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巨型蝸牛碰不得,對蔬菜危害極大

2020-11-21 騰訊網

對於真正的吃貨來說,沒有什麼是不敢吃的,但最近,就出現了一種讓吃貨都望而卻步的生物。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

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謝勝提醒市民,這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非洲大蝸牛。食用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非洲大蝸牛是何方神聖?

非洲大蝸牛,又名褐雲瑪瑙螺、露螺、東風螺、菜螺、花螺和法國螺等,是世界性農業害蟲,也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主要危害熱帶和亞熱帶的園林綠化植物和農林作物。

不僅如此,它還是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它們攜帶寄生蟲和細菌,接觸很可能傳染一些致命的疾病。

有什麼樣的危害?到底能傳染什麼疾病?哪樣的是有害的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有三大特點:

首先,就是「大」。體長約7-8釐米,最大可達20釐米,形象點就是下圖這樣的

其次,是「能吃」。非洲大蝸牛食性廣,從蔬菜到花卉,從農作物到草本植物,500 多種植物都難逃它的魔爪,被稱為「田園殺手」。

最後,是「能生」。非洲大蝸牛的產卵量,個體之間差異較大, 平均約150-250粒。

有研究報導,非洲大蝸牛一年可產卵4次,且每次產卵數量逐漸增加。同時, 從其年齡結構的發展趨勢看, 此螺的壽命大多為4 年,個別的還可能5年以上。

原產於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島一帶,那這種行動緩慢的生物是如何傳入到我國的?

據稱,該螺首次在廈門大學校園內被發現,認為是從新加坡運回的植物中夾帶著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而繁殖起來的。

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數據來自文獻《非洲大蝸牛的分布、傳播、危害及防治現狀》

對農作物的危害

適生環境:

非洲大蝸牛適於生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潮溼溫熱地帶,喜歡棲息於陰暗潮溼的雜草叢、農作物繁茂的山崗坡地、農田、菜園、果園、房前屋後和牆角等陰蔽處,以及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表層、枯草堆中、亂石穴下。

具有喜溫怕冷、喜溼怕水、喜陰怕光和晝伏夜出性,每年3月以後結束休眠,進入取食、產卵活動期,白天躲藏在腐殖質豐富的垃圾、草叢、石縫、農作物茂密的潮溼、陰暗環境,當地面過於乾燥或過於潮溼時,往往爬到樹上,躲在葉片背面,晚9點開始爬出取食為害。

由於非洲大蝸牛個體碩大,最重可達750 克,加之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壽命長,因而對農作物的危害非常嚴重。食性廣而雜,主要危害農作物、經濟苗木、園林植物等500多種,可取食黃瓜、西瓜、仙人掌、玉米和甘蔗等20多種農作物的葉片;在福建廈門、泉州、漳州等地主要危害園藝作物,造成的損失一般可達15%~30%,嚴重者甚至絕收。

在種群爆發區,其在園林和花卉等觀賞性植物上產生的大量排洩物和爬行留下的白色粘質性痕跡,嚴重影響觀賞價值。

非洲大蝸牛多年在雲南沿邊境一帶約30個縣的危害,致使當地長期以來種植的一些土著作物無法生長,不得不改種其他非洲大蝸牛取食少的作物,如在雲南邊境一帶的馬關、麻慄坡、河口等縣的部分地區,當地長期以來種植的十字花科蔬菜,由於非洲大蝸牛危害猖獗而無法種植,只能改種紅薯、芋頭等根塊莖類蔬菜,改變了農業生物和種植制度,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咋防治?

1

農業防治

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垃圾堆、亂石堆等適宜非洲大蝸牛藏匿與繁衍的環境;越冬前整治可降低來年的發生量。根據非洲大蝸牛喜溼怕水的特性,可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水旱輪作,改變其棲息場所,使其窒息死亡。

2

物理防治

利用非洲大蝸牛個體大、爬行緩慢的特點,可在夜間、清晨或雷雨後蝸牛覓食時,尤其在其交配季節進行人工捕捉。雲南省麻慄坡縣非洲大蝸牛危害嚴重的3個村落,曾組織村民進行人工捕殺,在3年時間內捕捉蝸牛數量達43.8萬頭,有效地控制了其增長勢頭。在非洲大蝸牛可能隱藏的地方,投放其喜好食物,如青菜等進行誘集,到晚上再進行定點查捕。捕捉到的蝸牛集中用生石灰粉撒施毒殺,或開水燙死後深埋。

3

化學防治

目前常用的藥物有有機磷、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梅塔、巴丹、貝螺殺、密達等,直接撒施或對水噴霧,也可將其製成毒餌進行誘殺;用硫酸銅溶液和鹽水浸泡也可殺死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蟲。一般應選擇在天晴時進行施藥,且傍晚時施用效果較好。

為啥不能吃?

有網友腦洞大開,問「非洲大蝸牛能不能吃?」試圖用吃解決掉這個大麻煩。但是,小蔬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不能吃!千萬不能吃!

不能碰!不能養!

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則危害極大。

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裸露的皮膚直接接觸螺肉,也可引起感染。

有人說,完全煮熟後能滅掉寄生蟲,但仍有一定風險。

此外,已經死亡的非洲大蝸牛會招引大量綠蠅,而這些蒼蠅又會攜帶並傳播致病病原體。

有人說,非洲大蝸牛可以養做寵物,這千萬不行!

它的糞便或是黏液中,可能帶有蟲卵!受到汙染的水或蔬菜也可能傳播血線蟲,感染人類!要注意,小孩子免疫力低,不要因為好奇去摸非洲大蝸牛!

我們在餐館吃的一種叫白玉蝸牛(下圖),雖然跟它很像,但不是一種東西。

白玉蝸牛是中國獨有品種,是在非洲大蝸牛品種中改良而成的一個新品種,因其頭、腹、足潔白如玉,亦稱為「中華白玉蝸牛」,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養殖歷史。白玉蝸牛人工飼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營養價值較高的美食。

就非洲大蝸牛而言,只要不直接接觸或食用,一般不會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傳染。

如果在小區或家裡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告訴物業或專業殺滅病蟲害的公司處理。

發現少數蝸牛,可以利用家中的食鹽處理。蝸牛被撒食鹽後,軟體部分會融化成水而死。

最後,如果接觸非洲大蝸牛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務人員接觸史。

看完依然毛骨悚然

記住:別吃!別碰!別養!

信息來自科普中國、南方日報等

相關焦點

  • 非洲大蝸牛「入侵」廣西南寧 危害極大
    這種被我國首批列為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田園殺手」晝伏夜出,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系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廣西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從事外來生物研究的何工程師表示,他也是頭一回見到非洲大蝸牛實體。
  • 這種大蝸牛!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最近,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 專家表示,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 遇到這種動物千萬別碰,路邊草叢很常見
    一到雨天這種巨型蝸牛就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促進科甘立勤介紹,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寄生蟲感染率高。「大蝸牛」是什麼蝸牛「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注意了  在廣東很多地方看見一種巨型蝸牛,千萬不要亂碰!特別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這種巨型蝸牛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深圳這種巨型蝸牛不能摸!不能吃!嚴重者可致腦膜炎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這種巨型蝸牛不能摸更不能吃&nbsp&nbsp&nbsp&nbsp人體碰到它的黏液極易被感染,嚴重者可致腦膜炎&nbsp&nbsp&nbsp&nbsp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由於前段時間颱風暴雨天氣,廣東佛山、福建廈門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身長10釐米可危害500多種作物巨型蝸牛驚現廈門
    突然,一隻個頭巨大的蝸牛出現在他們視野當中,把小陳的女友嚇得夠嗆。「她差點嚇昏過去,還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大的蝸牛。」巨型蝸牛身長近十釐米。記者 劉宇瀚 攝  小陳說,這隻蝸牛個頭特別大,身長近十釐米,高三四釐米,外殼則形似螺狀,呈黃褐色並帶花紋,看起來甚為堅硬。  出於好奇,小陳用手機將其拍了下來。
  • 【緊急擴散】路邊看見蝸牛不要摸,內含寄生蟲!
    注意了在路邊看見這種巨型蝸牛千萬不要亂碰!特別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經過兩天的降雨這種巨型蝸牛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促進科甘立勤介紹,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寄生蟲感染率高。「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包括鬥門區,絕大部分的小區草叢,都是這種「大蝸牛」集中出沒的場所。 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這種和蝸牛很像,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最近經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不能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千萬別碰中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別急,我們慢慢說「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別碰!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其實,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 最近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別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大蝸牛是什麼來頭?//「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入侵全球的非洲野味,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中國吃貨根本狂不起來
    蝸牛與魚翅、乾貝、鮑魚並列成為世界四大名菜,法國蝸牛、庭園蝸牛和瑪瑙蝸牛都是不少中國饕餮的最愛,然而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吃貨卻狂不起來。在雨季到來之時,一種超大號蝸牛就在南方一些城市的街道中出現,這種超大號蝸牛一般為7-8釐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釐米,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不要對它表露好意,不然它就會不客氣地給您的臉做一個面膜。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科普|巨型蝸牛出沒,請避讓!
    巨型蝸牛出沒,請避讓!雨後的路邊、草叢邊,我們經常會看到蝸牛緩緩爬行。小時候我們看到的蝸牛,大多是2-3釐米長的「小可愛」。而現在我們會看到一些成群結對出沒的"巨型蝸牛",體長一般在7釐米左右,最長的能超過20釐米!它們名叫非洲大蝸牛,背上有螺旋狀的外殼,有7~9個螺層,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故又稱褐雲瑪瑙螺。
  • 別碰!這個大蝸牛壞得很,弄死它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  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 容縣人注意:勿碰這種蝸牛,它攜多種寄生蟲!
    最近下雨後,不少人發現草叢旁邊出現許多超大隻的蝸牛,足足有手掌那麼大。有的人好奇心起想拿回家養、還有人甚至想吃。其實,這兩種行為都很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