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典匯》:狼前二足長,後二足短;狽前二足短,後二足長;狼無狽不立,狽無狼不行。
古代的人們,只有少數人能夠啟蒙,學習漢字,這也使得人們對於學習的機會更加珍惜,對於所能夠習得的知識鑽研的更加深刻。當時的人們,隨便問一個讀書人常用的詞語,他們都能夠解釋出來,甚至有人能夠說得頭頭是道。現在的情形不是這樣了,可以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還記得前幾年十分流行的寫字節目嗎?不僅是為了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為了呼籲人們重視我們的漢字,重視日常的書寫。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進步,現在的人們在離開校園以後很少會堅持手寫,大部分人都選擇使用鍵盤敲擊,這裡面有便捷的原因,也有方便傳播、推廣的緣故。總之,種種原因導致了現在的人們對漢字越來越陌生,更不要說懂得詞語背後的含義了。
教育資源逐漸地覆蓋到所有的人群,大部分人們都能夠接觸到漢字,並且掌握漢字。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習慣用成語表達的習慣。有很多方便的成語經常被人們使用,其中,就包括「狼狽為奸」這一個詞。這個詞經常用來表示不好的人結伴而行,一起做壞事。
單純從字面意思來看,狼和狽應該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他們經常一起行事,互相幫助和配合,也因為彼此非常的默契,在做壞事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做得很成功。因為在人們看來,這種對人們的生活沒有益處的動物,便屬於壞的動物。兩個壞的動物組合在一起,可能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不好的結果,它們就被人們認為是奸邪的。
其實,如果忽略人們的主觀判斷,單純從狼和狽的角度出發,它們兩者之間的感情和互助十分的令人們羨慕。畢竟,可能分開時各自並不怎麼厲害,但是合在一起就能夠擁有極大的威力,甚至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威脅。可以說,這樣的組合,如果它們的行為能夠有益於人們的話,絕對被人們稱讚。
人們常說「狼狽為奸」,狼都認識,那麼「狽」又是什麼動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個詞語的使用突然間變得廣泛和日常起來,並且其中的貶義成分有所下降,更多的是表示一種調侃。狼,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雖然說現在的野外幾乎已經見不到狼了,但它還是存在的。
無論是在電視節目中,還是在動物園,亦或者是書本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鮮明的、真實的狼的形象。古今中外,關於狼的傳說和故事也數不勝數。因為它確實是真實存在且廣泛分布的動物,人們對它沒有什麼好奇心。那麼,「狼狽為奸」中的「狽」又是什麼動物?
對這個有過疑問的人,肯定會第一時間在網絡上查詢。但是現在明確的動物種類中並沒有狽這一項,從古代的著作和史實中查找,也不能得出明確記載。沒有視頻和照片的留存,關於狽的具體模樣我們也不得而知。
不過在一些歷史記載中,曾經用三言兩語簡單介紹過這種動物。通常來說,狽並不會單獨出現,往往和狼結伴而行。而狽不會自己行走,它趴在狼的背部,緊緊地彼此相連。也正是因為這樣模糊的記載,讓人們對狽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現在,學術界對於狽的認知有了兩種廣泛認可的猜測。
一種便是,狼和狽確實是不一樣的兩種動物。因為狽的前肢較短,但頭腦十分的靈活,善於智慧,它經常被狼馱著進行捕獵。這個時候,狼迅猛的身體和狽機敏的大腦組合起來,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捕食大量的獵物。
而另一種猜測也有些依據,人們認為狽也是狼,只不過出生的時候身體有一些問題,較為虛弱,身形不會正常長大。因為狼是一種有情有義的動物,不會拋棄自己的夥伴,便會帶著自己較為虛弱的兄弟一起生活,這便造成了「狼狽為奸」的現象。
結語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什麼具體的依據,均是人們的猜測。畢竟關於狽的記載確實十分少,人們只有盡力對這個成語做出合理的解釋。究竟是否存在「狽」,還需要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來進行研究。其實我們日常所使用到的成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彙。希望人們能夠在使用的過程中,多一些好奇心,多一些疑問,這樣才能更了解我們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