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爬上南京餐桌 專家提醒野生要煮透

2021-01-15 騰訊網

入侵南寧的非洲大蝸牛 網絡圖片

這兩天,南寧市郊出現了大量的非洲大蝸牛。這種被我國列為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田園殺手」,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讓當地農民大為傷神。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

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專家說,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都是人工飼養的,加工得當是安全的。

調查

南京餐館賣的是什麼蝸牛?

有的說是非洲大蝸牛,有的說是白玉蝸牛

「價值128元的美味,僅售66元!特色優品龍蝦/鐵板香鍋牛蛙/鐵板香鍋瑪瑙蝸牛3選1。」山西路附近一家餐廳曾經特意推出了蝸牛這道菜。對於,鐵板香鍋瑪瑙蝸牛,菜餚備註寫著:瑪瑙蝸牛,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又稱為非洲大蝸牛,它已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

南京多家餐館裡也都有蝸牛這道菜。大家的賣點也各不相同。一家法式餐廳裡賣的是烤蝸牛,「就是把蝸牛烤熟了,放土豆泥和芝士。」還有一家西餐廳賣的是蝸牛湯,還有的是法式蝸牛。包括一些披薩店裡,也有「蝸牛」這道菜餚。

南京餐館裡的蝸牛都是什麼品種?有的餐館說,不太清楚,反正都是國產的,有專門的進貨渠道。有的則說,是白玉蝸牛,肉是雪白的,殼也是白色的。還有的說,「是國產的,可以食用的,是專人飼養的,不是野生的那種。」

那麼,批發市場上,都有些什麼蝸牛賣呢?南京眾彩物流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的批銷市場上,都是常見的小田螺,其中有一戶商家賣蝸牛,但也不是天天有蝸牛賣,「有時候有蝸牛,有時候沒有。」至於賣的是什麼蝸牛,這位負責人說,不是太清楚。

疑惑

「白玉蝸牛」又是什麼品種?

其實,跟非洲大蝸牛是一回事

南京的餐館裡,多數稱自己賣的是白玉蝸牛,也有的說是非洲大蝸牛。它們是一回事嗎?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黃成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它們其實是一個物種,白玉蝸牛在幼體時,殼是白色的,長大以後,它們的外殼也是褐色的。相比非洲大蝸牛,它們的個頭可能相對小一些,殼薄一些。不過,兩者是一回事。「之所以,叫白玉蝸牛,是因為肉是雪白的,飼養的周期相對短一些。法國人吃的蝸牛,也是從非洲來的。」

黃成說,餐廳裡的蝸牛,應該都是人工飼養通過檢驗檢疫的。「非洲大蝸牛很大,基本上一個切片可以裝一盤。」黃成坦言,他本人就吃過非洲大蝸牛,覺得味道「就那樣」。

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非洲大蝸牛的塊頭比雞蛋還大,一個雞蛋通常重五六十克,而非洲大蝸牛可以長到100克左右。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三大食用蝸牛除了非洲大蝸牛之外,還有法國地產的蘋果蝸牛和巴爾幹半島出產的光亮大蝸牛。而法國菜更是以法式焗蝸牛聞名,法國人吃蝸牛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時代,當時拿破崙帶兵打仗馬車上都必備成箱的蝸牛。

提醒

非洲大蝸牛到底能不能吃?

野生的有寄生蟲,食用有安全隱患

非洲大蝸牛究竟能不能吃?專家們的意見分成了兩派,有專家說能吃,也有專家說不能吃。

農林專家認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人類食用危害極大。農林專家呼籲,「千萬不能吃」。不過,黃成說,非洲大蝸牛,學名叫「褐雲瑪瑙螺」,在法國是一道名菜。在非洲、歐洲、南亞很多國家都有,最初它們進入中國,就是當成觀賞和美食引進的。野外的非洲大蝸牛要謹慎,它們在野外生活,環境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身上確實會有很多病菌,有很多寄生蟲在裡面,處理不好,人會患病。

「野生蝸牛,如果半生不熟是不可以吃的,因為,它身上攜帶的病菌沒有被殺死,人會感染的。」黃成說,野生非洲大蝸牛如果要吃,必須燒熟,得高溫消毒,煮熟了才能吃。

非洲大蝸牛

劣跡斑斑

1966年

因一個孩子從夏威夷攜帶了2-3隻非洲大蝸牛到邁阿密,3年內便傳遍了整個邁阿密州,花園內的花卉植物枝葉幾乎被吃光。

1932年

我國臺灣省作為食物將非洲大蝸牛引種繁殖,有部分被棄于田野,結果導致了上世紀50年代臺灣農業的毀滅性災難。

2006年

雲南富寧縣部分鄉鎮的菜地、農田裡蔓延著一種「非洲大蝸牛」,使全縣3.1萬畝農作物不同程度遭受危害。

2013年

今年8月有媒體報導,美國佛羅裡達州邁阿密近兩年遭大量非洲大蝸牛入侵,當局已花費600萬美元清剿,至今成功捕捉12.8萬隻。據報導,目前,為更有效地對付大蝸牛,當局正訓練拉布拉多犬協助嗅出氣味,找出大蝸牛藏身處。

[入侵]

90多年前就已進入中國

非洲大蝸牛,產於東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後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所以被稱為非洲大蝸牛。黃成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非洲大蝸牛不是現在才出現在中國的。

如果說,非洲大蝸牛是外來入侵物種,那麼它們在90多年前就已經入侵了。據介紹,18世紀英國的傳教士將它們帶到印度,東南亞一帶。1921年,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時,從南洋引進了一些植物物種,無意之中將隱藏在植物根部等處的非洲大蝸牛帶進了廈大。由於廈門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非常適合它們的生長,非洲大蝸牛作為一種野生的物種在廈門落戶。

20世紀70年代初期,雲南也發現了非洲大蝸牛。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意識到它們是一道名菜,從法國引進,開始出現人工飼養的非洲大蝸牛。

[警告]

北緯28°以南,不能放生

非洲大蝸牛開始引進的時候,都是人工飼養的,但少數「狡猾」分子逃脫到野外。雲南、廣西、海南、福建、湖南南部、浙江南部的野外,如果看到非洲大蝸牛,正常。

「北緯28°(浙江)以南,非洲大蝸牛是不能放生的。如果放生就會泛濫成災。」黃成說,非洲大蝸牛喜歡潮溼溫暖,而北緯28°以南的區域內,冬天也相對溫暖。比如南寧,冬天也會下雪,但下雪的日子非常短,也就一兩天就過去了。對於非洲大蝸牛來說,它們躲進泥土中冬眠就躲過去了。

非洲大蝸牛,白天睡覺晚上行動,侵害對象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吃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而且,非洲大蝸牛的繁殖速度很快。

[延伸]

南京,非洲大蝸牛無法過冬

在南京,非洲大蝸牛想要在野外生存下來,幾乎不可能。黃成對現代快報記者說,南方的冬天相對溫暖潮溼,就算下雪,很冷的天最長也就幾天,非洲大蝸牛熬一熬就過去了。而南京不同,南京的冬天有些怪,而且跨度很長,零下的氣溫常常是連續幾十天,一兩個月都在零下很常見。2008年,南京還出現了大暴雪。這麼冷的天,野外的蝸牛是「撐」不過去的,它們會往泥土中躲,但南京的泥土也是冰涼的,還是結冰的,它們無法冬眠,會被活活凍死。

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羊杏平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江蘇的田間地頭,也有蝸牛,但都是地產小蝸牛,不是雞蛋大的非洲大蝸牛。

雖然野外無法存活,但還是有市民把非洲大蝸牛當寵物來養。黃成說,當寵物養的非洲大蝸牛都是經過檢驗檢疫的,身上不會攜帶病毒病菌。

非洲大蝸牛

俗稱褐雲瑪瑙螺、法國螺。成體殼長一般有7-8釐米,最大可超過20釐米。喜棲息於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溼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原產於非洲東部沿岸,目前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非洲大蝸牛可危害500多種作物,侵害對象包括農作物、林木、花卉等,且具有攝食兇猛、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等生物特性,在國際上號稱「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的繁殖速度極快,雌雄同體,異體交配,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一旦傳入,可通過各種途徑迅速擴散。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相關焦點

  • 「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爬上南京人的餐桌
    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  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專家說,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都是人工飼養的,加工得當是安全的。
  • 非洲大蝸牛爬上南京人餐桌 被稱田園殺手
    這兩天,南寧市郊出現了大量的非洲大蝸牛。這種被我國列為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田園殺手」,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讓當地農民大為傷神。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
  • 佛山:非洲巨型蝸牛上餐桌 專家稱攜有寄生蟲
    這種蝸牛能不能吃?專家介紹,因為其體內藏有眾多的寄生蟲和蟲卵,儘量不要食用。如果要食用的話,需要經過沸水煮熟。  雨後頻現「大螺」  它其實是非洲蝸牛  「好大一隻螺啊,不知道能不能吃?」黃小姐昨日在朋友圈發布了這麼一則消息。
  • 螃蟹爬上了餐桌
    >Crab on white在對斯裡蘭卡島野生螃蟹螃蟹爬上了餐桌螃蟹在大才島的海灘上螃蟹爬上了餐桌螃蟹爬上了餐桌螃蟹爬上了餐桌螃蟹爬上了餐桌螃蟹爬上了餐桌巨大的椰子蟹炒米飯和沙拉一份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新聞頁-臺海網] 非洲大蝸牛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近期雨水多蝸牛頻現 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細菌多,市民莫捕捉食用
    戴懿攝  -非洲大蝸牛。本報拍客雲中竹攝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戴懿)「蝸牛蝸牛,下雨不愁,背著房子,東遊西遊。」他的蝸牛養殖基地在外地,但是他在東坪山上也養殖了少量的中華白玉蝸牛,用於自然觀察和體驗。中華白玉蝸牛是人工選育的養殖品種,一般都在溫室養殖,野外很少。去年10月,一次蝸牛觀察體驗項目結束後,「蝸牛哥」打算把幾十隻蝸牛煮了吃。可是裝蝸牛的箱子忘了蓋上蓋子,等他發現的時候,蝸牛已集體「越獄」了。所以,當再次看到這隻中華白玉蝸牛時,陳肇聖非常驚喜,原來它自然越冬了。
  • 非洲的巨大蝸牛「跳」著入侵的物種,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在雨後的草地上,幾乎到處都能看到一種巨大的蝸牛!有專家提醒,這種大蝸牛是一種害蟲,不僅危害農作物、樹木、果樹、蔬菜、花卉等多種植物,而且還危害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中間宿主,特別是結核和嗜酸性腦膜炎,如果食用會造成極大危害。有「知心」的人認為,這種蝸牛並不可怕,早在90年前就來到廈門。
  • 草坪驚現十幾隻非洲大蝸牛 專家:不觸碰不食用
    盧先生走近一看,草地上還真的聚集著很多蝸牛,但和平日見到的蝸牛不同,這些蝸牛每一隻都有雞蛋大。­  「我數了數,有十幾隻,都往草地上廢棄的桌椅上爬。」盧先生告訴記者,他曾在報紙上看到過類似蝸牛,上網查詢比對後,更加確信這就是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網上說千萬不要碰觸,會傳播疾病,我擔心有小朋友抓去玩,那就太可怕了。」
  • 入侵物種的另類:非洲大蝸牛,個頭拳頭大,中國吃貨也無可奈何
    來自美國動植物衛生檢驗署的昆蟲學家艾米·羅達稱,「若要將這種動物消滅乾淨,就必須得把每一隻蝸牛都殺掉。」顯然,這並不能做到。在非洲,這種巨型蝸牛一直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成為非洲人民餐桌的常客。在一些其他的國家,人們也將它當作寵物來飼養。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 【微言新識】認識非洲大蝸牛
    近日,網上盛轉這樣一條微博:「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非洲大蝸牛」究竟是什麼?讓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為您介紹。
  • 法國蝸牛可以吃,中國蝸牛為什麼不可以?專家:還真的不行
    雖然在我國沒有吃蝸牛的習慣,不過在法國,吃蝸牛的傳統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在中世紀時,可能是地理氣候的原因,法國的野生蝸牛特別多,物質的匱乏加上愛美食的天賦,讓法國人發現了這些蝸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就像我們發現田雞的鮮甜嫩滑一樣,隨後便將蝸牛擺上了餐桌,開始將蝸牛製作成各種菜餚。
  • 非洲大蝸牛多可怕?物種入侵的另類,水泥都能吃,國人也無可奈何
    從牛蛙到小龍蝦,很多入侵物種都紛紛走上餐桌,非洲大蝸牛當然也不例外。不過,這種來自非洲的入侵物種,不僅沒有成功走上餐桌,還讓各國深受傷害。和嚇哭眾多北方漢子的南方大號蟑螂一樣,非洲大蝸牛也是蝸牛家族的巨型產品。這種蝸牛是陸的最大的蝸牛之一,身子攤開幾乎能平鋪整個手掌。每當雨季來臨,這種巨型蝸牛的爆炸式增長會讓很多南方人都為之發狂。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廣東人作為最厲害的吃貨,為什麼不吃非洲大蝸牛呢?
    非洲大蝸牛,產於東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後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所以被稱為非洲大蝸牛。非洲大蝸牛不是現在才出現在中國的。在90多年前就已經入侵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雲南也發現了非洲大蝸牛。
  • 非洲野味入侵全球: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中國吃貨根本拽不起來
    當然各位不必惋惜,因為非洲大蝸牛在我國南方就多得很,甚至很多小區內,一到下雨天就爬得到處都是,你想吃?可得想好了!非洲大蝸牛,到底是什麼玩意兒?2019年8月份,南方地區持續暴雨,廣東、福建多地出現了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超級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的小區內地面上、垃圾桶旁,連廊邊,臺階上到處的是這種超級大的蝸牛!
  • 非洲人吃蝸牛很離譜,一年可吃掉1500萬公斤,能把蝸牛吃到滅絕!
    當我第一次來到非洲逇時候,我就被這個地方的環境所震驚,非洲可以說是一個環境相對惡略並且社會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活水平不高的大陸,而作為亞洲大陸的我,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中,要我去非洲生活,一般除非我瘋了.
  • 非洲大蝸牛已在中國成災!傳播多種疾病,千萬不能碰
    ,不少小朋友也對它很感興趣,但疾控專家就提醒,這種蝸牛千萬別碰 ,否則後果很嚴重!      這種蝸牛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而是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的繁殖數量越來越多,非洲大蝸牛不僅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 非洲大蝸牛的進擊之路
    那我們不妨來看看,這種名為非洲大蝸牛的入侵物種,是怎麼一步一步佔領了我們的住宅小區的~~~非洲大蝸牛的進擊之路遙遠的東非溼熱的土壤中,生活著這個地球上最大的陸生蝸牛——非洲大蝸牛。故事要從一個溼熱的日子說起,我們神勇的主角在經歷了千難萬險之後,終於踏出了走出非洲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