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別碰也別吃!

2021-03-01 健康南海

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

應該不難發現近日大雨過後,

馬路或公園的草叢邊,

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有的人想吃,有的人想玩

還有不少人拿出各種東西

跟蝸牛比大小

還有一些網友

竟然直接帶回家當寵物養了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小孩子免疫力低,如果好奇去摸這些野生非洲大蝸牛,更容易中招!廣州管圓線蟲進入人體後,會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而雨後路邊出現的一隻非洲大蝸牛身上,很可能有上100條這種寄生蟲.

2018年3月,國內外媒體曾報導了澳大利亞雪梨一個19歲的橄欖球隊員,因為在一個聚會上「耍帥」,生吞了幾隻蛞蝓,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四肢癱瘓,撐了8年還是因併發症去世。

專家表示,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即使煮熟,依然存在風險。

除了非洲大蝸牛,福壽螺、蛞蝓(即鼻涕蟲)也是廣州管圓線蟲喜歡的中間宿主,它們的終宿主則是老鼠

所以,我們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蝸牛,千萬不要去踩、不要摸,如果手上有傷口,摸一下都會有感染的危險,更不要撿回家吃!

如果住處附近出現了這種蝸牛,為了大家的健康著想,當然是「鹽刑」伺候了——鹽是蝸牛的天敵,只要蝸牛一碰到鹽,它體內的水份就會被吸乾,蝸牛的身體就會慢慢融化成水,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除此之外,目前真沒有太好的「團滅」辦法,大家見了還是繞路走吧。蝸牛喜歡陰涼潮溼,雨過天晴,氣溫升高,它們就自己躲起來了。

來源:深圳大件事、健康廣東、深圳疾控、深圳衛健委、人民日報

1.如需轉載本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原創圖文,請在後臺聯繫小編處理;2.除標註原創的圖文外,本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圖文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因來源不詳,而無法標記來源和署名的,版權仍歸原作者;3.凡本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圖文侵害到相關著作權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轉載,請及時聯繫時聯繫ilawman@163.com,我們將予刪除。 

相關焦點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為啥不能讓孩子碰?
    一場大雨過後,馬路或者公園的草叢邊就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大蝸牛!當你傍晚下班走在路邊,忽然看見它馱著房子一樣的大殼出現在你腳邊,膽小的女生真會被嚇個半死。最硬核的是,有人撿回家吃!對於上述種種行為疾SIR只想說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非洲大蝸牛屬外來入侵物種 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
  • 別吃!別碰!這個大蝸牛壞得很,弄死它
    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因為這些大蝸牛的真身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還是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非洲大蝸牛能否食用?  不能吃!不能吃!千萬不能吃!  野生的非洲大蝸牛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身上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蟲,不能食用,即使煮熟,依然存在風險。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謝勝提醒市民,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這種大蝸牛!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最近,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專家表示,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看到這些大蝸牛不要去碰,特別是小孩子。不要因為好奇,去捕捉野外的非洲大蝸牛作為寵物飼養。
  • 「雨季預警」 小區裡爬滿了巨大蝸牛,別吃也別用手碰
    寫這個標題的時候,珠海迎來了一場大雨。我期待著青蛙和蚯蚓冒出頭來,結果先看到了惱人的東西。這些巨大的棕色蝸牛佔領了大多數的花壇,還爬上了我們學校的牆。蝸牛是雜食性動物,瓜田,果樹,菜地都不放過。非洲大蝸牛在廣大地區大吃四方,危害農作物,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 別碰!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
  • 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原標題: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非洲大蝸牛已有市民拳頭的一般大。對此,專家稱,所謂巨型花螺實為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會攜帶病毒,食用則危害極大。 林女士住在福政路附近,她稱,近期連降大雨,有人在福政路紅綠燈路口的綠化帶上發現許多大花螺。隨後,他們就看到不少市民攜帶小孩前來捕捉。 林女士說,她曾去看過一次,發現不是花螺,而是一種蝸牛。 「這些蝸牛個頭特別大,有些有小孩拳頭那麼大,外殼呈黃褐色。」
  • 遇到這種動物千萬別碰,路邊草叢很常見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燒到40度,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
  • 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別總是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或者你也可以讀一讀下面這篇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淚流的蝸牛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 最近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別碰!
    每當一場大雨過後不少人發現馬路或者公園的草叢邊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大蝸牛!到底有多大呢?不能吃! //大蝸牛是什麼來頭?//大蝸牛煮熟了可以吃嗎?所以,看到這些大蝸牛不要去碰,特別是小孩子。不要因為好奇,去捕捉野外的非洲大蝸牛作為寵物飼養。那麼怎麼除掉大蝸牛?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告訴物業進行處理,專業殺滅病蟲害的公司也可以處理。
  • 非洲大蝸牛能吃嗎,可別太想當然
    非洲大蝸牛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最長能夠長到20釐米,一隻手都抓不住這個非洲大蝸牛。而很多人卻好奇非洲大蝸牛能吃嗎,確實它們曾經上過飯桌,也是非常受歡迎的美食。但是最好還是少吃比較保險,因為容易感染寄生蟲或者其他疾病。
  • 蝸牛,此生一別便是永生
    單身狗快樂的日常,圖中小夥把一對蝸牛給拆散了。對蝸牛來說,或許,此生一別便是永生。為什麼這麼說呢?8.5m/1小時的速度,5天才能爬完一公裡,並且視力極差。這也是蝸牛害怕鹽的原因。鹽會不斷的汲取蝸牛身體裡的水分,同時讓蝸牛體表變得乾燥,蝸牛為了讓體表保持溼潤,也需要不斷的釋放水分,痛著直到死亡。
  • 這種巨型蝸牛碰不得,對蔬菜危害極大
    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有網友腦洞大開,問「非洲大蝸牛能不能吃?」試圖用吃解決掉這個大麻煩。不能吃!千萬不能吃! 不能碰!不能養! 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則危害極大。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 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關係,尚不得知。這種蝸牛可以吃嗎? 有人腦洞大開,問「非洲大蝸牛能不能吃?」試圖用吃解決掉這個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