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部分成員。左起:安紹維、陸妙善,導師於長斌、王瑞敏、宋健。
浙江在線8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琳 通訊員 李凱娜)在知乎上,「如何評價西湖大學」是個超熱門的話題。下面的回答中,擔憂質疑的並不在少數。
「生物、醫學、理學,這些研發周期長、投入產出比低的學科,是民資能搞好的嗎?」這條回復獲得了很多網友贊同。
對於這些評論,從學校管理層到教授,似乎並不急於辯駁。
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教授,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職位回國,這位遺傳學家在演講中曾說:「賈伯斯在臨終時跟他兒子講,你應該去學生物技術。因為現在這一波科技革命就是生物技術。不管你是做投資的,做實業的,還是做其他的,你都應該投身其中……而更令人激動的,就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結合。」
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結合,聽上去很抽象。但沒想到錢報記者在西湖大學碰到的一位人工智慧方向的博士生,就被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驚呆了。
他說:「我的終極目標是研究永生。」
阿里出身的軟體工程師 人生理想是研究永生
陸妙善是2018級新生,進入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是人工智慧專家於長斌教授。
在進入西湖大學前,陸妙善就可以算是「人生贏家」了。南京大學碩士畢業,入職阿里3年就晉升兩級,30歲不到就年薪百萬、成家立業,最近還有了娃。
雖然陸妙善是個軟體工程師,但他從小有個人生理想:研究如何延長人的壽命。「因為我小時候身體差,看到過不少生老病死的痛苦。」陸妙善說,「所以簡單地說,我希望研究永生。」
「永生」這個詞一冒出來,就讓記者震驚了。這是科幻小說還是現實?
「目前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方向,是如何免除疾病,從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陸妙善侃侃而談,「這中間可能會涉及用仿生機械來代替人體的某些部位。」
理想很科幻,陸妙善卻說,「我只要在這個夢想的道路上一直做下去,一直做到老,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就滿足了。」
就是因為這個夢想,他放棄了阿里高薪的工作,進入西湖大學搞研究。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人生道路轉回到當初的理想上,現在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說。
不同領域的思維 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
事實證明,這位阿里出身的軟體工程師是個行動派。作為西湖大學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的新成員,幾個月前,導師於長斌就鼓勵陸妙善到生命科學學院「串門」,並向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的郭天南教授討教。
從實際效果看,這兩種完全不同研究領域的結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記得有一個晚上,小夥子來找我,表達了對生命科學的濃厚興趣。」郭天南教授告訴錢報記者,「職業的軟體工程師會對生命科學感興趣,放棄企業的職位,來西湖大學攻讀博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交流,陸妙善發現郭教授團隊的生物信息分析數據非常龐大,但卻還在使用傳統的數據分析方式。「首先需要改造一些軟體來提升效率,將原本耗時10小時的實驗縮短到20分鐘。」陸妙善說,將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融入後,實驗數據的精準度也會大大提升。
對此,郭天南教授十分高興,「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非常需要像陸妙善這樣的計算機人才。」
「計算機組的小團隊,在很短時間裡重新部署了整個軟體系統。雖然工程現在還未完成,但我知道以後我們實驗的某些數據分析環節,效率可以成千倍的提高。效果是非常驚人的。」郭教授說。
學科交叉和學術自由 讓研究者感覺如魚得水
陸妙善去幫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做人工智慧軟體開發及算法創新,導師於長斌不但舉雙手贊成,還特意找了3個有共同志向的小夥子一起組成攻堅小組。
這個團隊現在一共4人,除了陸妙善,還有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碩士生宋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王瑞敏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首批本科畢業生安紹維。
陸妙善是團隊負責人,他將從阿里學到的網際網路企業文化帶進了小組。小小的辦公室雖然被大大小小的電腦塞得滿滿的,但還不忘記設一個「零食角」,放著各種各樣的零食。在辦公室的角落,還擺著些籃球和排球,搞學術研究身體鍛鍊也不能落下。
「每天要鍛鍊的。」陸妙善說,「隔一段時間就要找地方搞團建,每個月還要去杭州周邊自駕遊。」
更重要的是,作為團隊Leader,他把一個工程項目拆解分工,並設定了很多激勵人心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目前的短期目標就是要完成手頭生命科學學院這個工程。作為團隊學術研究的基礎,完成之後可以基於整個過程寫一篇論文。當然,更重要的是後續可以在升級後的平臺上不斷優化各個環節的算法,並拿到結果。」這些成果對計算機研究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整個團隊現在天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很有幹勁。王瑞敏同學甚至創下了連續兩個月每天工作17小時的記錄,晚上偶爾會睡在實驗室的床上。」
那張摺疊床,就靠在牆腳。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這樣的設施在辦公室裡必不可少,可以隨時在上面打個盹。
在西湖大學鼓勵學科交叉的背景下,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近一半的同學都在和生物實驗室進行各個領域的合作,期望可以取得更好的突破。
浙江工業大學博士畢業的李相清,目前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的助理研究員。目前,他正忙於幫助生物實驗室升級硬體設備。
「我們研製的硬體設備都是私人定製的,可以滿足生物實驗室的特殊要求。」李相清說,「他們需要的許多功能,市場上現有設備都無法全部具備,並且價格還十分昂貴。更難的是,還要面臨技術封鎖。我們幫忙開發的設備,至少能節約一半的費用。」
「工學的一個重要科研要求,就是應用。」陸妙善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工作,本身就是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我覺得這就是西湖大學的優秀之處,這裡極其強調學科交叉,還有充分的學術自由,像我這樣有明確研究計劃的人就會感覺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