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狽」這種傳說中的動物,不得不提一下周公。
多數古代學者認為,《詩經·狼跋》講的是周公。周公旦攝政時期,被謠言困擾,說他有篡位之心。周公有口難辯,很是窘迫。因此詩中說「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好比一頭行動不便的老狼,往前走踩了自己鬍子,往後退又踩了尾巴。
所以「狼狽」作為形容詞是從「狼跋」演化來的。「狽」作為一種動物,最早記載於西漢時期的《神異經》,相傳是奇人東方朔所著。文中說,「狽無前足,一雲前足短不能自行,附狼背而行,如水母之有蝦也。」
意思是,狽沒有前腿,也有人說它前腿很短,只能趴在狼身上一起行動。為什麼狼願意和狽搭檔呢?《本草集解》中說,「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它擅長發現食物,或者獵物。
看來狽在兩千年前就比較神秘,通常只在傳聞中出現。民間認為它就是狼的「狗頭軍師」,極其狡猾,能給狼出謀劃策。
《說文解字》沒有收錄「狽」字。《康熙字典》對「狽」的解釋是,「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
古人大都認為狽是狼的近親,或者就是先天畸形的狼。如果沒有狼託著它,它就失去了行動能力,因此很「狼狽」。
現代的觀點也認為,狽屬於犬科,狼的近親。但也有人說這是一種狐狸和狼雜交的品種,有先天缺陷,出生率非常低。總之,狽的智商很高,名聲很臭,和狼一起「狼狽為奸」。
有反對者說,或許根本就沒有狽這種動物,成語「狼狽為奸」可能源於「蛩蛩駏驉(jù xū)」,即古代傳說中的兩種動物蛩蛩和距虛,需要彼此配合才能生存。可是,古書記載的蛩蛩和距虛都是食草動物,人畜無害,和狼、狽應該不一碼事。
唐代志怪筆記《酉陽雜俎》記載了一個關於狽的故事。文中說,當初臨濟郡以西有一個狼墳,附近有狼群出沒。某日,一個人單獨路過那裡的時候,遇見一群狼,此人情急之下,趕緊爬到了一個高高的草垛子上,狼上不去。
然後,有兩頭狼從附近的洞穴裡馱了一頭老狼出來。老狼到草垛跟前,用嘴扯出了底下的一把草。狼群有樣學樣,都上去拔草。草垛子上的人眼看就要掉下來的時候,正好有獵人路過,救了他一命。
故事的末尾只是說道,那頭老狼可能就是一隻狽。這個故事還被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寫在一本散文集裡。
現代也有不少關於人遇到狼和狽的傳聞。凡是見過的狽的人,都說它聰明得要「成精」。這裡找兩件事說說。
第一個故事來源於多年前的烏魯木齊晚報。事情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主角是個搞科研的地質工作者,當時在新疆阿爾金山地區考察。某日傍晚,他準備獨自駕車返回營地的時候,車打不著火了。然後他抬頭一看,發現一小群狼正在靠近。
那時候新疆地區的野狼還比較常見。這個地質學者趕緊關好車門,繼續試著啟動車子。狼群到了跟前,圍著車子團團轉。這時,又有一隻壯碩的大狼馱著一頭小狼模樣的動物過來了,本來並不太害怕的地質工作者想起了當地傳說中的狽,頓時嚇得發抖。
萬幸的是,那隻大狼和小狼剛到跟前,汽車啟動了,地質學者趕緊駕車疾馳離去。由於天色昏暗,他自始至終沒有看清那隻小獸的模樣。
第二年事發生在50年代的山西,據稱當地人打死了一隻狽。
1956年一個冬日的夜晚,山西某地。有一輛卡車在半路出現故障熄火,離最近的村莊約有兩公裡。車上幾人一商量,留下一人,另外幾人去村莊找人幫忙。幾個人剛走不一會兒,一群路過的狼發現了卡車,圍住車不肯走。
駕駛室裡的留守者打開大燈,試圖嚇唬這些不速之客。狼起初被強光嚇了一跳,散開了。但留守者反覆幾次開關燈,狼就不害怕了,繼續圍著車轉。留守者只好不停地鳴喇叭。結果還是一樣,散去的狼群聽了幾次喇叭聲,發現沒有威脅,又圍攏過來。不過它們也奈何不了駕駛室裡的留守者。
僵持中間,有兩隻狼走了,餘下的繼續蹲守。不一會兒,留守者通過燈光看見方才離去的兩頭狼回來了,準確說是三頭,其中有一隻看起來像狼的動物趴在一頭狼的背上。它們圍著車轉了一圈,狼馱著的那隻動物嗚嗚叫了幾聲。
接下來發生的事,讓卡車裡的留守者驚恐萬分。那些狼聽了神秘動物的叫聲,馬上排起了隊,輪番跳起來撞擊駕駛室的門。留守者意識到,遇見傳說中的狽了。
危急時刻,村莊方向開過來一輛車,留守者的同伴和幾個村民開車過來了。狼群見狀立刻四散奔逃,那隻狽的搭檔並不可靠,它被遺棄了。救援車輛趕到現場,大家發現一隻狽在地上撲騰,前腿短,後腿長。村民當場用鐵鍬將其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