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活動,交通運輸業開始迅猛發展,其他地區的生物也會隨著人類活動來到新的土地生存。如果新的土地上沒有天敵,這種生物可以得到迅速發展,甚至威脅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這就是「生物入侵」事件。
有的生物入侵是有害的,比如水葫蘆,美國白蛾等。但有的生物入侵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威脅。比如澳大利亞,原本是沒有綿羊的,當綿羊被引進澳大利亞後,由於沒有天敵,綿羊得到了迅速繁衍,養羊業成為了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
再比如小龍蝦。小龍蝦是來自美洲的一種外來入侵生物,一度在中國水體中大量繁殖。但由於小龍蝦具備食用價值,漸漸被中國人開發成了美食,小龍蝦就越來越少了,甚至還需要進行人工養殖。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大概400年前發生在中國的生物入侵事件,造成了中國人口的迅猛增長,這些「入侵」的外來物種我們都很熟悉,它們就是馬鈴薯、紅薯和玉米。
在公元16世紀前後,馬鈴薯、紅薯和玉米被相繼引入中國,迅速引發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第二次革命。在北宋時期,中國引進了佔城稻,這種稻子更耐旱,成熟期也更短,讓北宋擁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間接促進離開北宋年間人口的迅速增長。
在盛唐時期,中國人口的最高峰也不過8000萬人,但到了北宋,中國人口就迅速增加到了1.3億。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中國人口猛增到了2億人。這大概那就是以稻麥為主的糧食作物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而馬鈴薯、紅薯和玉米的引進,進一步釋放了中國的糧食潛力和人口潛力。
作為原產於美洲的植物,馬鈴薯、紅薯和玉米可以在不適合水稻和小麥種植的山地和丘陵地帶大量種植,無需複雜的管理,也能獲得不錯的產量。到了清朝康乾年間,這三種植物終於開始大規模的推廣開,開發出了大量的潛在耕地資源,促進了清朝人口的繼續增長。到了清末,中國總人口已經接近4億,中國世界人口第一的位置再也不可動搖。
從生態的角度出發,馬鈴薯、紅薯和玉米的引入,讓山地和丘陵的森林和草原被開墾成了耕地,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在一些地區還造成了水土流失,這算是一種負面的影響。然而對於人類而言,這種生態影響完全可以接受。任何時候,糧食都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而且作為一種被馴化的植物,離開了人類的種植,它們並不會在自然界大規模生長。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不少山地和丘陵地帶開始退耕還林還草,很快就恢復了原始的生態面貌。但馬鈴薯、紅薯和玉米,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