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一個詞被越來越頻繁的提起,它便是「功能性滅絕」,簡單來說,就是瀕危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如果不進行人工幹預培育的話,那麼,在自然條件下,是很難再進行繁殖的,這就等於它們沒有辦法再進行後代繁衍,等到僅剩下來的死亡後,這種生物也就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通過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在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想要生存下去,都必須不斷地進行繁殖,保證自己所屬物種的數量,否則,一旦未來所有的動物都進入到「功能性滅絕」,那麼,地球上的生命或許也將再也沒有機會進化留存下去,包括人類在內。
在這裡,為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平時都知道烏龜的壽命很長,總認為它們永遠不會是地球上的瀕危物種,不過,「龜」是一個類目,它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品種,比方說其中有一種叫做平塔島象龜,目前僅剩下最後一隻象龜,如果未來這隻象龜也死掉了,那麼,這個物種就滅絕了,因為它再也沒有辦法進行繁殖。可以說,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繁殖」就是它們生存的終極目標,或許可以這麼理解,「繁殖」是所有動物的一種本能,即使可怕如病毒,它們的一生也在不斷地尋找宿主,然後將自己寄生。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在動物的體內,有專門負責推動它們按時繁殖的DNA,包括人類在內,我們的生殖系統也都受到這些DNA的控制,這些DNA其實也是「自私」的,它控制著身體進行繁殖,目的也是為了讓自己不消失。比方說,在繁殖期到來的時候,這些DNA就會控制動物體內分泌出大量的性激素,讓它們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繁殖,然後去生育下一代,讓這種DNA可以代代相傳下去。
當然,這些DNA在地球生命的演化進程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地球上的生命一開始就沒有辦法進行繁殖,那麼後來的一切也都不會發生,只能是當第一批生命死亡後,地球又重新恢復到沒有生機的狀態。可以說,是DNA讓地球生機勃勃,讓人類有機會通過一代代的繁殖進化,最終站在地球上。
科學家表示,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要遵守「優勝劣汰」的規律,DNA也是如此,一代代的繁殖下來,最終,優秀的DNA便會被保留,而那些不好的DNA就會被淘汰,比方說,如果一個生物,包括人類在內,沒有辦法進行生育,那麼,TA體內的基因就是不好的,這種基因就不會被繼承,而是伴隨著TA的死亡而被自然淘汰。正如同我們文章中說到的象龜,它就是因為沒有辦法繁育後代,所以最終在死亡後DNA被大自然淘汰了,這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當然,人類也曾幹預過它的繁殖情況,不過,最終這隻象龜都沒有辦法在人工幹預下培育出自己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