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的人口問題也是一直以來都被國家政府所重視,在上個世紀我國開始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在計劃生育政策下我國的人口增長可以說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總體來看如今我國人口增長也是逐步趨於平穩,但是在近些年來由於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嚴重,國家相繼開放了二孩政策,在二孩政策下人口老齡化問題可以說是得到了較好地解決,或許有很多人會非常疑惑,為何中國的人口增長會如此的迅速?
往往在某一地區內想要維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就需要讓物種的數量維持在一個平均的狀態,的生物圈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食物鏈,才能夠保持這種平衡的狀態,生物與生物之間總是會存在著相互競爭,但是這一種競爭的行為不僅不會破壞生態平衡,反而會維護生態環境。在世界各國都曾經發生過非常著名的生物入侵事件,可以說生物入侵實際上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很大的破壞的,某些生物在去到新的地區開始繁衍生息之後,往往會破壞當地的食物鏈,因為他們沒有天敵。
但是如果這些入侵的生物能夠得到人類的合理利用,那麼反而會給當地帶來不小的收益增長,就比如曾經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如今是世界上羊毛出口的國家之一,在當初綿羊也是由歐洲人引進澳大利亞的,在澳大利亞,綿羊應該算是入侵物種,但是澳大利亞人卻合理的利用綿羊發展當地的經濟產業,於是澳大利亞很快就成為了「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中國在近些年來也曾經遭遇了生物的入侵,就比如非常著名的小龍蝦,但是經過中國人高超的廚藝,小龍蝦,如今卻成為了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小龍蝦曾經在中國一度泛濫,但是如今光靠野生卻供不應求,需要通過人工飼養才能夠供應中國人的需求,據說曾經的生蠔也是入侵物種,但是卻又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的另一道美食。
其實早在新航路開闢之後,中國古代就已經遭受了多次的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其實在大多數時候對於當地的生態環境都會產生破壞,我國曾經就因為引進了澳大利亞的一種樹木,在南方地區種植桉樹,沒想到卻對當地的植物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讓它們的生長被抑制。外來物種或許會在很多情況下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實際上確實他們也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如今在歷史,對於中國影響最大的外來物種,就是曾經產自美洲地區的玉米,馬鈴薯,紅薯等等,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高產作物的引進,導致中國的人口不斷增長。
在唐朝時期,中國的人口達到了8000萬人,但是在這樣的盛世,中國的人口卻一直都沒有能夠突破上億,北宋時期卻突然增加到了1.3億,到明朝時期,中國的人口更是到達了2億之多。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水稻,小麥這些作物來維持基本的糧食供應。
農業社會下能夠支撐的人口數最多或許也只能夠達到兩三億,但是一直到了清朝時期,隨著美洲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開始引進我國各地,南方地區此時也已經開墾出了大量的土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口開始大規模的增長,我們都知道,馬鈴薯這樣的高產作物,往往他的生存能力非常強,甚至能夠在我國的西部地區高寒條件下存活很長的一段時間。
一直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間,中國的人口已經飆升到了4.3億,其實這些高產作物的出現也是讓中國人的糧食供應更加充足,中國的人口數量也正是因為這些作物的引進開始出現了快速的增長,一直到清朝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已經飆升到了全球第一,中國人口數量飆升的原因,也和高產作物引進推廣的時間非常接近,這也能夠證明美洲的這些高產作物推動了中國人口的不斷增長。
除此之外,南方的大量土地被開墾自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實早在宋朝時期,經濟重心就已經完成了南移,在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曾經的南方地區也是不斷的被開發,南方地區大量的耕地被開發出來,人們能夠在其中種植更多的作物,而在國外引進的這些高產作物,同樣也適合在南方地區的條件下生存很快作物的大量推廣,人們有了更加充足的糧食供應,人口自然而然的就增長了。
南方地區的這些山地丘陵同樣也能夠得到相應的開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國南方地區有非常多的杉木和楠木,這些木材能夠讓古代的很多大型建築擁有充足的供應原料,所以在清朝時期,南方地區的森林也是得到了很大的開發,雖然像紅薯馬鈴薯這樣的高產作物具有非常強的生存能力,但是在離開了人類的人工培育之後,確實也沒有辦法能夠存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他們對於生態環境其實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當然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人口數量不斷的增長,實際上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關係,能夠完全的把人口增長原因歸結於高產作物引進,畢竟馬鈴薯和紅薯這一類高產作物確實是對於人類的糧食供應起到了一種促進的作用,同時他確實對我國的人口增長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實際上這也是人類自然選擇的一種結果,生態環境需要人類來共同保護,外來生物其實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遠沒有人類所作出的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