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用「為什麼鯨魚瀕臨滅絕,雞卻沒有繁衍之憂」來說明市場化的好處。
鯨魚的數量銳減,是因為沒有人擁有鯨魚。它們在公海裡巡遊,而好幾個國家又拒絕遵守保護鯨魚的國際條約,比如日本和挪威。
日本人、挪威人當然知道自己目前的做法會威脅到鯨魚的生存,這樣下去有朝一日,會損害自己的生計。
可是每一個捕鯨人也都知道,自己不去捕,別人也會去。
日本人會想,這條鯨魚,我們捕不到,早晚得讓挪威人捕去,還不如咱們先下手為強。
因此,捕鯨人無法從自我限制中獲益,自然他們就會「放飛自我」:管它之後的生計不生計,先捕了再說。
對比看,世界上大多數的雞都是有主人的,養雞場到處是。
你開一個養雞場,你今天殺掉一隻雞,明天就會少一隻。為了延續這生計,你就得保持賣舊雞和養新雞在數量上的平衡。
雞和鯨魚都有經濟價值。人們對雞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權,但對鯨魚卻不能,所以這解釋了為什麼雞繁衍不息,鯨魚瀕臨滅絕。
既然如此,那麼能不能通過市場化的辦法,讓企業家飼養鯨魚,在殺魚和養魚之間達到平衡呢?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實際操作可能性不大。
鯨魚的活動範圍極大,這片海你劃歸了某個公司,那麼這片海的其他經濟收益,歸不歸這公司呢?
如果歸,這海的其他經濟收益大於養鯨魚,那麼誰還蠢到去養魚呢?到最後都是打著保護的旗號,幹起其他賺錢的勾當。
不用海,人工養殖行不行?
也可以吧,但是這樣的成本極高,看看大城市裡海洋館的建設投入就知道了,動不動就上百億,要是都養鯨魚,沒幾百億估計弄不下來。
這樣高投入,一般人做不了,能做得了的人,也不會去做——明明有更好的生意,幹嘛投錢養鯨魚,有幾百億,建個樓盤賣不比養魚強?
要想鯨魚繁衍不息,市場化的路是走不通的,人工繁殖鯨魚的成本決定了它無法市場化。
只能靠人類自覺了,尤其是日本人和挪威人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