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城管局發布了一個非洲蝸牛的微博,在各小區群傳播……引起了不小的蝸牛恐慌,特別是寄生蟲的恐慌。我就想說什麼東西沒有細菌寄生蟲?貓貓狗狗也有,人也有,而且蝸牛身上的寄生蟲並不寄生到人身上,只要不生吃就沒事。把非大吹的那麼聳人聽聞,什麼腦膜炎病毒,嗜血菌……我就問這些細菌病毒田螺有沒有?田螺更多吧?但很多人吃都吃呢!照這種說那麼多吃田螺的人都毒死了?其實我們平時吃的小龍蝦和田螺寄生蟲更多啊……甚至日常吃的草魚也很多寄生蟲。但是我們日常食物經過高溫蒸煮,已經把寄生蟲殺死了,就像一個雞蛋經過高溫能變熟一樣,寄生蟲也是一種和雞蛋一樣蛋白質,並不是引起恐慌。以前美軍還把這種蝸牛當做軍隊儲備糧,比較耐儲存。非洲巨型陸生蝸牛是典型的全球性災害,它為世界帶來了物種入侵的威脅。這種蝸牛原產於非洲東海岸,但現在遍布亞洲,環太平洋區域和美洲——事實上,除了澳洲以外的所有北回歸線以內的大陸和島嶼都已經被這種大蝸牛佔領了。
![]()
但排除它們令人聞風喪膽的名聲,我們在聖誕節島上對這種入侵性蝸牛的研究顯示,這種蝸牛對原生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
![]()
非洲大蝸牛具備著一個成功入侵物種所需要的一切條件:他們在各種地方都能繁衍生息,吃啥都能活,很快就能進入生育年齡並且一生中可以產生1000個卵。將這些全部加在一起,你就會得到一個被公認為最可怕的入侵物種。這種蝸牛以上百種植物為食,包括蔬菜和莊稼(甚至會吃石膏和泥灰),它們因此被描述為農業的頭號敵人之一。澳大利亞機場曾經攔截到含有非洲大蝸牛的貨品,基礎產業部將其稱之為「巨大的威脅」。儘管如此,並沒有切實的研究可以證明它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一些學者表示,人們對這些蝸牛會對農作物造成巨大危害的印象來源於這些蝸牛對花園的破壞的誇大。也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非洲大蝸牛會毀壞原生生態系統。 Austral Ecology上的研究中對生活在聖誕節島上的原始雨林中的非洲大蝸牛進行了測試。非洲大蝸牛在另一種入侵物種長足捷蟻的幫助下已經遍布全島。在長足捷蟻到來之前,島上成千上萬的聖誕節紅蟹會消滅掉一部分的大蝸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他們的數量增加。不幸的是,長足捷蟻已經消滅掉了島嶼一些地區的聖誕節紅蟹使得這些蝸牛瘋狂繁衍。我們預測,這些吃樹葉的蝸牛可以消化掉地上的落葉並給種子萌發提供條件。但事實上我們獲得的證據並不能支撐我們的猜想,我們用了各種方法——包括實驗田,實驗室試驗和觀察,我們發現非洲大蝸牛隻吃很少很少的落葉和一點點其他的東西。
![]()
我們幾乎無法分辨落葉是被蝸牛吃了還是自然腐爛了,它們確實吃落葉,但是吃的超級少。蝸牛也並沒有對種子萌發提供幫助,它們也幾乎不吃活的植物。在一次實驗室試驗中,我們企圖讓蝸牛吃新鮮的葉子,但蝸牛們餓死了一大半,導致我們不得不掐掉了試驗。也許聖誕節島上的活的植物們並不能成為它們的盤中餐。非洲大蝸牛可能導致了島上的其他問題。比方說在佛羅裡達洲,他們攜帶著對人體有害的寄生蟲。但是對於生態系統來說,它們完全不會造成想像中的大失衡。
![]()
人們對這些蝸牛會對農作物和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危害的印象來源於一種固有想法:所有的外來入侵物種都是有害的,必須要控制住。但是我們並沒有數據可以證明外來物種會對農作物和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危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需要對外來入侵物種進行控制嘛?這個是個非常艱巨的問題。預警原則是造成控制外來物種的主要原因之一。什麼都不做的話後果可能會很嚴重,為了安全,還是假設這些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吧。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努力證實這些猜想,恰當的監控和實驗才能告訴我們它們潛在的危險和正確的應對措施。在現實中,非洲大蝸牛更是人們在面對外來入侵物種時的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