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今年過年您逛商場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專門賣水杯、鏡子、手機殼的日用品店裡往往人頭攢動,大家已經不再滿足於在原來的十元店五元店裡的日用品,而是希望自己日常使用的用品更有設計感更有創意,而且還得物美價廉。這裡是位於北京市朝陽大悅城內的一家日用品店,不大的店面裡擠滿了人,收銀臺也排起了長隊。
北京消費者: 差不多一個星期能來一次,指不定逛到哪個東西就覺得,這個家裡沒有可以入一個。
在廣東佛山的一個商場裡,一家剛剛開業的日用品店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光顧。
廣東消費者:我還挺喜歡逛這些店的,因為我覺得現在的設計比以前好很多。
如今,日用雜貨已經成為服裝、餐飲、娛樂之外,購物中心的另一個重要業態。
北京朝陽大悅城運營部總監曹俊介紹說,這種小的日化用品,它這一個店就能形成一個集合的感覺,帶動很多人流到購物中心來去購買消費。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高品質的日用品正在消費者的需求中佔據更高的比重。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日用品類零售額達到3860億元,同比增長達13.4%。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內日用品牌迅速崛起,並得到了資本青睞。
2018年5月,生活家居品牌NOME宣布完成1.8億元A+輪融資。 9月,新日用品牌名創優品獲得騰訊和高瓴資本的10億元融資。 11月,小米旗下生活消費品牌「小米有品」進駐京東,並展開深度合作。
12月19日,網易旗下生活類精選電商品牌網易嚴選的全國首家線下店正式開業。
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表示,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會在家居用品消費中佔據更高的比重。任何的資本都會傾向於看你的消費總額、消費基數和增長性,而日用品是和我們生活連結最緊密的行業。
創意日用主打「設計」牌
那麼這些「新日用品店」到底是怎樣做到「物美價又廉」的呢?幾百種的商品到底是怎麼篩選出來的?爆款又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呢?
90後的陳歆正在和同事們梳理一個日用品牌新一年要推出的部分產品,年紀輕輕的她手握著該品牌全球2000多家門店中售賣的數碼全線產品的「生殺大權」。
陳歆說,像這樣的全線產品梳理會議每個季度都會召開,每次梳理都會淘汰約20%的產品。而除了產品的快速更迭,許多國內日用品牌也都在設計上做起了文章。
某日用品牌韓國設計師金仁奎稱, 因為筆記總在出現在桌子上,如果有一個枕頭,我們可以躺在上面休息一下。像這樣。
像「枕頭筆記本」這樣巧妙又實用的設計,在這些新日用品店裡並不少見。但怎樣讓產品既有設計感價格又親民?許多日用品牌都採取了「薄利多銷」的銷售策略。
名創優品北京朝陽大悅城店店長劉麗英介紹說,這個洗臉巾的銷量一個月是在1300個左右,這個「粉葫蘆」(化妝海綿)是在1100個左右。
據了解,在這樣的新日用品店內,單品價格一般在10元到30元之間,單次人均消費額約為64元,但每周1-2次的消費頻次,遠高於大部分業態。
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表示, 這一款杯子一年賣一千萬個,國內一款杯子我們就賺一千萬。不要看一個杯子一塊錢利潤很低不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們覺得這個回報已經很好了。我們發展很快,每年基本上是50%的增長。
外貿代工企業「回國」賺錢
本土家居品牌的迅速崛起,也使我國南方代工企業看到了國內日用品市場空間,原來只和國外品牌合作的代工企業也開始將目光轉回國內。
廣東東莞的一家日用品代工廠裡,總經理羅輝德正在接待小米有品的採購經理。
小米有品居家業務部負責人黑麗軍稱,在用戶過往的認知裡,我們是以3C為主的電商平臺,但是我們看到生活消費品的佔比已經越來越高了。
五年前,羅輝德的工廠還只代工外國品牌的產品。而隨著前來洽談的國內企業越來越多,他看到了國內日用品市場的發展潛力。2014年開始,羅輝德就把主要精力轉回了國內,代工廠的年業務量也從2014年的3000萬元激增到2018年的3億元,合作的國內品牌也已經有40多個。
東莞市實進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輝德指出,國內的訂單量是井噴式的,和國外不是一個量級,它的增幅速度是按照一倍兩倍這樣來增長的,一個產品一年可以做到一千萬。
數據顯示,我國家居用品年銷售額從2010年約6331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10514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1%。而隨著國內新日用品牌的激增,整個行業也在向細分領域發展。業內專家表示,未來擁有鮮明的戰略定位和核心競爭優勢的日用品牌將會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指出,日用品行業這兩年的快速發展,是跟我們的製造業非常發達有一定的關係,我覺得日用品(店)在中國的發展,恰恰能夠讓生產廠商找到最終的立足點,找到更多的銷售渠道,找到更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