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 是腹足綱動物,為陸棲蝸牛。俗名褐雲瑪瑙螺、菜螺。因為嚴重影響生態,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綱: 腹足綱 Gastropoda
目: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科: 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
屬: 非洲大蝸牛屬 Achatina
種: 非洲大蝸牛 A. fulica
非洲大蝸牛成體最大殼長可超過20釐米,殼直徑達7-8釐米。
殼略呈紡錘形,質稍厚,螺層約六、七層,螺旋紋與生長紋相交錯,體螺層大,螺旋紋不明顯;殼面白或黃色,有紅棕色條紋或焦褐色雲狀花紋。
無厴,遇到乾燥或冬眠時分泌乳白色粘液膜以封閉殼口。
厴(yǎn),亦稱蓋或殼蓋。系腹足綱著生於後足上面的板狀結構,軟體部縮入貝殼內後藉此堵封殼口。
夜行性,喜好潮溼的環境。生活環境為陸地,主要棲息於菜地、農田、果園、公園、橡膠園裡、雜草叢生、樹木蔥鬱、農作物繁茂陰暗潮溼的環境以及腐殖質的土壤裡、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樹枝落葉和石塊下。
非洲大蝸牛一年約生產5-6次,一次平均約生產100個卵。
非洲大蝸牛的卵
非洲大蝸牛幼體
約4個月就能長為成體,但長為成體後仍會緩慢成長。在飼養環境下,壽命約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非洲大蝸牛以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食。因此在大部分的地區都被視為入侵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在很多國家非洲大蝸牛被當做寵物飼養,遺棄的非洲大蝸牛也會對當地的生態造成破壞。
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目前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溼熱地區。如:印度、斯裡蘭卡、越南、柬埔寨、寮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沙撈越、日本以及中國的福建、廣東、臺灣、廣西、雲南、海南等地。(屬於有害侵入物種被中國禁養)
在中國南部沿海的「炒螺肉」會取食該物種,然而,處理蝸牛肉必須完全熟食,各種料理方式無論是快炒或烹煮,應該確實煮熟,才可安心食用,否則可能因生食感染廣東住血線蟲,造成嗜伊紅性腦膜炎而危及生命。
廣東住血線蟲
在 螺螄 或 蛞蝓 肺動脈所產下的卵,於微血管中孵化成第一期幼蟲,經氣管食道在糞便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 (例如: 非洲大蝸牛 )可攝食入第一期幼蟲,在體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人或老鼠(尤其是大鼠)吃下軟體動物或受汙染的飲水或生菜而得病。在嚙齒類,幼蟲穿過腸管進門脈循環後,移至宿主腦部經脫皮兩次,回到宿主肺臟。在人體中,幼蟲進入腦部不再發育。在人臨床症狀常見有腦炎、腦膜炎、噁心、嘔心、發燒、角膜炎、虹膜炎、視網膜水腫、嚴重會昏睡及死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的微店,
裡面有一些不錯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