——棕矮星
    前往就近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54-35在2013年6月23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稱,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可能用於尋找火星大小、支持生命生存的外行星。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說,這部望遠鏡可能用於尋找環繞奇怪的「夭折恆星」——棕矮星——運行的小型巖態外行星。
  • 這個星球比地球大三倍,在宜居帶,人類的下一個「目標」是它嗎?
    這個星球比地球大三倍,在宜居帶,人類的下一個「目標」是它嗎?你是否暢想過一個問題,有朝一日我們能「移民」?當然,筆者這裡的移民加了雙引號,指的可不是我們在地球所說的國家之間的移民,而是星際移民,簡單來說,你想去其他星球生活嗎?
  • 離地球很近!科學家發現地球「姐妹星」,或在存在生命,即將搜尋
    在太陽系之中,金星可以說在大家的心中完全是一顆無法居住,沒有生命,並且比火星還要糟糕的一顆天體,確實在如今人類的探索歷史上,針對火星的探索已經是遠遠大於了金星,因為人類的目標是將火星作為未來移居的目標。但是從距離上來說,上火星比上金星要遠很多(大部分情況),那為何金星不是第一選擇?
  • 西湖大學博士生:我的終極目標是研究永生
    但沒想到錢報記者在西湖大學碰到的一位人工智慧方向的博士生,就被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驚呆了。  他說:「我的終極目標是研究永生。」  阿里出身的軟體工程師 人生理想是研究永生  陸妙善是2018級新生,進入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是人工智慧專家於長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