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外來物種入侵
據初步估計,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造成574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還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引起土著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消失和滅絕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吳小康劉彤王政屈凌燕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增多,外來物種由此進入我國境內。由於缺乏天敵形成入侵,我國多地損失慘重,並面臨著生態系統被破壞、人身安全受威脅等困擾。但因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今後我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外來物種入侵形勢。
外來物種「入侵」全國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最近在陝西、廣西、浙江等多地採訪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業已成為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最具威脅性的上百種外來入侵生物中已有超過50種進入中國,科技部「973」計劃生物入侵項目首席科學家萬方浩說,目前我國入侵外來生物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迄今,全國34個省(區、市、特別行政區)均有發生和危害,涉及農田、森林、水域、溼地、草地、島嶼、城市居民區等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其中農業生態系統受影響最為嚴重。「據初步估計,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造成574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還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引起土著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消失和滅絕。」
廣西近兩年出現的食人魚、非洲大蝸牛等入侵物種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南寧市周邊地區,不時能看到如雞蛋大小的蝸牛,它們晝伏夜出,禍害莊稼、蔬菜,已被確認為非洲大蝸牛,也是我國列為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非洲大蝸牛可危害500多種作物,侵害對象包括農作物、林木、花卉等,具有攝食兇猛、繁殖力強、繁殖速度快等特性,甚至能啃食水泥,一次產卵數量可達幾百枚,號稱「田園殺手」。
近20年來,新疆農林外來入侵生物也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平均每年至少增加兩種外來生物。在79種農林入侵生物中,八成以上是從廣東、山東、福建等國內省區傳入,其餘從中亞、西亞、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傳入。
外來入侵物種松材線蟲號稱「松樹癌症」,曾在我國多地引發災害,幾乎毀滅了在香港廣泛分布的馬尾松林,也是陝西省林業部門重點防範的蟲害之一。被松材線蟲感染後的松樹針葉變色,樹脂分泌停止,直至整株乾枯死亡。它此前曾給西安的松樹帶來過巨大災難,林業人員不得不整片砍伐染病植株。
專家分析認為,正常的貿易往來、運輸、旅遊活動,以及物種引進、走私和跨境網購等是外來入侵物種進入國內的主要通道。
改革開放後貿易量增大和境外頻繁的人員、物流出入,使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有機會進入中國,生物危害事件也頻繁發生。專家指出,我國3/4的入侵物種最早發現於沿海有口岸的經濟發達地區,因此這些物種在沿海地區造成的危害比內地嚴重。
由於評估不充分,正常的物種引進最終導致入侵。如上世紀80年代,福壽螺作為高蛋白特種經濟動物首次引進我國廣東省,隨後又被引入到長江以南各省養殖。因其具有生長迅速、繁殖力和適應力強等特性,很快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形成自然種群,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損害。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入侵研究室研究員劉萬學介紹,從上世紀30年代起,我國為了景觀、治理荒漠等原因主動引進了一批外來植物,當時對外來物種的認識不足,根本沒有意識到入侵生物的危害,及至泛濫成災為時已晚。
跨境購物和走私活動等也是外來物種入境的主渠道之一。2014年8月,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首次截獲了4隻全球毒性最強的物種——活體箭毒蛙,但寄件人採用了虛假申報的手段,在面單填寫的內容物為布公仔。
據浙江檢驗檢疫局動植物檢疫監管處生物安全科科長武揚介紹,浙江檢驗檢疫部門每年可查獲上萬批有害生物。僅2014年上半年便截獲了有害生物568種6451批,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有47種826批。
入侵生物危害巨大
專家指出,一旦外來物種形成入侵,會直接威脅人身安全、農林牧漁業生產和生態安全,如美國白蛾。
1984年8月陝西省首次發現世界性檢疫害蟲——美國白蛾,它跟隨來自朝鮮的木質包裝進入我國,由於當時的軍用物資不在檢疫範圍內,致使美國白蛾定殖、擴散。其發生地陝西省武功縣的蟲情最為嚴重,據當地一家企業統計,蟲害發生後,不僅全廠樹木、綠籬葉子全被吃光,廠區周圍550米範圍內的玉米、棉花等農作物70%葉子被吃光。隨後疫情迅速蔓延至鹹陽、西安、寶雞3市9縣(市、區)54個鄉(鎮)511個行政村和281個單位,疫區面積達700餘平方公裡。1990年至1997年在美國白蛾發生發展的最盛時期,陝西全省疫區直接經濟損失2.34億元,疫區及周圍地區間接損失9.63億元。陝西省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資金、130萬人次,人工查防2854萬畝次,噴藥滅蟲1120萬畝次。
紅火蟻原產於南美地區,被列為國際重大危險性入侵害蟲。據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陸永躍介紹,中國於2004年首次在廣東省吳川市發現紅火蟻,十年來,紅火蟻已入侵廣東、廣西、湖南、福建、四川、江西、雲南、海南等地。「我們研究發現,紅火蟻會咬齧人畜,並且喜歡在通信設備和電器中築巢,危害公共安全,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影響。」
煙粉蝨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入侵我國。它的成蟲、若蟲分泌的蜜露能誘發黴汙病等真菌病害,並能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降低其產量和品質。2010年,煙粉蝨曾造成陝西省大面積番茄絕收。
在雲南等一些地區,紫莖澤蘭漫山遍野,這種原產於墨西哥的入侵物種繁殖能力強,對當地的農牧養殖影響嚴重。「除了霸佔山野影響農牧,有的植物牛羊吃了會中毒,人接觸會過敏。帶刺的種子會劃破腸胃,造成牛羊死亡。」劉萬學說。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說,近10年來,我國新增入侵物種近50種,其中有20餘種危險性入侵物種接連在我國大面積爆發成災。
專家指出,外來物種入侵具有時空差異,有的物種危害顯而易見,有的則具有長期性和潛伏性,一旦爆發應對會很棘手。「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仍將面臨著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增多、面積擴大的趨勢。這是由於一方面外來物種仍源源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我國;另一方面,已形成入侵的物種在國內多地區之間快速擴散。」
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1953年,我國新疆地區首次發現外來蘋果蠹蛾,在長達幾十年的傳播後,1989年擴散出新疆,目前在遼寧、甘肅等地均有發現。陝西省農業廳植物保護工作總站站長範東晟說,蘋果蠹蛾目前已對陝西全省形成東西夾擊之勢,鄰省甘肅省多個縣區果汁加工廠內已監測到蘋果蠹蛾的存在,且在這些區域定殖風險極大;陝西省果區與這些地區果園幾乎直接相連,蘋果蠹蛾進入陝西省內的路徑將由單一遠距離傳播,變為遠距離跳躍式和近距離自然傳播雙重途徑,阻截防控任務繁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松光認為,我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連接長江、淮河以及沿線湖泊,這為外來入侵物種擴散提供了通道。據他調查發現,外來水生植物水盾草以往主要入侵長江以南水體。但目前水盾草存在向北進一步擴散的風險。謝松光說,我國外來入侵魚類已有70多種,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聯通,增加了外來魚類擴散和沿線魚類跨區域入侵的風險。
與此同時,目前外來物種仍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2011年全國共截獲各類動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50多萬次,3972種;2012年達到57.9萬次,4331種;2013年達到61萬次,4883種。
劉萬學告訴記者,根據統計,此前每10年才發現一到兩種外來物種,「而近10年來,每年發現的數量就有一到兩種,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外來物種入侵速度在加快。」
據本刊記者了解,外來物種形成入侵後,因數量多、分布廣,且涉及生態系統的方方面面,實現根治難度很大。
目前,對付外來入侵物種的辦法有三種:一是人工物理防除。這種方法在外來物種入侵初期,還沒形成種群時行之有效,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人工化學防除。這種方法效果比較好,但化學藥物也可能殺死其他生物,化學殘留也會造成環境汙染;三是生物防治,即引入入侵植物天敵進行防治。但這種方法,應該慎之又慎,很容易形成新的入侵。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潤志告訴記者,蘋果蠹蛾的卵會寄生在果肉裡,憑肉眼根本看不出來,非常利於傳播擴散。不少果農對感染的蘋果採取深埋、丟棄等辦法,卻難以根絕。「蘋果蠹蛾的蛹、卵耐低溫高溫,殺死有一定難度,因此防治非常麻煩。」
陸永躍說,現在距我國內地首次發現外來入侵物種紅火蟻已有十年時間,目前紅火蟻已擴散至多個省區,且分布面積仍在逐步擴大。「經過我們研究找到了有效殺死紅火蟻的辦法。但紅火蟻分布太廣,要想全面殲滅已經不可能。只有調整治理思路,對紅火蟻肆虐地區採取重點治理方式,有可能將紅火蟻控制在一定程度內。」
以福壽螺為例,局部單一的防治並不能徹底根除福壽螺,只要少量的福壽螺存在,就可能導致福壽螺災害的重新爆發。因此福壽螺的防治、控制不僅需要單一技術上的突破,更為迫切的是對災害進行準確預測,利用各種防治手段阻止災害發生,實現各種技術手段整合,逐步實現多層次、多階段的綜合防控。
外來物種入侵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環節。相關專家和檢驗檢疫部門負責人建議,應從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基礎研究等方面著手,建立起以預防為主的入侵物種治理模式。
首先,以立法為基礎,堵塞外來物種進入通道。其次,建立完善外來物種檢測和風險評估體系,實現外來入侵物種的早發現、早控制、早撲滅。
此外,還應加大基礎研究,為尋求防治辦法提供參考。張潤志表示,只有把外來入侵物種的生長規律、生活習性等摸清了,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