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博士生:我的終極目標是研究永生

2020-12-06 浙江新聞

  西湖大學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部分成員。左起:安紹維、陸妙善,導師於長斌、王瑞敏、宋健。

  浙江在線8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琳 通訊員 李凱娜)在知乎上,「如何評價西湖大學」是個超熱門的話題。下面的回答中,擔憂質疑的並不在少數。

  「生物、醫學、理學,這些研發周期長、投入產出比低的學科,是民資能搞好的嗎?」這條回復獲得了很多網友贊同。

  對於這些評論,從學校管理層到教授,似乎並不急於辯駁。

  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教授,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職位回國,這位遺傳學家在演講中曾說:「賈伯斯在臨終時跟他兒子講,你應該去學生物技術。因為現在這一波科技革命就是生物技術。不管你是做投資的,做實業的,還是做其他的,你都應該投身其中……而更令人激動的,就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結合。」

  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結合,聽上去很抽象。但沒想到錢報記者在西湖大學碰到的一位人工智慧方向的博士生,就被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驚呆了。

  他說:「我的終極目標是研究永生。」

  阿里出身的軟體工程師 人生理想是研究永生

  陸妙善是2018級新生,進入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是人工智慧專家於長斌教授。

  在進入西湖大學前,陸妙善就可以算是「人生贏家」了。南京大學碩士畢業,入職阿里3年就晉升兩級,30歲不到就年薪百萬、成家立業,最近還有了娃。

  雖然陸妙善是個軟體工程師,但他從小有個人生理想:研究如何延長人的壽命。「因為我小時候身體差,看到過不少生老病死的痛苦。」陸妙善說,「所以簡單地說,我希望研究永生。」

  「永生」這個詞一冒出來,就讓記者震驚了。這是科幻小說還是現實?

  「目前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方向,是如何免除疾病,從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陸妙善侃侃而談,「這中間可能會涉及用仿生機械來代替人體的某些部位。」

  理想很科幻,陸妙善卻說,「我只要在這個夢想的道路上一直做下去,一直做到老,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就滿足了。」

  就是因為這個夢想,他放棄了阿里高薪的工作,進入西湖大學搞研究。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人生道路轉回到當初的理想上,現在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說。

  不同領域的思維 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

  事實證明,這位阿里出身的軟體工程師是個行動派。作為西湖大學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的新成員,幾個月前,導師於長斌就鼓勵陸妙善到生命科學學院「串門」,並向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的郭天南教授討教。

  從實際效果看,這兩種完全不同研究領域的結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記得有一個晚上,小夥子來找我,表達了對生命科學的濃厚興趣。」郭天南教授告訴錢報記者,「職業的軟體工程師會對生命科學感興趣,放棄企業的職位,來西湖大學攻讀博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交流,陸妙善發現郭教授團隊的生物信息分析數據非常龐大,但卻還在使用傳統的數據分析方式。「首先需要改造一些軟體來提升效率,將原本耗時10小時的實驗縮短到20分鐘。」陸妙善說,將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融入後,實驗數據的精準度也會大大提升。

  對此,郭天南教授十分高興,「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非常需要像陸妙善這樣的計算機人才。」

  「計算機組的小團隊,在很短時間裡重新部署了整個軟體系統。雖然工程現在還未完成,但我知道以後我們實驗的某些數據分析環節,效率可以成千倍的提高。效果是非常驚人的。」郭教授說。

  學科交叉和學術自由 讓研究者感覺如魚得水

  陸妙善去幫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做人工智慧軟體開發及算法創新,導師於長斌不但舉雙手贊成,還特意找了3個有共同志向的小夥子一起組成攻堅小組。

  這個團隊現在一共4人,除了陸妙善,還有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碩士生宋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王瑞敏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首批本科畢業生安紹維。

  陸妙善是團隊負責人,他將從阿里學到的網際網路企業文化帶進了小組。小小的辦公室雖然被大大小小的電腦塞得滿滿的,但還不忘記設一個「零食角」,放著各種各樣的零食。在辦公室的角落,還擺著些籃球和排球,搞學術研究身體鍛鍊也不能落下。

  「每天要鍛鍊的。」陸妙善說,「隔一段時間就要找地方搞團建,每個月還要去杭州周邊自駕遊。」

  更重要的是,作為團隊Leader,他把一個工程項目拆解分工,並設定了很多激勵人心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目前的短期目標就是要完成手頭生命科學學院這個工程。作為團隊學術研究的基礎,完成之後可以基於整個過程寫一篇論文。當然,更重要的是後續可以在升級後的平臺上不斷優化各個環節的算法,並拿到結果。」這些成果對計算機研究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整個團隊現在天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很有幹勁。王瑞敏同學甚至創下了連續兩個月每天工作17小時的記錄,晚上偶爾會睡在實驗室的床上。」

  那張摺疊床,就靠在牆腳。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這樣的設施在辦公室裡必不可少,可以隨時在上面打個盹。

  在西湖大學鼓勵學科交叉的背景下,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近一半的同學都在和生物實驗室進行各個領域的合作,期望可以取得更好的突破。

  浙江工業大學博士畢業的李相清,目前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室的助理研究員。目前,他正忙於幫助生物實驗室升級硬體設備。

  「我們研製的硬體設備都是私人定製的,可以滿足生物實驗室的特殊要求。」李相清說,「他們需要的許多功能,市場上現有設備都無法全部具備,並且價格還十分昂貴。更難的是,還要面臨技術封鎖。我們幫忙開發的設備,至少能節約一半的費用。」

  「工學的一個重要科研要求,就是應用。」陸妙善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工作,本身就是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我覺得這就是西湖大學的優秀之處,這裡極其強調學科交叉,還有充分的學術自由,像我這樣有明確研究計劃的人就會感覺如魚得水。」

相關焦點

  • 研究永生課題,由大佬們資助建立的西湖大學,起點太高
    2018年10月,一所由民間企業家出資成立的西湖大學橫空出世,這所大學仿佛自帶光芒,建立的第一年就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目光,楊振寧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施一公任校長,這些學術界大佬們的參與,處處彰顯著這所年輕大學的不平凡。
  • 西湖大學即將開學 首批學生亮相
    行政樓大廳裡,有一面宣傳板很引人矚目,上面排出了西湖大學創始捐贈人的頭像,從馬化騰、王健林開始,滿滿一牆的捐贈人,彰顯這所新型高等院校雄厚的資金後盾。那麼,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待遇如何?對於這個問題,博士生們都笑言,天機不可洩露,只透露有「國內一流」的生活津貼和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津貼。
  • 施一公: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將不受畢業年限的限制
    近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介紹了西湖大學的近況。他表示,目前有104位一流科學家籤約西湖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334位博士生在讀。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仇旻:西湖大學瞄準AI與醫學、理學交叉研究
    今年年初我有一位博士生和MIT合作,開始了第一個用深度學習的方法來設計光子精密器件的一篇文章,應該說是慢慢地走向這個方向。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西湖大學在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方面的一些設想,介紹一下我的同事,以及他們將要開展的工作。人工智慧是目前幾個最大的熱點之一,按照本次大會的主題,激變,人工智慧顯然會給社會帶來一個激變。
  • 施一公: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將不受畢業年限的限制,你怎麼看?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南京大學官網、知乎、募格學術之前報導近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介紹了西湖大學的近況。他表示,目前有104位一流科學家籤約西湖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334位博士生在讀。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西湖大學舉辦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施一公:西湖大學立志成為...
    但是,作為西湖大學的博士生,你卻可能第一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與受體的複合物結構,第一次提出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新方法,第一次駕駛自己參與設計的載人深潛器航行在馬裡亞納海溝。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選擇成為西湖大學四期!」
  • 施一公:什麼才是西湖大學的使命所在
    如今的西湖大學,經過了百事待興的初創三年,已經進入了蓬勃穩健的發展期,兵強馬壯、躍躍欲試。134位博士生導師,608位博士生,177位博士後,387位研究骨幹和科輔人員,171位行政服務人員,共1477位西湖人共同支撐著一百多個世界領先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探索、攻堅一批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  西湖大學必將成為創新引擎。
  • 這些頂尖人才如何進入西湖大學?
    在美國做了10年研究,當時32歲的他剛開始找工作,原想在美國高校謀一份教職。這封郵件讓他動了回國工作的念頭。隨後,他向西湖大學投出了簡歷。幾乎同一時間,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時任助理教授的張嶽意欲回國之際看到了西湖大學的招聘信息。「它是一所比較新的辦校方式,由董事會管理,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感覺跟英國、新加坡的體制一樣。我當時就被這種辦校理念吸引了。」
  • 西湖大學宣告成立 校長施一公致辭
    ,通過8次全球人才招聘,從5000餘名申請者中,選聘了68名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博士生導師);人才培養方面,採取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聯合培養的模式,共錄取西湖一期、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139人,2019年博士生招生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科學研究方面,前期優先建設理學、醫學、工學3個學科門類,初步建成了生物醫學新技術平臺、實驗動物中心、理化公共實驗平臺、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平臺等4個校級科研公共平臺。
  • 施一公對西湖大學博士生講的4句話,道理很簡單,要做好不簡單
    據西湖大學官網報導,8月23日上午,西湖大學為今年招收的274名博士新生舉行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了《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的致辭,對新錄取的博士生提出了要求,講了4句話:一是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二是保護好奇心和原動力;三是做好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和體力儲備;四是傳承西湖的包容文化。
  • 西湖大學再添一位創始捐贈人
    本報訊(通訊員 王盈穎 記者 方秀芬)昨天,剛獲批不久的西湖大學又迎來了一件喜事,再添一位創始捐贈人:杭州本土企業、美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月華。現場,沈月華與施一公代表企業方和校方籤訂了捐贈協議。不過,具體的捐贈金額並未透露。
  • 西湖大學舉行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 施一公這樣說
    西湖大學134位博士生導師,608位博士生,177位博士後,387位研究骨幹和科輔人員,171位行政服務人員,共1477位西湖人將共同支撐一百多個世界領先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探索、攻堅一批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
  • 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分享科研經歷:初談為何選擇西湖大學
    在瑞典我得到了瑞典戰略研究基金會資助的「未來科研帶頭人」基金項目,這對我的科研生涯而言很重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它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給了我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我可以每年帶1-2位的博士生,可以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培養博士後等等。
  • 奔向馬裡亞納海溝11000米 西湖大學崔維成率科考團出海
    西湖大學提供 攝「這次的目標,是奔向馬裡亞納海溝的11000米!」以蔚藍的大海為背景,西湖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崔維成率隊出發了。西湖大學提供 攝12月5日,記者從西湖大學獲悉,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及西湖大學組成的40餘人科考團隊,於12月4日登上了「沈括號」科考船。他們從廣東深圳出發,一路直奔馬裡亞納海溝。
  • 清華副校長施一公辭職創辦西湖大學,號稱五年超清北,如今怎樣?
    目前站在教育界頂尖位置的是清華北大兩所大學。這兩所大學海內外威名遠揚,畢業的學子們在海內外展現他們的才華。在兩年前西湖大學橫空出世,創辦之後它的目標就是超越清北成為國內最頂尖的大學,這所大學的首任校長是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
  • 《終極筆記》青銅門後的「終極」是永生的秘密嗎?
    她在青銅門後看到了「終極!」而巨大青銅門後的「終極」究竟什麼呢?又是什麼秘密,需要悶油瓶的張家世代守護呢?當吳邪問小哥:「終極是什麼?」小哥回答,它是一切萬物的起源。除了張家歷代的守陵者,周穆王、魯殤王、萬奴王、汪藏海、西王母、陳文錦等人也都看過終極。
  • 西湖大學簡介
    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2015年3月發起創辦,2018年2月獲得教育部批准設立,前身和籌建依託主體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舉辦方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學校按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致力於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努力為國家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出突出貢獻。  學校現有雲棲校區位於西湖區雲棲小鎮,約10.6萬平方米建築設施,含4棟科研樓、1棟辦公樓和2棟學生公寓。
  • 西湖大學成立了
    01西湖大學是什麼?很多人會問,西湖大學是什麼?它是幾本院校?一個大學的成立值得我們這麼興師動眾嗎?現在,就讓君君來告訴大家,西湖大學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不是公辦院校,而是和我們的三全學院相類似,是一所實實在在的民辦院校;它不是一所普普通通的本科院校,而是一所屬於博士生的院校。
  • 提出五年內達到清華水平的西湖大學:已過去近一半時間,現狀如何
    西湖大學西湖大學堅持發展有限學科的理念,緊緊圍繞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方向,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力求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原始創新方面有所突破西湖大學成立之初,立刻提出了其自身的戰略目標——在五年內趕超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當初該目標一提出來之後,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要知道,清北目前處於我國高校發展的金字塔頂端。無論是歷史文化底蘊,還是其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目前來說都沒有任何一所高校與之相抗衡。
  •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7-06 12:18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