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蝸牛身上撒把鹽,就能送它「上路」,然而當面前的蝸牛身長達30釐米,每次產400顆卵,食量大得吃掉整個菜園,餓急了還會啃牆皮補鈣長殼時,撒鹽這招還真就沒那麼好使了。這裡所說的蝸牛,原產自非洲,但是如今它已經走出家鄉,擴散到了亞洲、美洲等地。
非洲大蝸牛是在1966年,跟著一家佛羅裡達人「登陸」美國的。這家人當時去非洲旅遊,回程時,家中的小兒子出於喜愛,偷偷在行李中藏了3隻,回到家後,他就將這三隻非洲大蝸牛送給了自己的奶奶。自打奶奶將它們放生,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就不受控制了,非洲大蝸牛種群爆發,佛羅裡達州花了10年時間和100萬美元,消滅了大約2萬隻非洲大蝸牛,才放緩了它們入侵的腳步。
如果非洲大蝸牛隻是破壞菜園,可能還不至於讓人們擔憂,但是它們所做的遠不止此。非洲大蝸牛的殼呈錐形,殼的高度可達13釐米,最重要的是十分堅硬和尖銳,扎破汽車輪胎不在話下,為了殼的生長,它們吃紙吃牆皮吃水泥,甚至吃同類的殼,時不時給居民帶來麻煩。
為了消滅非洲大蝸牛這種入侵物種,美國人沒少努力,尤其是到2011年,佛羅裡達州迎來非洲大蝸牛數量的新一輪爆發,這次遠比第一次來得猛烈,即使當地有關部門迅速採取行動,半年裡消滅了4萬隻,三年中消滅14萬隻,但非洲大蝸牛還是時常會現身。
一個入侵物種想要紮下根,首先繁殖能力必須得強,非洲大蝸牛正是如此。它們是雌雄同體的動物,5個月便發育成熟,此時非洲大蝸牛隻需要找到另一隻同樣發育成熟的個體,就能完成交配,伴隨著孵卵、幼螺出生,非洲大蝸牛的數量激增。除了繁殖能力,沒有天敵也是非洲大蝸牛的優勢所在,美國本土蝸牛從體型上就敗下陣來,這也給了非洲大蝸牛生息繁衍的契機。
非洲大蝸牛不僅給美國帶去了麻煩,其實在我國也有發現,早在2003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上,就有非洲大蝸牛。由於很容易附著在貨物或行李上,再經由交通工具運輸,非洲大蝸牛擴散得很快。在我國,它們起初可能是從東南亞傳入東南沿海的,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非洲大蝸牛最早在福建廈門被發現,並擴散到南方諸多省份,由於會對500多種農作物、瓜果林木等造成危害,所以一直是重點消滅對象。
說回到美國人,他們已經在對付非洲大蝸牛上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它們還是由於各種原因捲土重來。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吃掉?那麼對於吃貨來說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據說大蝸牛肉質鮮美,烤、焗、炸都行,壞消息是大蝸牛體內有不少寄生蟲,已經有人因為食用它而亡。而且話又說回來,美國人連河裡遊的大鯉魚都不吃,更別說非洲大蝸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