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驚現十幾隻非洲大蝸牛 專家:不觸碰不食用

2020-11-22 閩南網

­  草地內一小塊地方就聚集了6隻非洲大蝸牛(畫圈處)。

­   如果雨後你在福州一些草地上遇到雞蛋大的蝸牛,千萬不要流口水,想著帶回家「蒸煮煎炒炸」,或者抓回家去當寵物養,因為它們身上有可能攜帶病原體、寄生蟲等。前日傍晚,盧先生就遇到一群非洲大蝸牛。

­  6日傍晚,一場雷陣雨後,家住倉山的盧先生帶著孩子出門,到福建師大倉山校區內的科學會堂前草坪騎車。突然,3歲的娃娃喊爸爸:「快來看,大蝸牛!」盧先生走近一看,草地上還真的聚集著很多蝸牛,但和平日見到的蝸牛不同,這些蝸牛每一隻都有雞蛋大。

­  「我數了數,有十幾隻,都往草地上廢棄的桌椅上爬。」盧先生告訴記者,他曾在報紙上看到過類似蝸牛,上網查詢比對後,更加確信這就是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網上說千萬不要碰觸,會傳播疾病,我擔心有小朋友抓去玩,那就太可怕了。」盧先生想知道,如果發現非洲大蝸牛,該怎麼處理,或者該向哪個部門反映?

­  非洲大蝸牛個頭如雞蛋大。

­  記者採訪發現,發現這種大蝸牛的不止盧先生一個人。「雨後,拾獲非洲蝸牛一窩,有毒不?能當寵物養嗎?」「法國焗蝸牛是這種蝸牛麼,能吃不?」對於這種蝸牛,許多讀者很好奇,特別是有些小朋友,想把它們帶回家當寵物養。

­  「的確是非洲大蝸牛,常在雨後冒出地面,尤其是在夜間。」福州市衛生有害生物防制協會相關專家看到圖片後,確認這就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非洲大蝸牛。

­  「身邊見過一些人拿回家當寵物養,但我還是建議不要去觸摸、食用或者當寵物養。」該專家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它可能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特別是孩子,還不懂事,最好不要去摸或是把它當寵物,因為這種蝸牛爬行留下的黏液中也可能有病原體、寄生蟲等。如果摸了記得一定要洗手。」

­  對於這種蝸牛能否食用,他表示目前存在爭議。若是野生的非洲大蝸牛,身上肯定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蟲,未煮熟食用的話,有可能會因此受感染。

­  根據盧先生的描述,該專家認為,目前那片草地上的非洲大蝸牛數量不大,仍可控,因此建議物業公司利用「殺螺劑」等先行消殺,半個月後再觀察。若非洲大蝸牛仍大量存在,該協會會請專業人員到現場幫忙。此外,若是農田等發現大量非洲大蝸牛,可以反映給農業部門來處理。

­  專家介紹,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非洲,貨物流通、人為攜帶是其入侵的途徑。該蝸牛雌雄同體,繁殖能力強,每年可產卵4次,每次產卵150~300粒,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而且飢餓時也吃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石膏、泥灰。(記者 陳丹/文 讀者供圖)

責任編輯:蔣曉彬

相關焦點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新聞頁-臺海網] 非洲大蝸牛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不是所有的蝸牛都是可以食用的。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大家不要混淆了。晨報記者劉宇瀚見習記者吳雪瑩「這不就是法國大餐裡的蝸牛嗎?」「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非洲大蝸牛「入侵」廣西南寧 危害極大
    廣西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從事外來生物研究的何工程師表示,他也是頭一回見到非洲大蝸牛實體。  反映  菜園驚現 危害極大的「螺」  南寧市江南區沙井鎮沙井中學的梁老師,在學校附近開荒種植蔬菜。近日,他在地裡發現大量不知名的「螺」狀生物,專門啃食各種蔬菜的莖葉。
  • 近期雨水多蝸牛頻現 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細菌多,市民莫捕捉食用
    戴懿攝  -非洲大蝸牛。本報拍客雲中竹攝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戴懿)「蝸牛蝸牛,下雨不愁,背著房子,東遊西遊。」  用養殖的蝸牛黏液止癢野外的蝸牛不要吃  在野外開展自然觀察的時候,「蝸牛哥」總會帶上幾隻自己養殖的蝸牛。他說,蝸牛的黏液有止癢的功效,一旦被蚊蟲叮咬,只要把蝸牛放在被叮咬的地方,就能止癢。不過,「蝸牛哥」提醒,最好不要用野外抓到的蝸牛來塗抹蚊子叮咬處,因為野外蝸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較多。比如,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如廣州管圓線蟲。
  •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
  • 和小狗一般大的蝸牛是寵物,是非洲美食,我們吃貨不敢下嘴
    然而,有一種動物,至今讓很多人不敢下口,那就是非洲大蝸牛。儘管法式焗蝸牛是一道享譽全球的名菜,但是對於這種體型比普通蝸牛大十幾倍的巨型蝸牛,種種行為習慣,讓人們心有餘悸,更不敢吃進肚子裡。非洲大蝸牛,除了食量大,非常好養活,幾乎不挑食。蔬菜、瓜果、花朵、樹皮、農作物,通通不挑,甚至連紙張和石灰石也能當作食物。從食物角度來說,肉多,好養,是一種很好的食物選擇,在非洲,每年都要被吃掉幾千斤,也會人工養殖,為何在我們國家會被冷落?
  • 吃還是不吃?非洲大蝸牛讓消費者犯難了
    最大的非洲大蝸牛還上過金氏世界紀錄,最大標本是長39,殼27.3(此處數字單位均為釐米)重量為900克。聽完這組數據,瞬間感覺自己的手不夠用了,感覺比自己的手掌還大,堪比一條普通的小狗。野外抓到後,先把蝸牛殼弄碎,再把蝸牛切成片,要麼生吃,要麼像牛排一樣煮熟。非洲人每年都會吃掉成千上萬隻非洲蝸牛。為了蝸牛的供需得到滿足,還進行了人工養殖。
  • 【微言新識】認識非洲大蝸牛
    近日,網上盛轉這樣一條微博:「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非洲大蝸牛」究竟是什麼?讓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為您介紹。
  • 佛山:非洲巨型蝸牛上餐桌 專家稱攜有寄生蟲
    這種蝸牛能不能吃?專家介紹,因為其體內藏有眾多的寄生蟲和蟲卵,儘量不要食用。如果要食用的話,需要經過沸水煮熟。  雨後頻現「大螺」  它其實是非洲蝸牛  「好大一隻螺啊,不知道能不能吃?」黃小姐昨日在朋友圈發布了這麼一則消息。
  • 非洲大蝸牛爬上南京餐桌 專家提醒野生要煮透
    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專家說,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都是人工飼養的,加工得當是安全的。
  • 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原標題: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非洲大蝸牛已有市民拳頭的一般大。對此,專家稱,所謂巨型花螺實為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會攜帶病毒,食用則危害極大。 林女士住在福政路附近,她稱,近期連降大雨,有人在福政路紅綠燈路口的綠化帶上發現許多大花螺。隨後,他們就看到不少市民攜帶小孩前來捕捉。 林女士說,她曾去看過一次,發現不是花螺,而是一種蝸牛。 「這些蝸牛個頭特別大,有些有小孩拳頭那麼大,外殼呈黃褐色。」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其實,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 從3隻到數十萬,美國在消滅非洲大蝸牛上完敗,撒點鹽解決不了?
    這家人當時去非洲旅遊,回程時,家中的小兒子出於喜愛,偷偷在行李中藏了3隻,回到家後,他就將這三隻非洲大蝸牛送給了自己的奶奶。自打奶奶將它們放生,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就不受控制了,非洲大蝸牛種群爆發,佛羅裡達州花了10年時間和100萬美元,消滅了大約2萬隻非洲大蝸牛,才放緩了它們入侵的腳步。
  • 這種蝸牛農藥都殺不死,見到後千萬別碰
    可雨後有一種大蝸牛不能觸碰,甚至連農藥都殺不死,你見識過嗎?近日,廣西南寧下了一場雨,雨後的草坪、花圃、樹幹上出現了一批大型蝸牛。這批蝸牛名叫「非洲大蝸牛」,是非常厲害的外來入侵物種,破壞性極大,大到讓你無法接受。非洲大蝸牛體型巨大、外殼堅硬,下雨時成群結隊地爬到乾燥的地方。對於食物它們從不挑食,平常吃樹葉、腐肉,餓到一定程度後,連水泥都可以吞噬。
  • 非洲大蝸牛的進擊之路
    故事的開始,非洲大蝸牛總是悲慘的被「欺壓」——主角光環也改變不了它在原產地就是菜!*非洲大蝸牛的入侵地區大多都有原生的蝸牛種類。而如今很多地方,非洲大蝸牛遍地都是,原生的蝸牛卻難覓影蹤。4. 抵禦天敵一個物種的過分繁盛背後,往往有一群不給力的天敵。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爬上南京人的餐桌
    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  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專家說,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都是人工飼養的,加工得當是安全的。
  • 非洲大蝸牛爬上南京人餐桌 被稱田園殺手
    「非洲大蝸牛很大,基本上一個切片可以裝一盤。」黃成坦言,他本人就吃過非洲大蝸牛,覺得味道「就那樣」。  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非洲大蝸牛的塊頭比雞蛋還大,一個雞蛋通常重五六十克,而非洲大蝸牛可以長到100克左右。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三大食用蝸牛除了非洲大蝸牛之外,還有法國地產的蘋果蝸牛和巴爾幹半島出產的光亮大蝸牛。
  • 法國蝸牛可以吃,中國蝸牛為什麼不可以?專家:還真的不行
    法國人將食用蝸牛視為時尚與身份的象徵,在重大的節日裡,法式焗蝸牛是備受推崇的盤中餐。據統計,法國一年要消耗三億多隻蝸牛,巴黎經營蝸牛餐館和商店有五百多家。法國人對蝸牛的喜愛從這數量上就可見一斑。消耗量如此之多,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蝸牛不夠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