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非洲大蝸牛橫行,疾控中心:不要吃更不要養,當心得病!

2021-01-15 騰訊網

近日,颱風利奇馬登陸我國沿海省份,風雨過後,廣東、福建等南方省份的不少居民發現,小區內、公園裡、綠化帶旁出現了很多體型碩大、顏色發黑的非洲大蝸牛。

還有網友爆料稱:有學校布置作業,讓學生抓蝸牛進行觀察,有人疑因抓非洲大蝸牛患病毒性感冒。

視頻由網友提供

南都記者發現,此前,也有孩子拿這些大蝸牛當寵物養,甚至還有廣東人將它們作為煲湯食材,端上了餐桌。

這些大蝸牛其實很危險。研究發現:其易攜帶一種名為「廣州管圓線蟲」的寄生蟲,可能讓人染得結核病、腦膜炎,若治療不當甚至有致死風險。

非洲大蝸牛如何渡過重洋「入侵」中國?

據了解,非洲大蝸牛是世界公認的有害螺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也將其列入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外來物種之一。

它起源於東非沿岸,後傳遍世界各地,目前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個大洲都發現了這個「闖入者」的身影。在我國,非洲大蝸牛又名褐雲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等,主要出沒於廣東 、廣西、雲南、福建、海南、香港及臺灣等南方省份和地區。

廈門大學是有文字記載中國最早發現非洲大蝸牛的地點。1931年,有報導稱,一位華僑從新加坡運回中國的植物中無意夾帶了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它們在廈門定居後,逐漸傳播到其他省份。

時至今日,在夏日的夜晚,廈大學生還常常會在校園裡見到許多非洲大蝸牛,有人甚至「走路時不小心踩爆過」。

人們常用「蝸牛」來形容動作的遲緩,那麼慢吞吞的非洲大蝸牛,是如何跨過重洋,「爬」向世界的呢?

原因主要在於「人禍」。由於各種各樣的情況,非洲大蝸牛被人為攜帶到全球各地。資料顯示,2005年至2012年間,在我國廣東、上海、江蘇等地的多個口岸共截獲非洲大蝸牛累計達1235批次。

媒體報導顯示,美國佛羅裡達州邁阿密近兩年來遭受大量非洲大蝸牛的入侵,當局認為這是由當地的一個宗教組織為用於宗教儀式而引入的。

還有公開報導,去年,寧波空港口岸在一名從臺灣回來的遊客的背包裡截獲一個非洲大蝸牛。當天,檢疫人員正在對入境旅客的行李進行例行檢查,查到一位老大爺時,檢疫犬突然反應強烈,檢疫人員隨即打開老大爺的背包,發現裡面裝著各種各樣的「土特產」:檳榔果實、釋迦種子、蚯蚓、樹枝……最後在包底部竟掏出一個拳頭大小的非洲大蝸牛。經詢問得知,老大爺去臺灣遊玩,在當地吃了爆炒油螺覺得非常美味,後來在路邊綠化帶看到這個非洲大蝸牛,誤認為是油螺,便想帶回家飼養。

非洲大蝸牛被廣東人用來煲湯

民間說「可以滋陰」

提到入侵物種,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東西能不能吃?類似小龍蝦、牛蛙等都是著名的外來物種,後來卻被成功地開發為餐桌上的美食。

不少人試過吃它。非洲大蝸牛在廣州被俗稱為「東風螺」,廣東省疾控中心曾對省內部分市的農貿市場進行監測,發現有售賣東風螺的,還有市民把東風螺當寵物來養。

據了解,在廣州,民間有用東風螺來煲湯的做法,有人相信其「可以滋陰,對寶寶最好」。

2012年,一位廣州媽媽曾在論壇上分享了東風螺煲湯的食譜。她在小區的草地上撿了一些東風螺,先洗淨外殼,再將它們放進煮沸的熱水裡燙,撈起後用牙籤將螺肉掏出,只保留螺頭,其餘部分扔掉。接下來,加入鹽和生粉,反覆用手抓,把螺頭肉的體液抓出來,重複幾次這個步驟。「不過這個過程真的很噁心。」這位媽媽形容。

將東風螺肉處理乾淨後,再加入淮山、北芪、黨參、元肉、蜜棗、薑片、瘦肉,大火煲,滾後換小火再煲2小時。隨後「一屋子的香味」。

帖子的評論裡也有人說道:「小時候鄰居經常煲東風螺湯喝,真的很香很美味。」

這位媽媽還強調,無論如何烹調,食用包括東風螺在內的螺類關鍵是要徹底煮熟,絕對不能生吃。

就此,廣東省疾控中心曾特別發出提示:不要吃非洲大蝸牛,更不建議當寵物來養。

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感染寄生蟲

有患腦膜炎風險

為何要對非洲大蝸牛如此警惕?據了解,它和著名的福壽螺一樣,都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廣東省疾控中心曾接到一些散發病例報告,有聽信偏方可治療疑難雜症而生吃東風螺得病的病例。

廣東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鄧卓暉主任醫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廣州管圓線蟲進入人體後,能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炎等疾病。若發現及時,服用驅蟲藥物配合其他治療便可痊癒;否則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

2006年,南都曾報導過一名臺灣男子吃「涼拌螺肉」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的案例,該男子食用了飯店用福壽螺製作的菜品後,出現頭痛、發燒、四肢無力、肢體疼痛等症狀。先後輾轉六家醫院,最後才查明「真兇」是廣州管圓線蟲。

有研究稱,隨著螺齡的增長,非洲大蝸牛對廣州管圓線蟲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隨之加重。2011年,海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團隊曾對海南省廣州管圓線蟲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非洲大蝸牛的感染率為13.46%~ 30.00%,市場上出售的非洲大蝸牛感染率為28.43%,也就是說,海南省每四隻非洲大蝸牛,就有一隻可能攜帶寄生蟲。

螺類動物是致廣州管圓線蟲病的「罪魁禍首」,佔比超過九成。根據海南醫學院的邢維媚、蘆亞君的研究結果,1968—2017年,全國廣州管圓線蟲病確診病例521例。其中生食或半生食螺肉等軟體動物278例,佔比高達92.36%;此外,皮膚接觸螺肉的病例也有3起。在螺類動物中,又以非洲大蝸牛感染率最高,達25.88%。

此外,不僅非洲大蝸牛體內容易感染寄生蟲,甚至其爬行過的蔬菜或水果均可能殘留病原體。它們的粘液和排洩物中容易存在活力旺盛的廣州管圓線蟲幼蟲,這些幼蟲可以侵入人體皮膚的嫩薄處和破損處而引起感染 。

見到非洲大蝸牛該怎麼辦?據了解,蝸牛有一個天敵——鹽。用鹽撒在非洲大蝸牛身上,它體內的水份就會被吸乾,身體會慢慢融化成水。但如果沒有為自己「帶鹽」的話,還是繞著道走吧。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林方舟

圖片和視頻由網友提供

相關焦點

  • 【緊急擴散】路邊看見蝸牛不要摸,內含寄生蟲!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促進科甘立勤介紹,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寄生蟲感染率高。「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微言新識】認識非洲大蝸牛
    近日,網上盛轉這樣一條微博:「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非洲大蝸牛」究竟是什麼?讓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為您介紹。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別碰也別吃!
    還有一些網友竟然直接帶回家當寵物養了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這種和蝸牛很像,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為啥不能讓孩子碰?
    一場大雨過後,馬路或者公園的草叢邊就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大蝸牛!當你傍晚下班走在路邊,忽然看見它馱著房子一樣的大殼出現在你腳邊,膽小的女生真會被嚇個半死。最硬核的是,有人撿回家吃!對於上述種種行為疾SIR只想說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由於前段時間颱風暴雨天氣,廣東佛山、福建廈門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注意了  在廣東很多地方看見一種巨型蝸牛,千萬不要亂碰!特別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這種巨型蝸牛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把深圳路邊的大蝸牛捉回去做大餐?碰都不要碰!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在深圳馬路邊、灌木叢下可以發現很多大蝸牛、蚯蚓、蘑菇等動植物的蹤跡。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孩子還收到過觀察蝸牛的作業。不過,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大蝸牛」是什麼蝸牛?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吃還是不吃?非洲大蝸牛讓消費者犯難了
    對於中國吃貨們來說,只要是營養豐富的食物,都十分的符合胃口,而非洲大蝸牛,恰巧又符合了這些要求。然而這一次卻成了吃貨圈的最大的難題,到底應不應該吃?甚至大蝸牛分泌的粘液也可能含有寄生蟲,也就是說,如果你在野外遇到大蝸牛,簡單一碰就能抓住。有專家建議不要把這隻大蝸牛帶回家吃,更不要出於好奇伸手觸摸,要知道有一句話叫:好奇心害死貓!
  • 深圳這種巨型蝸牛不能摸!不能吃!嚴重者可致腦膜炎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這種巨型蝸牛不能摸更不能吃&nbsp&nbsp&nbsp&nbsp人體碰到它的黏液極易被感染,嚴重者可致腦膜炎&nbsp&nbsp&nbsp&nbsp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 安徽省疾控中心:非洲豬瘟不傳染人 豬肉可以吃
    非洲豬瘟來襲,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傳不傳染人,豬肉還能不能吃?放心!對此,農業農村部、安徽省疾控中心都給出過明確回答:非洲豬瘟不傳染人,豬肉可以吃。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豬肉和產品都是經過檢疫的,公眾不必擔心。  什麼是非洲豬瘟?
  • 疾控專家:當心血吸蟲病 不要去江邊玩水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江水水位上漲,不少好奇的市民會到江邊看看水位情況,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遠離警戒區,不要涉水嬉戲,防止血吸蟲病,確保人身安全。【江邊公園有市民跨越警戒線】南京市的三汊河口也是秦淮河的入江口。
  • 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原標題:非洲大蝸牛現身福清 專家:會攜帶病毒千萬別吃 非洲大蝸牛已有市民拳頭的一般大。對此,專家稱,所謂巨型花螺實為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會攜帶病毒,食用則危害極大。 林女士住在福政路附近,她稱,近期連降大雨,有人在福政路紅綠燈路口的綠化帶上發現許多大花螺。隨後,他們就看到不少市民攜帶小孩前來捕捉。 林女士說,她曾去看過一次,發現不是花螺,而是一種蝸牛。 「這些蝸牛個頭特別大,有些有小孩拳頭那麼大,外殼呈黃褐色。」