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際網路上有這樣一個小變化:人們互相問早、道安,不再簡單說個「早安/晚安」,而是氣勢磅礴地敲出一句「早安/晚安,打工人」。
而各種關於「打工人」的段子也在網絡上流傳,這些語錄多半如此:六分調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謬。有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這樣的:
面對被無限擠佔私人時間的快節奏生活,一句"打工人"微妙凝練了都市累人們的卑微倔強。
它更像是一個中性詞彙,讓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技術勞動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以及共鳴。
其實不止現在,歷史上的打工人也大多「備受折磨」,也有不少你意想不到的打工人,以及他們神奇的打工故事。
在古代,人們以擔任一官半職為榮。那麼古代官員上班日常是什麼樣的呢?
舊時官員上早朝雞鳴即起,公雞打鳴的時間一般是早上五點,按地支的順序正好是卯時,上朝前的第一件事是清點人數,故而古代官員上班打卡稱為「點卯」。
半夜起床、趕路,約凌晨3點左右,穿越大半個京城的大臣們陸續風塵僕僕地抵達,排好隊伍後到場,期間專人來檢查他們的儀容儀表,待至5點準時入場。遇上重大慶典,還會更早。
上班時間超乎意料的早,懲罰更是嚴苛。《唐朝疏議》中就記載了不少考勤制度——缺勤一天打20小板,缺勤滿25天打100大板。另外點名時未到的,每缺點一次,也要打20小板。
為此,眾多為官的文人們憤而寫詩吐槽。白居易任職校書郎就寫道: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說的是下班回家已經是深夜,第二天還要一大早起來上班。可見這種起早摸黑的辛苦。
同是大文人的蘇軾也曾描述過:「役名則已勤,徇身則已媮。我誠愚且拙,身名兩無謀。」吐槽想要功名,但是又覺得自己身體承受不起。
古代庫吏,掌管國庫,面對一堆金銀財寶,庫房重物,防止官員起賊心,監守自盜就成了很重要的工作。古代對庫吏的管理也尤為嚴格,入庫需脫掉所有衣服、換上工作服進,完成工作後也要經例行搜身才能被放行。
清朝大臣曾國藩查庫銀時,就經歷了一次「裸奔換裝」,方順利進入國庫。不得不感慨庫吏難做,想必他們在工作中,會時常嫉妒超自由的打工人採詩官。
這是一個在周朝設立過的、以詩歌的名義走遍天下的工作,巡遊各地採集民間詩歌、歌謠,向上反饋最底層的風情民俗,以此來反推檢查政治的得失。《詩經》中的大部分作品正由他們採集而來。
換作現代角度來看,這就像極了吃著公糧的自由職業者,每天不用掐著時間打卡,不用被工作場所的各類限制束縛,著實讓人羨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位終極打工人,自己給自己打工,且領著高額月薪。
據史料記載,在趙光義之後,宋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會有自己的月薪——1200貫銅錢,等於120兩黃金,約等於現在的36萬RMB/月。
一直到清朝皇帝都還有著自己的工資,他們還給這筆錢特地取了名字,叫做體己錢。
古代還有一類打工人——百工者,也就是各行各業之能工巧匠。從布莊、酒坊、茶莊、窯口到各類作坊,他們的身影充斥在衣食住行、兵器玩物製造、錢莊等各大方面。
這些匠人中不乏技藝超群之輩,創作出諸多精美之作,流傳後世:
【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陝西歷史博物藏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遼寧省博物館藏
件件經典,匠心獨運。然,我們只知這匠作之名,卻至今不知為何人所創,他們成了時代中偉大卻又無名的存在。而放眼現代匠人們,同樣悶聲做事者居多。
【華夏匠人】在這幾年間一直專注於挖掘「工匠精神」,致力讓匠人被看見,讓技藝得到傳承,讓更多作品融入生活。
我們想讓這些沒有名字的打工人們綻放出屬於他們的光彩,在茶器、香器、玉器、雕刻藝術品、陳設珍玩等等工藝美術類目中展現多樣有趣的傳統好物。
小程序搜索華夏匠人,歡迎進入「匠人的奇妙世界」↓
▇ 發現中華好手藝 ▇
編輯 | 華夏匠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