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從本質上來考慮,為何大多數的動物都有繁殖季節繁殖周期,而人類在一年中的每個季節月份都可以生娃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境限制,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繁衍最重要的就是契合環境,不適合環境的都已經被淘汰了。
大部分的動物都是在春季進行繁殖,春天來臨萬物復甦冰河融化,植物開始茂盛的生長,這個季節食物量充足,如果動物在春季繁殖剩下的小寶寶更容易撫養長大。生物可以一直生存根本就是需要能量的攝入,說白了就是填飽肚子。能量充足精力充沛,可以進行繁殖同時生下的後代也更容易養育。春季天氣也轉暖,小動物剛出生的時候都比較脆弱,因此需要氣候好同時奶水充足,但如果趕上冬季食物量減少,連動物媽媽都餓著肚子,就沒有充足的奶水來撫養小寶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它們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動物學家曾話過幾年的時間統計幾個獅群小獅子數量的變化,發現這個變化的周期和非洲動物大遷徙有著異常的吻合。在非洲大草原上很多草食性動物為了生存都是需要遷徙的,因為季節變化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旱季來臨青草被消耗殆盡,它們就需要遷徙尋找食物。
每年的6月份,坦尚尼亞大草原迎來旱季,食物開始緊缺,大量的草食性動物開始遷徙,長途跋涉3000多公裡來到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在遷徙的途中它們會經過獅子和豹子潛伏的草原,已經河馬鱷魚橫行馬拉河。對於肉食性動物來說,東非大遷徙活動就是一場饕餮盛宴。
就是在這個時候科學家發現獅群的小寶寶個數開始增多,就是因為趕上了這場大遷徙食物量充足,撫養後代會更加輕鬆,成活率也會更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屬於協同進化的一種。當一種動物以另外一種動物為食物,這就是天敵關係,例如貓吃老鼠,當老鼠數量減少貓的數量就會減少,就是因為後代的成活率可能不高了。但是現代社會貓被馴化了,即使老鼠滅絕了,貓的數量也不會減少,因為人在餵養它們。
那麼人類也是如此,早起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在旱季食物緊缺的時候,孩子都被餓死了,有的人也會選擇好的時機生孩子,這有利於後代更好的生長成人。但是隨著發展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就是冬天生下小寶寶,也完全不擔心食物和氣候的問題,都可以健康的長大。所以說歸根結底都是食物惹的禍。
這就是生物進化的魅力所在,大多數動物不會像人類一樣有思維進行思考,它們就按照本能做事情,那麼它們是如何判別春天來了又到了繁殖的季節哪?歸根結底就是基因在起作用,因為在進化過程中那些「不聽話」的基因都被環境淘汰掉了,適應環境的留存下來。
文/杜若,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