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雨後,大蝸牛小區「散步」被當野味!這種蝸牛能吃嗎?

2020-11-21 深廣電第一現場

一直以來

廣東人都以會吃敢吃而聞名

今天就有市民跟我們報料稱

因最近連日陰雨天氣

小區裡的蝸牛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現身

部分小區居民見狀腦子裡

浮現出了法式蝸牛的畫面

有些人竟然捉了些蝸牛

準備回家大快朵頤

可這蝸牛真的能吃嗎?

小朋友玩蝸牛

大人「食指」大動

市民柳女士家住南頭星海名城,她說,最近深圳陰雨連綿,小區裡異常潮溼,暴雨過後,小區裡出現了非常多的蝸牛。有人就會把這些大蝸牛,拿回家吃了。

這麼隨隨便便的

就將路邊的蝸牛撿回家吃

這樣真的好嗎?

這些蝸牛是什麼種類?

到底是否可以食用呢?

專家:這是非洲大蝸牛

屬外來入侵物種

記者隨後從深圳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處了解到,小區裡出現的蝸牛的確是非洲大蝸牛,屬於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這種蝸牛雌雄同體,最大可長到超過20釐米,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平時躲藏在夾縫、草叢中,常在雨後冒出活動。

別看他們憨態可掬,其實非洲大蝸牛屬於有害入侵物種,侵害對象是農作物、林木、花果等,可危害500多種作物。

多種寄生蟲病菌宿主

專家不建議觸摸食用

那這蝸牛到底能不能吃?專家介紹,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它可能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

這種蝸牛爬行留下的黏液中也可能有病原體、寄生蟲等,因此,不建議觸摸或者當寵物養,也不建議食用。

為了健康著想

真的嘴饞了的話

建議大家還是去乖乖的

去正規的餐廳

記者:鄺睿儒

編輯:何嘉

審核:史昱昊

相關焦點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雨後看見這種大蝸牛,千萬不能碰!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臺灣等地,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看著『萌萌噠』,不知道能不能吃?」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雨後不少蝸牛爬到水泥牆上是在做什麼?雨後為什麼蝸牛會爬牆上...
    導語:一般在雨後,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蝸牛在牆上緩慢的爬著,看起來像在嗮太陽,又像在吃東西。那麼,你知道雨後不少蝸牛爬到水泥牆上是在做什麼嗎?到底在雨後為什麼蝸牛會爬牆上?其實,蝸牛和人一樣,也需要補鈣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補鈣方法吧。
  • 在小區見到這種「蝸牛」千萬別碰別吃!
    近日,雨水增多,天氣潮溼不少街坊反應這種「蝸牛」頻繁出沒緊急提醒如果看到這種「蝸牛」千萬不要亂碰亂食!否則後果很嚴重!這種「蝸牛」叫東風螺!位於番禺的這個小區在一場降雨之後樓宇外牆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東風螺有的甚至還趴在業主家的窗戶上讓不少住戶感到擔憂據了解東風螺,又稱非洲大蝸牛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由於前段時間颱風暴雨天氣,廣東佛山、福建廈門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非洲大蝸牛 盛夏刷爆朋友圈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羅丹凌 文/圖「有好多拳頭一般大小的蝸牛躲在草叢裡,看著『萌萌噠』,不知道能不能吃?」入夏後,不少福州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非洲大蝸牛的蹤跡。從西湖公園、溫泉公園,到倉山融信大衛城小區,大量巨型蝸牛都在怒刷「存在感」。
  • 雨後出現大蝸牛 重要提醒:別碰別養別吃!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深圳公共頻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 這兩天的雨說來就來,有細心的市民發現,下過雨之後,綠化帶經常會有大蝸牛出現!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別碰也別吃!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非洲野味入侵全球: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吃貨根本狂不起來
    這張圖可能不少人都看過,圖上的就是南方常見的非洲大蝸牛不同於平常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蝸牛,這種蝸牛能長到比手掌還大,其身子攤開幾乎能蓋住一張小臉(大臉不行)。它們的成體殼長一般為7-8釐米,但最大則可超過20釐米,比一般的巴西龜殼都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蝸牛之一。
  • 和兔子一般大的「非洲大蝸牛」能吃嗎
    這貨是二戰時期美軍的儲蓄糧,據統計在非洲這種蝸牛因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年被吃掉1.5萬噸,有各種吃法——煮、炒、焗、炸等。原本生活在東非,是尾隨貨船入侵中國的。那麼,既然非洲大蝸牛已經來到中國,我們能吃它嗎?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包括鬥門區,絕大部分的小區草叢,都是這種「大蝸牛」集中出沒的場所。 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6月8日清晨,一場雨後,廣州番禺大龍街一小區牆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
  • 別吃!別碰!這個大蝸牛壞得很,弄死它
    對於真正的吃貨來說,沒有什麼是不敢吃的,但最近,就出現了一種讓吃貨都望而卻步的生物。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  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
  • 蝸牛、寄生蟲、腦膜炎......
    【1】http://sz.szhk.com/2018/05/10/282999511540473.html   深圳這種蝸牛最很多 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  據相關文獻報導——  在廣州,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  在深圳,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介於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