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法國人喜歡吃蝸牛,他們有一道名菜叫「法式焗蝸牛」,我每次去薩莉亞吃飯都喜歡點一盤來吃,味道還不錯,跟平時吃肉差不多,口感甚至比肉還嫩些。
蝸牛是怎樣爬上法國人的餐桌的?
雖然在我國沒有吃蝸牛的習慣,不過在法國,吃蝸牛的傳統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在中世紀時,可能是地理氣候的原因,法國的野生蝸牛特別多,物質的匱乏加上愛美食的天賦,讓法國人發現了這些蝸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就像我們發現田雞的鮮甜嫩滑一樣,隨後便將蝸牛擺上了餐桌,開始將蝸牛製作成各種菜餚。
蝸牛被稱為「肉中黃金」
在法國人看來,蝸牛被視為「肉中黃金」,營養豐富而且具有藥用價值。當今,蝸牛與魚翅、乾貝、鮑魚並列成為世界四大名菜,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上等食品。蝸牛蛋白質含量高於牛、羊、豬肉,脂肪卻大大低於它們,並含有各礦物質和維生素,是體質虛弱,營養不良以及久病體弱者的食療首選。所含的酶能化積除滯,穀氨酸和天冬氨酸則能增強人體腦細胞活力。
蝸牛在法國已經不夠吃了!
雖然有好些國家都有食用蝸牛的習慣,例如西班牙、義大利等,不過把蝸牛吃出了名氣的只有法國人。
走進一家地道的法式餐廳,前菜中最不能錯過的要數法式焗蝸牛了。法國蝸牛是法式大餐的開胃菜和國宴名菜,亦是世界級名菜,它和鵝肝醬還有松露並列為法國的三大國寶級菜式。
法國人將食用蝸牛視為時尚與身份的象徵,在重大的節日裡,法式焗蝸牛是備受推崇的盤中餐。據統計,法國一年要消耗三億多隻蝸牛,巴黎經營蝸牛餐館和商店有五百多家。法國人對蝸牛的喜愛從這數量上就可見一斑。
消耗量如此之多,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蝸牛不夠吃了!一是隨著殺蟲劑在農業中的普遍使用,野生蝸牛已經變得越來越稀有了;另外吃蝸牛的人越來越多,即使開始人工養殖蝸牛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法國蝸牛可以吃,中國蝸牛可不可以吃?
看到這裡,聰明的人不禁會問:那為什麼不進口蝸牛呢?例如我國到處都有的大蝸牛,肉質更多呢!
這樣的想法很好,不過專家解釋說,並不是所有的蝸牛都能入菜的。在法國,主要吃兩種蝸牛,一種大個的,叫「勃艮第蝸牛」,就是我們經常會吃到的那種;還有一種比較小的叫「小灰」,適合燉著吃,通常要和胡蘿蔔一起燉很長時間。

而我國現在隨處可見的叫做「非洲大蝸牛」,它屬於外來入侵物質,儘管在非洲確實有人食用,不過這種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人食用的危害很大,所以建議吃貨朋友們,可千萬別吃這種大蝸牛。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並不是所有蝸牛都能吃的,當我們在野外見到非洲大蝸牛時也不要想著帶回家吃,饞的話就老老實實去餐廳點上一盤法式焗蝸牛吧。
每一種食物都值得用心對待,我是秋刀魚,喜歡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忙點讚或者分享,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文章底部評論處發表您的觀點。關注我免費贈送《家庭實用菜譜大全》電子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