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雨水多蝸牛頻現 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細菌多,市民莫捕捉食用

2020-11-21 廈門網

  -幼兒園的小朋友觀察蝸牛爬過玻璃和刀鋒。韓揚供圖

  -一場小雨過後,院子裡的盆景上也出現了小蝸牛。戴懿攝

  -非洲大蝸牛。本報拍客雲中竹攝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戴懿)「蝸牛蝸牛,下雨不愁,背著房子,東遊西遊。」下雨過後,公園草地上、小區綠化帶上、田間菜地裡隨處可以見到蝸牛,有指甲蓋大小的小蝸牛,也有拳頭般大小的大蝸牛。昨日是夏至,梅雨季進入尾聲,盛夏拉開序幕。去哪裡可以找到蝸牛呢?其實蝸牛是夜行動物,晚上在小區的草地上說不定你就能邂逅它們。

  「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宋代辛棄疾的這句詞,是對蝸牛生活習性的真實寫照,蝸牛最大的特徵就是背著「房子」慢慢爬行。不過,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拿蝸牛的角來做文章,如白居易的「蝸牛角上爭何事」,勸人不要斤斤計較。而埃及諺語「世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夠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卻是在讚賞蝸牛持之以恆、勇往直前的精神。

  不論蝸牛代表著什麼形象,這個季節,蝸牛卻實實在在吸引了許多人的興趣。

  去年「越獄」的中華白玉蝸牛再出現時長大了一圈

  連日的陰雨給陳肇聖帶來了驚喜,在東坪山李家小院裡,天剛放晴,一隻蝸牛爬了出來。陳肇聖發現,這正是去年10月「越獄」的中華白玉蝸牛之一。它不僅成功越冬,而且身上還長出了一圈漂亮的生長線。「蝸牛都是先長殼再長肉的,殼口那一圈淺黃色的部分就是新長出來的,特別明顯。」

  陳肇聖,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蝸牛哥」。他的蝸牛養殖基地在外地,但是他在東坪山上也養殖了少量的中華白玉蝸牛,用於自然觀察和體驗。中華白玉蝸牛是人工選育的養殖品種,一般都在溫室養殖,野外很少。去年10月,一次蝸牛觀察體驗項目結束後,「蝸牛哥」打算把幾十隻蝸牛煮了吃。可是裝蝸牛的箱子忘了蓋上蓋子,等他發現的時候,蝸牛已集體「越獄」了。所以,當再次看到這隻中華白玉蝸牛時,陳肇聖非常驚喜,原來它自然越冬了。

  「蝸牛哥」說,蝸牛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最佳生長溫度是22℃-28℃,它們晝伏夜出,白天都在避暑,或者躲在洞裡、樹葉底下,甚至會把自己的身體埋進土裡,晚上再出來溜達,因此夜間比較容易看到蝸牛。最近下雨,所以白天也容易遇到蝸牛。「如果天氣太熱或者太冷,它們都會進入休眠狀態。」陳肇聖說。

  幼兒園組織孩子們觀察蝸牛爬過菜刀刀鋒不會受傷

  韓揚是咪咪卡幼兒園的老師。前幾天,她在上班的路上發現了許多蝸牛,就隨手抓了十多隻帶到幼兒園給孩子們觀察。其實,上學期幼兒園裡就組織過蝸牛觀察項目,但是當時沒有遇到這樣的好天氣,在公園裡並沒有發現蝸牛。一名家長就從島外抓來了十多隻蝸牛,給孩子們觀察。

  為了觀察了解蝸牛的形態、運動特徵以及如何進食,幼兒園的王芬和吳敏老師還拆下了一扇透明玻璃窗,將蝸牛放在玻璃上,這樣一來,孩子們可以從兩面觀察蝸牛。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有兩萬多顆牙齒。那麼蝸牛爬過鋒利的刀片是否會受傷呢?」老師們一邊發問,一邊讓蝸牛爬過一把刀。結果,孩子們驚訝地發現,蝸牛一點兒都沒有受傷。「因為它們的牙齒比刀刃還要細。」老師告訴孩子們。

  有一次,幼兒園的老師還發現了一隻休眠狀態的蝸牛,就帶回來讓孩子們觀察。蝸牛縮進殼裡,殼口有一層膜,老師滴上幾滴水後,過了一段時間,蝸牛就慢慢爬了出來,它醒了。

  除了觀察蝸牛,咪咪卡幼兒園的孩子們還用繪畫表達了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學唱與蝸牛有關的歌曲,聽與蝸牛有關的故事,甚至在教育戲劇課堂上即興表演與蝸牛有關的故事。

  用養殖的蝸牛黏液止癢野外的蝸牛不要吃

  在野外開展自然觀察的時候,「蝸牛哥」總會帶上幾隻自己養殖的蝸牛。他說,蝸牛的黏液有止癢的功效,一旦被蚊蟲叮咬,只要把蝸牛放在被叮咬的地方,就能止癢。不過,「蝸牛哥」提醒,最好不要用野外抓到的蝸牛來塗抹蚊子叮咬處,因為野外蝸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較多。比如,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如廣州管圓線蟲。此外,也不要直接捕捉食用野外蝸牛。

  從事蝸牛研究20多年的董啟農說,其實市民經常看到的大蝸牛,就是人們常說的非洲大蝸牛,學名叫褐雲瑪瑙螺。這種蝸牛原產地是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後來被帶入東南亞國家。非洲大蝸牛進入廈門的時間是19世紀中末期。據說,陳嘉庚1921年創辦廈大的時候,從南洋引種了一些植物,裡面也藏著非洲大蝸牛,因此這種蝸牛在廈大校園也比較常見。不只是在廈門,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非洲大蝸牛也很多。

  董啟農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開發利用蝸牛。「蝸牛蛋白質含量很高,除了食用,還有很多藥用價值。在閩南周邊農村,還有不少農家飼養蝸牛。」董啟農說。

  【連結】

  蝸牛約有四萬種

  能食用的並不多

  蝸牛屬腹足綱的軟體動物,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西方語言中,一般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僅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世界上約有四萬種蝸牛,但有飼養和食用價值的種類卻很少。

  雖有數萬顆牙齒

  但無法咀嚼食物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儘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的是帶狀結構的齒舌,上面布滿牙齒。蝸牛一生之中,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後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蝸牛排洩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黏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本草綱目》上記載

  蝸牛具有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早有以蝸牛治病的記載。近代中醫學也公認蝸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治消渴等作用,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氣管炎、前列腺炎、惡瘡和癌症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提醒!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由於前段時間颱風暴雨天氣,廣東佛山、福建廈門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非洲大蝸牛已有市民拳頭的一般大。 連日來,有市民反映,福清市福政路綠化帶每晚都會出現大量巨型花螺,每晚都有市民帶小孩前去捕捉。對此,專家稱,所謂巨型花螺實為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會攜帶病毒,食用則危害極大。 林女士住在福政路附近,她稱,近期連降大雨,有人在福政路紅綠燈路口的綠化帶上發現許多大花螺。隨後,他們就看到不少市民攜帶小孩前來捕捉。
  • 非洲大蝸牛爬上南京餐桌 專家提醒野生要煮透
    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專家說,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都是人工飼養的,加工得當是安全的。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佛山:非洲巨型蝸牛上餐桌 專家稱攜有寄生蟲
    這種蝸牛能不能吃?專家介紹,因為其體內藏有眾多的寄生蟲和蟲卵,儘量不要食用。如果要食用的話,需要經過沸水煮熟。  雨後頻現「大螺」  它其實是非洲蝸牛  「好大一隻螺啊,不知道能不能吃?」黃小姐昨日在朋友圈發布了這麼一則消息。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路邊碩大「花螺」是非洲大蝸牛 有寄生蟲勿食用
    海峽導報(微博)訊(記者 香卉輝 通訊員 王立生)近期連降大雨,許多細心的市民發現,小區綠化帶及道路上出現許多體型碩大的「花螺」,有的體殼近10公分,較之尋常花螺大上不少,不知是何方神聖。廈門檢驗檢疫局專家介紹,這種「花螺」其實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大型的陸棲蝸牛。該蝸牛喜夜行、雜食性、懼光怕熱,喜歡在下雨天及夜間出沒,並以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為食,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同伴屍體,甚至啃食和消化水泥,危害性較大,屬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 路邊碩大「花螺」是非洲大蝸牛 有寄生蟲不能食用
    東南網9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香卉輝 通訊員 王立生)近期連降大雨,許多細心的市民發現,小區綠化帶及道路上出現許多體型碩大的「花螺」,有的體殼近10公分,較之尋常花螺大上不少,不知是何方神聖。廈門檢驗檢疫局專家介紹,這種「花螺」其實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大型的陸棲蝸牛。該蝸牛喜夜行、雜食性、懼光怕熱,喜歡在下雨天及夜間出沒,並以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為食,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同伴屍體,甚至啃食和消化水泥,危害性較大,屬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
  • 非洲大蝸牛 盛夏刷爆朋友圈
    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拳頭大的非洲大蝸牛,頻頻出現在公園、小區裡食量驚人 危害公園小區已多年市民王先生家住融信大衛城,每天晚飯後,都會在小區裡散步。最近一連好幾天,他都在道路上、草叢裡看見不少非洲大蝸牛,有時甚至會一不小心踩到。「尤其下雨後,蝸牛出沒更加頻繁。」王先生將此事反映到物業。
  • 緊急提醒!深圳多地雨後頻現這種動物,寄生蟲「成堆」!千萬不能碰
    最近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暴雨特別多但往往都是來的快,去的也快一場大雨過後不少人發現馬路或者公園的草叢邊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大蝸牛!▼大蝸牛,到底有多大呢?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別急,聽小編慢慢說「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這種大蝸牛!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最近,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 專家表示,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非洲大蝸牛已在中國成災!傳播多種疾病,千萬不能碰
    ,不少小朋友也對它很感興趣,但疾控專家就提醒,這種蝸牛千萬別碰 ,否則後果很嚴重!      這種蝸牛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而是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的繁殖數量越來越多,非洲大蝸牛不僅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 福建泉州現10餘釐米長蝸牛 能啃食消化水泥(圖)
    泉州市民注意啦,如果在路上或者田野裡遇到這種蝸牛,切莫隨意碰觸!這是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它可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  晉江市植物病蟲疫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市民,該非洲大蝸牛能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如果不小心接觸了這種蝸牛,一定要記得洗手,因為非洲大蝸牛的黏液中可能有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