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這些蝸牛體型較大,龍女士知道這些是非洲大蝸牛,屬於外來入侵物種。
採訪中,記者發現,許多市民都見過這種大蝸牛,但對於它的情況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小朋友,想把這種體型較大的蝸牛帶回家當寵物養,有的市民則認為這種蝸牛肉多,可以烹飪食用。
海口市林業部門有關專家表示,非洲大蝸牛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原產於非洲。該蝸牛雌雄同體,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釐米,繁殖能力強,每年可產卵4次,每次產卵150—300粒。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常在雨後冒出地面,尤其是在夜間。
但是,這種蝸牛的食物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種作物,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而且飢餓時也吃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石膏、泥灰。更危險的是,非洲大蝸牛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它可能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這種蝸牛爬行留下的黏液中也可能有病原體、寄生蟲等。因此,專家不建議觸摸或者當寵物養,也不建議食用,「野生的非洲大蝸牛,身上肯定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蟲,未煮熟食用的話,有可能會因此受感染。」
責任編輯: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